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精華】《曹劌論戰》教案四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曹劌論戰》教案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曹劌論戰》教案四篇

《曹劌論戰》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積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詞句和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⑵瞭解有關《左傳》的文學常識,瞭解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生練讀中,在學生合作探究中學習本文運用人物對話推動事件發展,透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語言的精練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演讀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三國時衆多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役,比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爲什麼弱者反而可以在戰爭中取勝呢?也許是人心所向吧?正義永遠會戰勝邪惡的。但是有這麼一場戰役比這幾場還要早,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稱讚的戰爭,也許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那就是長勺之戰。魯國一個弱小的國家,爲什麼可以戰勝如此強大的齊國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個究竟吧!請看課文《曹劌論戰》。

2、解題:

《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着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爲《左氏春秋》,漢以後稱爲《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着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

二、讀

1、個體自讀。

結合註釋,讀得準,讀得暢,教師根據朗讀實況正音。如“間、帛、孚、勺、轍、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虛詞停頓要鮮明;要再現故事的氛圍。

2、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3、小組競讀。

要讀得齊,讀得響,讀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組,一人一段,一人評。)

教師根據朗讀實況糾正語調。如:

⑴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應讀出“反對”的語氣。

⑵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應讀出“否定”的語氣。

⑶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應讀出“肯定”的語氣。

⑷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應讀出“議論”的語氣。

⑸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應讀出“解說”的語氣。

4、學生齊讀課文。

三、譯

1、學生個體自譯。

(對照註釋,疏通文意,質疑問難,解難。)

對與以下的重點難點字詞句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與老師之間互動解決。

⑴加粗詞的古今義:

肉食者鄙又何間焉犧牲玉帛大小之獄

⑵判斷句式:忠之屬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戰

⑷倒裝句式:“何以戰?”戰於長勺(倒裝)

⑸重點句子:

①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②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譯。同桌互評互補,互助互進,培養夥伴關係,形成共學優勢。老師做點撥調控。

3、學生對照註釋對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課時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題目來檢查學生對課文重點詞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異義;

2、詞類活用;

3、一詞多義;

4、通假字;

5、重點虛詞;

6、重點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組合作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尋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補情節,用白話文再現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個場景人物人物活動

鄉下曹劌鄉人一次對話

宮廷曹劌魯莊公戰前對話

長勺曹劌魯莊公戰時指揮;戰後對話

2、選擇小組中三個同學上臺來創造性地展現當時情景。

三、評

自由評說臺上表演的同學,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點和當時的氣氛。

四、探

學生根據對文字與課本劇的理解與感受來探究以下三個問題。

1、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魯莊公是個什麼的人,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寫人與寫事上採用什麼手法?

3、長勺之戰勝利了給我們什麼啓示?

五、課堂小結談收穫

《曹劌論戰》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曹劌論戰》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篇目。它透過曹劌關於戰爭的論述,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於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掌握曹劌的戰略、戰術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理解課文的主旨,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4、學習曹劌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掌握曹劌的戰略、戰術和民本思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課時佈置】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主要任務〗

指導朗讀,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

〖教學步驟〗

一、簡介《左傳》和長勺之戰

1、關於《左傳》,在書下注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做如下補充介紹:《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2、長勺之戰背景簡介:

公元前682年,齊國國君公孫無知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爭奪君位。魯莊公支援公子糾,但最後卻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後來的齊桓公。齊桓公對魯莊公懷恨在心,即位後便兩次發兵攻魯,本文所記述的便是齊魯兩國間的第二次戰爭──長勺之戰。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掌握字音。

劌(guì)鄙(bǐ)孚(fú)間(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學齊讀課文,教師指導朗讀。

教師可依照以下幾個梯度指導朗讀:

⑴讀準字音;

⑵掌握節奏;

⑶注意語調。

節奏舉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語調舉例: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

《曹劌論戰》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認識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前必須作好政治準備。

