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有關三年級教學計劃模板合集6篇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此時此刻需要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計劃怎麼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教學計劃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三年級教學計劃模板合集6篇

三年級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分析

今年我任教三年級兩個班科學的教學,小學生對於自然事物與現象的把握是很具體的,三年級學生擅長於用感官觀察、識別物體的基本特徵。根據物體的相同和不同點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符合這階段學生的認識特點,因此,教學中將注重發展學生此項技能,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其他技能。

該年級男生居多,學生思維活躍,熱愛科學,相信能迅速形成良好的科學學習氛圍,並能促進全體學生在科學素養方面的發展。

學生從小對科學課的學習內容有一些接觸和了解。如植物、動物、我們周圍的材料、水和空氣等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科學學習是有基礎的。

學生對科學學習的內容很感興趣,有學習的強烈願望。 學生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較好,但動手能力較弱,需要培養提高。

二、實驗分析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是《科學》課開始的第二個學期,因此本冊教材淺顯易懂,特別注重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安排教學內容,同時還考慮到爲今後的學習提高打好基礎。 在這個階段一定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展開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實驗目的與要求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相信、注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四、實驗措施

1、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2、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三年級教學計劃 篇2

學情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良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學習這一門課程,能積極投入到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目標要求:

1.透過“說說我自己”的學習,引導學生對自己能夠有一個比較初步的正確的認識。正確對待自己的興趣愛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夠持之以恆。

2.透過“我與家庭”的學習,主要讓學生認識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員,引導他們尊重家長,與家庭成員搞好關係。要經常與家長溝通,要和鄰里和睦相處,搞好關係,要注意保護自己,做一個聰明的、讓人喜愛的孩子。

3.透過“我們的學校生活”的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瞭解有關學校的常識與規則,使他們具有一定的集體觀念、禮讓精神、互助精神,引導學生尊敬師長、關心集體、愛護同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和求知慾,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生活,適應社會,爲他們逐步具備參與現代生活的能力,成爲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2.透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念,發展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進行創造的潛能。

3.將品德、行爲規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主題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社會性獲得良好發展。

教學難點:

注意教材內容和多種教學活動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教學進度:

三個單元15課計劃安排32課時。

第一單元 說說我自己

1.認識我自己 2課時

2.我的興趣特長 2課時

3.愛愛護自己的名譽 2課時

4.我在進步 2課時

第二單元 我與家庭

1.家庭的親情 2課時

2.我是家庭的一員 2課時

3.與家人說說心裏話 2課時

4.我和鄰居 2課時

5.居家的安全與保護 2課時

6.“護蛋”行動 2課時

第三單元 我們的學校生活

1.我和同學 2課時

2.我們敬愛的老師 2課時

3.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課時

4.我們的班集體 2課時

5.我愛我校 2課時

複習整理 2課時

三年級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以實施素質教育爲核心,以課程改革爲契機,全面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的價值取向,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爲重點,深入開展教學教研活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着力提升教學水平和教研水平,爲學校的持續發展不懈努力。

二、學生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爲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校三年級共兩個班級。各班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於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共設計了七個單元教育主題:

1、我和我的同學;

2、我要安全地成長;

3、我的成長與家庭;

4、我的鄰里生活;

5、我的成長與學校;

6、我的成長與他人;

7、家鄉哺育了我。

這七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兒童自我、家庭、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本冊教材由後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係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爲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透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爲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爲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三年級教學計劃 篇4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第二學期

一、新課程規範要求

1、《品德與社會》的內容規範由6個主題構成,即:我在生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這種主題式框架是各國設計綜合課時常採用的,也被稱爲“同心圓擴大”的框架。

2、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爲一體。多樣的教學活動,既將同學的經驗作爲學習的基礎,同時也將形成新的經驗作爲學習的目標。

3、依照綜合主題的方式出現課程內容。爲體現課程的綜合性,有機整合各門課程內容的構建思路,內容規範的各局部和各條均不是依照學科體系和知識點出現的。每一條規範中,都儘可能地體現出知識學習,情感態度和行爲能力養成融爲一體的課程理念。

4、倡議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的意義。只有根據具體的同學背景、區域、學校特點和條件,將多種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5、體現以同學爲主體的改革思想。爲了更好地體現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內容規範基本上採用了主體表述的方式,並以行爲化的表述出現。

二、教材設計思路

1、以兒童與自我、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展開,每一個人都在與自我、自然和社會的互動中謀求生長和發展,自我、自然和社會在每一個人身上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對關係。其核心是兒童,偏重與兒童發展的課程設計則關注兒童的身心特徵,設計出的課程符合兒童發展的基本規律,充沛貫徹了兒童設計課程的理念。

