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在語詞的天空裏自由飛翔

          k12     作者:  szba_tbk - szba_tbk 

在語詞的天空裏自由飛翔

            在語詞的天空裏自由飛翔 

     --深圳寶安區語文教學本體改革研究 

                    唐寶康 

背景與概述 

僵化的教育管理體制、急功近利的官僚教育觀念、嚴酷的應試環境、了無生趣的教學模式、脆弱的學生心理狀態、惟利是圖的商業氛圍、加上充滿意識形態說教的語文課本、刻板無味的語文教學訓練、錯誤百出的學習方法,衆所周知的這一切構成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學校語文教育生態。 

不可否認,近二十多年來,做來做去,各地的確做出了一批個人素養較高,教學個性突出,對語文教學、地區教育貢獻較大的語文特級教師。但是,歸根結底是要在應試上見真章,考試成績好就什麼都有了。廣大的普通語文教師既要吃飯,就只能唯本是從,惟命是從。於是語文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弄到最後,天怨人怒,天下共討之,弄到“誤盡蒼生”這樣的嚴厲批評都出來了。 

面對文化界、文學界高擎的如椽批判大筆,面對大學教授們高揚的理論征伐,面對被“誤盡蒼生”的激烈言辭攪動起來的羣情激憤,實踐中一呼百應的特級教師卻少有人在理論上一言九鼎。語文教育界除了繼續高唱讚歌,大體上就只能高掛“免戰牌”,悻悻然而已了。在一片嘈雜的激戰中,語文界的舉動未免顯得怯場。語文教學一線的教師們卻在這場深刻的理論論戰中深切地感受到語文教育界的理論學養不足,語文教育理論的貧乏困頓,感受到語文教育實踐的空洞乏力。 

身在深圳經濟特區來自全國許多省市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尤有切膚之痛。在內地教育人的印象裏,深圳是一片改革的熱土,寶安的學校擁有優越的硬件條件,教育人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學校,教育理所當然應該象經濟建設一樣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然而與內地發展悠久的教育事業相比,1997年前後的寶安卻不得不面對自己獨有的甚至不同於深圳特區市內的教育現實,尤其是語文教育。 

在語文教育界焦灼的追問中,在全國一片對語文教學的聲討聲中,寶安語文教育界和中國語文教育界中最先倡導語文教學本體改革,最先追問語文教學本體的洪鎮濤先生相遇了。這是一場以語文教學本體的語文教育理論與語文教學本體改革的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新語文教育運動。 

語文教學本體改革的理論共識 

衆所周知,觀念的更新是改革成功的關鍵。但是,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觀念的確立並且成爲同事的共識,卻是至關重要,也是極其困難的。 

大部分語文教師都會認爲,語文教學是一件實踐性極強的事情,教學方法的研究是最重要的,至於教學理念乃是教育家們的事情,跟第一線的語文教書匠沒有多大關係。 

而在語文教學多年的實踐中,語文教育界在語文學科的性質問題上長期以來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作爲一種妥協,語文教育的這個根本理論問題便被有意識地擱置起來,不爭論成了一個共識。 

理論說不清,實踐中便各行其是,做來做去,都在技術層面上大做文章。不可否認,近二十多年來,做來做去,各地的確做出了一批個人素養較高,教學個性突出,對語文教學、地區教育貢獻較大的語文特級教師。而廣大的普通語文教師既要“民以食爲天”,就只能唯本是從,惟命是從。歸根結底是要在應試上見真章。考試成績好就什麼都有了,語文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弄到最後,天怨人怒,天下共討之,弄到“誤盡蒼生”這樣的嚴厲批評都出來了。 

說到特級教師們的個人實踐,都只能從一定的角度印證語文學科的某種性質,找出一些語文教學的規律,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語文教育的問題,不能平天下之民憤。這種理論學養不足,語文學科的性質無法定性,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無法解決,語文教學實踐中諸侯並立、各執一是的局面成爲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的百花齊放的風景,我們認爲,相對於其他學科,這道風景毋寧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尷尬。 