2、要善於把握有利時機。

3.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並聯系實際進行思想教育,培養青少年機智沉着的品質。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古今義不同的實詞及“夫”的用法和判斷句式。

2.記敘戰爭的方法及剪裁上詳略恰當的特點。

3、背誦全文主。

三、教學課時: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讚。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透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爲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它對我們有哪些啓發。

二、解題

①《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曆史《春秋》所編。由於《春秋》記事過簡,近於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敘事較爲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爲《春秋》作了較爲詳備的註釋,所以後人又稱《左傳》爲《左氏春秋》。《左傳》儲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於剪裁,敘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②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爲齊桓公。後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藉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於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鄙(bǐ) 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編(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與之乘(chéng) 轍(zhé) 軾(shì) 旗靡(mǐ)

2、引導學生對照註釋疏通,提出問題。理清課文大意,複述課文內容。

重點詞句

1.加點詞的古今義:

(1)肉食者鄙。

(2)又何間焉。

(3)犧牲玉帛。

(4)大小之獄。

2.判斷句式: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譯爲“……是什麼”和“……不是什麼”。

忠之屬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

可以一戰

4.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何以戰?” 戰於長勺(倒裝)

重點句子:

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分角色朗讀: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

一)、第一段

1、 “齊師伐我”的“伐”是什麼意思?齊國軍隊爲什麼要“伐”魯國呢?

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着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於侵略行爲,所以“伐”應譯爲“侵犯”。

2、曹劌的身分怎樣?

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爲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憂國”。

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麼?

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爲“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裏可見他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5、“何以戰”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爲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明確: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回答的?爲什麼第三個準備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因爲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爲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於納諫”的胸懷。

二)、第2段

1、作戰地點選在哪裏?

明確:長勺(“戰於長勺”是個狀語後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2、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明確: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4)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爲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於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三)、第3段

(1)魯國獲勝後(“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麼意思?

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有兩層意思:

一層說明爲什麼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後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

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於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二、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後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爲“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爲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鬥經過;第3段透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三、背誦課文。

《曹劌論戰》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爲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過程和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得.

(2)讓學生談談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曹劌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瞭解本文記述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2.難點

理解曹劌有關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設想

採用誦讀法,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語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語感,又可以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於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語,也可以透過誦讀加以積累理解。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聖陶語)。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註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並聯系實際,有所啓發。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起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透過對歷史的學習,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識,你知道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有哪些嗎?(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勝多的戰爭有哪些嗎?

今天我們就來走近古戰場,瞭解這場以少勝多的"齊魯長勺之戰".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爲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儲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透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知識點:關於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透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爲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爲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爲經,以事件爲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於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鑑》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爲中心敘寫歷史,爲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2. 長勺之戰的背景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鬥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於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援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並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後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於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3.理清線索,梳理結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

(1)試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線索有幾條?

點撥:有兩條線索:①事物發展的線索: 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②人物活動的線索: 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一)研讀課文,把握曹劌戰略、戰術思想

1.魯莊公認爲戰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2.爲什麼“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3.爲什麼“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

4.從戰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麼?

小組合作討論:並歸納。

(二)品評曹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並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曹劌:愛國熱情,政治遠見,卓越才能,過人謀略。

魯莊公:政治無能,軍事無知;實事求是、虛心聽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爲求真知,

不恥下問。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文章以“論戰”爲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四.課堂討論

魯國的獲勝給了你怎樣的啓示?從曹劌的做法和孟子的“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來談談

如何做好集體中的一員?

五.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請見——愛國熱情

曹劌 參戰——卓越才能 遠謀

論戰——過人謀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靈——政治無能

急於求戰、急於攻擊——軍事無知

魯莊公 急於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 鄙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禮賢下士、任人唯賢

戰後問劌、勝而不喜——爲求真知,不恥下問

教學反思:本堂課學生能積極地配合老師參與到整堂課的教學中來,教學效果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