2、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設計的健康平安地生活,積極愉快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品德與社會是集思品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於一身的課程,這四種教育需要在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中有明確而具體的反映。健康平安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社會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偏重地反映了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三、教學理念和建議

(一)全面掌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協助同學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豐富同學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同學已有的經驗,結合同學實際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一起探究學習主題,不時豐富和發展同學的生活經驗,使同學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三)引導同學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同學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同學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同學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沛的空間。注意引導同學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同學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和時鼓勵同學的各種嘗試和有發明性的考慮,引導同學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空虛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同學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同學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同學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和時豐富、空虛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實際性和親近感。

(五)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同學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同學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爲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同學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發明條件讓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活動設計

我在生長:1、開展“把各種有趣的一分鐘記錄下來,說說自身的感想”等活動。設計自身的學習時間表。2、結合實例,舉行把最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收入自身的錦囊的活動。3、試着每天把自身的新發現記下來。4、建立自身的學習檔案。

我與家庭:1、觀察和體會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辛苦勞累,選擇一些自身可以承當的家務勞動,堅持去做。2、學會認識平安標誌,維護自身。3、模擬情境,和同學、老師一起演習生活中遇到過危險時應該怎樣自護自救。看誰反應快,方法多。4、建立自身的平安卡。

我與同學:1、爲自身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歡的朋友設計小卡片,向他表達你的情誼。2、可以講述同學們互相關心的事例和自身的感受。也可以針對同學中常出現的磨擦和牴觸,設定情景,討論解決的方法。3、把你和朋友之間難忘的事情記錄下來,把你們的紀念物收藏起來,讓友情的芳香留在你們的記憶裏。

我的家鄉:1、想方法解開這些謎,找到這些“看不見的手”,瞭解他們是怎樣工作的。2、協助鉛筆和米粒找到“媽媽”,看誰編的故事最有趣,說說找媽媽的感想。3、家鄉的打工者帶着技術、資金回來了,與他們交談,瞭解他們的打算,試着說說你的想法。給在外地打工的親人寫一封信。4、採訪身邊的打工者,寫下自身的採訪記錄。5、尋找身邊的做出了一定成果的人物,瞭解他們的事蹟,自身製作一張“狀元榜”。

我與社會:1、用自身喜歡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飲食習慣和特色食品。2、選擇你喜歡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資料,瞭解各民族的服飾特點。3、瞭解一些民族的保守節日、特別的慶祝方式和來歷,把收集的資料與大家一起交流。

五、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一)評價方式:本課程採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同學自我評價、同學相互評價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

(二)本課程倡議的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教師對同學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爲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2、描述性評語。在與同學進行充沛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同學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示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同學鞏固進步,修正缺乏,繼續努力。

3、同學自評。教師引導和協助同學對自身在學習中的表示與效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4、同學互評。同學依據一定的規範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協助同學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5、作品評價。將同學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發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一起進行研討。

6、個案分析。教師針對某一同學學習的特殊狀況進行跟蹤評價,它有助於教師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

五、教學進度佈置

周 次 日 期 教 學 內 容 備 注

1 3.1—3.7

2 3.8—3.14

3 3.15—3.21

4 3.22—3.28

5 3.29—4.4

6 4.5—4.11

7 4.12—4.18

8 4.19—4.25

9 4.26—5.2

五.一勞動節

10 5.3—5.9

期中檢測

11 5.10—5.16

12 5.17—5.23

13 5.24—5.30

14 5.31—6.6

15 6.7—6.13

16 6.14—6.20

17 6.21—6.27

18 6.28—7.4

三年級教學計劃 篇5

小學思品教學要面向兒童,以小學生的生活爲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爲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爲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爲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爲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爲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爲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爲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涌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本學期我對思想品德的教學進行了一些探討,現在把這些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1、廣闊的教學陣地。

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愛護公共設施》一課,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內、甚至在校外組織活動學生討論做到愛護公共設施;《積極參加公益勞動》一課,要求學生知道什麼是公益勞動和爲什麼要參加,可帶領學生在校園內甚至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小公園、街道進行教學活動,及時進行“打掃落葉”、“你丟我撿”的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爲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爲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資訊交流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爲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爲學生的自覺行爲,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採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遊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學中分別讓學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內容。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這時更應該給他們創設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真實、親切,能使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融入課堂教學,比較自然地主動發展,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內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年級教學計劃 篇6

一、教材簡析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組成:《土壤與生命》、《植物的一生》、《固體和液體》、《關心天氣》、《觀察與測量》。