改革首先要解決理論基礎問題,改革不是盲目的摸索,而是在正確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改革的實踐成果也要求理論認證,否則,改革的現實必要性和改革的最終定型都將受到拷問。 

不爭論並不表示問題就不存在了。我們已經積累了將近一百年的語文教育經驗,如果我們還不能對語文教學有一個正確的共識,只能證明我們弱智。 

洪鎮濤語文教學本體改革基本上解決了這個難題。 

1、人生的第一工具 

語文是什麼?自當代編輯《語文》課本起,始有許多爭論。大致有三種:即:“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章”。也有人說“語言文化”的,但似太過博大,不合中小學語文課本之容納,故使用者不多。大體前三種爲常見,但總歸是一句話:“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或曰“說出來是語言,寫出來是文章”[6]。無論怎麼說,其本體仍然是語言。武漢洪鎮濤先生說:“學習語文就是學習語言”[7],此論確是。 

以“學習語文就是學習語言”這一命題爲基點,我們課題組確立了我們的基本共識:語文是人生的第一工具。學生學習語言的首要任務就是學會運用語言工具,學會思考,學會正確的聽說讀寫。 

有了這個共識,我們開始了我們的語文教學本體改革。 

2、人生的精神平臺 

語言是工具,但是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工具。 

語言、思維、認識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語言只在思維中才成爲具有思想性的活的符號。離開了人的思維,語言是不具有任何思想意義的。因此,當我們說“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已經不是在說“語言”,而是在說人的感情,人的意識,人的思想了! 

不同的民族語言體現着不同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精神總是用口頭的(古代神話、民間故事傳說、史詩等)或書面的(文學作品和文獻資料等)語言形式傳承後世的。在這樣的民族語言中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將它本民族特有的感知方式、思維方式、情感方式融進世世代代的血統之中,積澱爲本民族特有的深層心理結構。因此,母語教學實際上就是在培育民族的精神,培育人文素質,鑄造人的靈魂,從而鑄造着民族的靈魂。這個精神在都德的《最後一課》中,透過那位法語教師的口表達得是如此深刻:“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着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 

在這裏語言已經不僅僅是工具了,他是民族的血液,民族的心靈,民族的魂魄。在如此高尚的層次上,如果把語言僅僅當作工具來教、來學,顯然就違背了語文教學最終的目的。其實質就僅僅是一種語言技術的訓練,語言中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的說解而已,五十年來,我們的語文教育就是這樣把學生“教死了”。以識記爲主要目的的“雙基訓練”,形式主義的讀寫聽說,適應現實的思想教育內容,使學生視語文課爲“最沒勁”。 

多年來,語文教學的目標一直圍繞着應試兩個字,先生死教,學生死學,其結果是民族語言的萎縮,學生素質的下降,人文精神的衰落。這個現象早已引起曾遍關注。雖然“重建人文”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但是至今收效甚微,課堂教學仍是老套子!雖然不少語文教學改革家們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是對於全民族的母語教學來講,其影響和成效又是相對微弱的了。 

四十年前葉聖陶先生說過“國文教學,在選材時候,能夠不忽略教育意義,也就足夠了。把精神訓練的一切責任都擔自己的肩上,實在不必的。”[12]這一說法延續至今,仍然有人大聲呼籲,說語文教學沒有必要承擔人文精神教育的重擔。我們發現,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和新加坡人的華語意識是多麼的不同。新加坡人把華語看作一種民族感情和文化上的'穩定因素的崇高價值,而我們迄今爲止,還是僅僅把語文看作是一種工具訓練。 

我們不能否認,語文教學的確要讓學生最終能熟練地掌握一門工具,但是這遠不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語文教學的終極應該是爲學生建築一個強大的精神平臺,提高民族的語言水平,灌輸和造就更強大的民族精神。 

在作品中飛翔 

感受經典 

孔子說:開卷有益。 

閱讀,是生命的自由運動。閱讀,猶如飢餓的人遇到麪包。 

閱讀教學面臨兩個問題:閱讀什麼?怎樣閱讀? 

一套語文教材,初中六本,高中六本。人生六年十二本書,這樣的閱讀能叫閱讀嗎? 

從來的說法是“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如果語文知識的體系和能力養成的序列沒有安排就緒,語文教材就徒然成爲一堆“例子”。可是這些“例子”的知識背景、能力蘊藏和更重要的文化內涵是什麼,恐怕就說不太清楚。 

孔子整理故實,用作“教材”教導弟子。他自然不會不傳授語文知識和培養語文能力,但他不止於此。他教《詩》,讓弟子懂得真情實感;教《書》,讓弟子成了解政治民情;教《禮》、《樂》,讓弟子學習社會倫理;教《春秋》,讓弟子明瞭歷史智慧;教《周易》,讓弟子注目“終極關懷”。他的“教材”不是“例子”,而是文獻,所以後人稱道他“刪述六經,垂憲萬世”。 

而現今的語文教材的確就是一堆“例子”,是文章泛讀。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教材改起。對人教版初中六冊書中對學生學習語言影響不大的課文,我們不再講授,重點講授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自己編選學生閱讀文選和閱讀目錄提供給學生,報刊上一些短小精悍的時文美文也經常選給給學生讀。我們提供給學生的不再是一些例子,而是語言的經典。是根據學生成長需要,適合學生閱讀,經過精心編排的作品精粹。 

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認爲,文化教育的特點是“具有持續性”,世界上可能有經濟暴發戶,但從來沒有文化暴發戶,沒有哪個國家能在一天之內成爲文化大國。過去咱們吃過這個虧,而現在我們有條件平心靜氣地對古代經典文化進行總結了。20世紀上半期,伴隨經濟的復興,文化發展也高潮迭起。我們現在從中小學開始“誦讀經典”,就是要爲下一個文化高潮創造條件,爲經典文化建設打基礎。 

對於我們來說,沒有語文教材,只有作品。 

定期爲學生舉辦中外名著欣賞、歷代詩歌鑑賞等知識講座,引導學生在古今中外的文學畫廊裏徜徉。學生肚裏裝進幾百篇秦漢文章、唐宋詩詞,談吐舉止、氣質作派,就有了質的變化,眼神兒都不一樣了,帶露珠的黑葡萄似的,水靈靈的。 

語感品味 

洪震濤老師極其重視語文教學中的語感訓練。 

透過閱讀,吸收和積累了大量的語言材料,是打好學習語言的基礎,如果僅僅如此,那也只能是書呆子。更重要的還要習得和積澱語感。 

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是長期規範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 

葉聖陶先生說:“至於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語感訓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感品味,注重的不是語言的表面特徵,如詞性、句式、修辭方法、表達方式等等;而是結合一定語境中語言負載的意義,體味語言運用的分寸感、和諧感和情味感。這個方面的任務主要在課堂上完成;一是語感實踐,就是讓學生多聽、多讀、多說、多抄、多寫成套的語言。這個方面的任務更多的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完成。 

我們把語感訓練與思想教育、語感訓練與思維訓練、語感訓練與審美陶冶、語感訓練與語言知識傳授結合起來;加強語文教學與生活中學語文的密切“聯繫”;建立起“感受語言,觸發語感-品味語言,領悟語感-實踐語言,習得語感-積累語 

 

 

 

 

是語言貧乏,二是思想貧乏,三是情感貧乏。 

以往在寫作訓練中,多是給定學生題目,什麼寫“我的老師”、“記一件有意義的事”、 “論勤奮”等,作文的命題往往既不能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又不能直接從課本範文中得到借鑑;平時的指導既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寫作時過細過嚴的要求又限制了學生的思路,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學生寫作量不足,又沒有自改自批的能力,教師批改反饋又不及時等等。這些,都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這樣做讓學生失卻靈感,只好冥思苦索、生搬硬套來完成這些任務。目前興起一種所謂話題寫作的新模式,看起來有點新意,實際上換湯不換藥,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習作的現狀。另外我們還習慣於將字、詞、句、段、篇、中心思想、文章結構、邏輯修辭等作爲不同階段訓練的中心任務。這些任務不能說不重要,但並不是中心任務, 