《土壤與生命》單元的教學內容是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內容標準——地球與宇宙的具體內容標準——地球的物質之一:岩石、沙、土壤來組織的,目的是以土壤爲話題,把土壤當成一個認識的材料,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去認識一個物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主要由《我們周圍的土壤》、《瞭解土壤》、《肥沃的土壤》、《土壤的保護》四課構成。本單元與《固體和液體》同屬於一個系列,都是着眼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記錄能力。

《植物的一生》是建立在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眼裏的生命世界”的認知基礎之上的,它將帶領學生對植物從種子的萌發到根、莖、葉、花、果實的形態功能做較深層的研究。同時引導學生開展一次長週期的“種植物”活動,這是對一個生命週期做連續觀察、記錄、描述的活動,是一次親身經歷植物生長每一個階段的活動。教材始終貫穿了一條隱線——“種植一株植物”。本單元的編排有兩條線,一條明線是透過觀察、解剖、測量、比較、實驗等多種方法探究植物六大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第二條隱線是認真細緻地種植、觀察一株植物的一生,堅持做連續的觀察,體驗收穫的快樂,感覺到只有堅持纔會有收穫。在活動中可以圍繞探究性活動學會觀測、測量、收集證據、積累資料等科學方法。主要由《植物和我們》、《果實和種子》、《根和莖》、《葉和花》四課構成。

《固體和液體》本單元是依據物質世界板塊中關於“物體的特徵”等具體內容標準建構的,它指導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認識固體和液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在現階段完成對固體和液體的認識,體現“要想全面認識一個事物,就需要多種多樣的方法的設計思路”。

通常情況下,物質有三種主要存在形式:固態、氣態、液態,各種形態的物質具有不同的特徵,本單元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引領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認識固體和液體,諸如輕重、軟硬、形狀、顏色、沉浮、溶解等方面的一些特點。由於本單元沒有涉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沒有提及密度,因此對於固體和液體的沉浮與溶解的認識,都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上。請任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注意把握概念的深淺度。按照教科書的整體設計主動地安排,本單元在過程技能方面是一個隱性化處理的單位,着重觀察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同時對涉及到的其他過程技能如分類、測量也加以訓練。透過用語言、文字、圖畫描述觀察結果,指導學生怎樣觀察,怎樣透過觀察得到證據,促進學生基礎過程技能的形成、發展。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來看,本單元透過科學探究注重實證性來進行科學精神、科學品質培養。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認識固體以及固體的性質,包括《認識固體》和《把固體放到水裏》兩課;認識液體以及液體的性質,包括《認識液體》和《把液體倒進水裏》兩課;瞭解改變沉浮狀態的方法並感知其中的原理,即《使沉在水裏的物體浮起來》。

《關心天氣》本單元是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關於天氣變化現象和對天氣的觀測,以及天氣變化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等方面的內容來建構的。透過認識現象和展開觀測活動,使學生更加關注天氣,初步掌握觀測天氣的方法,加深對天氣變化的認識。由於小學生在通常情況下只是被動地關心天氣和接受天氣變化的事實,在成人的要求或指導下改變衣着,以及在氣溫和環境的變化下被迫地改變行爲方式,缺乏主動關注天氣、瞭解與認識天氣變化的主動意識行爲,所以本單元的建構充分體現了調動主動學習意識進行有意識學習的理念,將學生從被動應對者導向主動探究者。本單元教材共有5課,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從關心天氣的角度談天氣預報,即《今天天氣怎麼樣》;其次討論天氣與人的關係,介紹氣象預報的過程、方法、手段和表現形式。指引觀測天氣,包括《氣溫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麼風》三課。介紹觀測以及記錄氣溫、溼度、降水量、風力與風向的方法和手段,並教學生自制雨量器、風向標和風力計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觀測和記錄。最後、引導認識季節特徵,即《氣候與季節》。

《觀察與測量》本單元主要是根據《課程標準》分目標中“能透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提出自己能夠研究的問題”,“能運用自己的感官、簡單工具或透過實驗等方法,收集與問題有關的證據”的表述;以及內容標準中“能針對問題,透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尊重事實,對收集到的證據能做到原始記錄,並注意保留且不隨便塗改原始數據”的表述建構的。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觀察不僅是基本的收集問題證據的方法與技能之一,也是其他兩種收集證據的基本方法,即調查與實驗的方法和基礎。從學生的角度看科學探究,觀察又是學生最能夠便利使用與體會自身的感官與科學探究之間的密切關聯的活動形式。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觀察。第二部分,測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冊書第一單元的土壤與生命的有關內容可以適當推後,與第三或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調換。因爲春節後溫度低,土壤中的生物還沒有甦醒,這部分內容後移能觀察得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