我們認爲,讀者問題也是中小學生寫作無法大成的重要原因。文章是給人看的,學生寫文章當然也應該有明確的讀者。雖然許多教師會將好的學生作文在全班、全校範圍內展出,甚至推薦到報刊雜誌上發表,但是多數語文教師大概從沒有認真思考過中小學生寫作的讀者羣問題。語文教師從來都是將自己擺在批改者的地位,學生自然更是這樣認爲。 

真正的寫作應該是自由寫作。爲着減少學生作文中假話大話空話套話的產生,爲着使學生在寫作中能抒寫真人真事真情,更爲着讓孩子們盡情地抒寫自己的心志和性靈,我們在寫作訓練中要求長期堅持寫讀書、觀察與思考筆記,寫隨筆日記。我們讓孩子們自由地抒寫,使他們真正地感受到其實並沒有所謂的文章作法一類的祕訣,沒有生活,沒有真情實感,沒有大量閱讀積累,沒有堅持不懈的寫作,什麼文章都寫不好。 

每日名言、文言小段(透過班報、板報)成了頗受學生喜愛的必備“節目”。既豐富了學生的論據儲備,又深化了學生的思想認識,使之言能成理,論能有據。 

生活中學語文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幾乎相等,語文學習有着無限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組織種類繁多的語文以及與語文關係密切的活動外,學生只要有學習的自覺性,隨時隨地可以進行語文學習。 

我們將在生活中學語言作爲語文課程的延伸,要求學生在與人交談,注意學習語言;走在街上,要留心路邊的標語廣告、店鋪名稱、春聯之類,要養成讀書看報、看新聞聯播、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等電視節目,隨時隨地學習語言的良好習慣。我們稱之爲“生活中學語文”。 

寶安城區早先有一間餐館,名爲“阿二靚湯”,有個學生注意到了,寫課外語感隨筆時談了自己的看法:這店名俗不可耐,因爲“阿二”在粵方言中是“小老婆”的意思,與我國婚姻法規定的一夫一妻制根本違背,侮辱了女性,是一個很惡劣的店名。學生能夠形成辨別日常生活語言運用優劣的能力,這是課堂教學難以收到的效果。 

文學教育爲主線 

在英國,“英語可視爲一門學科,也可以看作英語和英國文學兩門課程。” 

德語教學大綱則規定:“德語的任務是對年輕人進行語言上的和文學上的教育,這是它的獨特的使命。” 

在中學進行文學教育,原蘇聯是世界上最認真、最堅決的國家。他們從4年級到11年級分三段進行文學教育:祖國語言--祖國文學--俄羅斯文學和當代蘇聯文學。講授文學理論、文學史知識,培養學生鑑賞、評論作家作品的能力。 

而在中國,儘管百年語文課本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課文也是文學作品,但由於國家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教育行政的干擾,中國語文教育的目的迄今不明,語文學科不能按自身發展規律發展,變成實用主義的讀寫工具教育,排斥甚至摒棄文學教育。 

語文學科自身的發展必然包容文學教育。文學作品的語言一般是規範、優美的語言,是理想的母語教育範文。世界各國母語教育都選用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爲教材。 

文學是人學,表現人性、人道、人權和人生,表現人對大自然的認識和感情。中學生思想和感情的發展需要文學教育。文學給中學生開啟了認識人生和自然的天地,展示真、善、美的審美領域。 

文學展開形象思維,激發創造意識。文學語言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中學生髮展思維和語言的能力需要文學教育。中學生只有吸收文學作品中形象思維和藝術語言的滋養,才能更好地發展思維和語言。 

語文教學插上現代化的翅膀(略) 

作爲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技術將音頻、視頻、文字、圖片、動畫等多媒體手段集成在一起,對學生產生多方位立體的感官刺激,它以其強大的資訊通量和交互性,使課堂教學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提倡成爲可能,真正實現教學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思想。 

通訊地址:szba_

標籤:飛翔 自由 語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