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與其仰望偉人,不如平視自己(人教版)

--《我爲什麼而活着》教學隨筆

陝西省白水中學       劉紅敏

伯蘭特羅素是當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他在將近一百年的漫長生命歷程中,在許多領域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哲學、數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學、宗教和社會學等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樹,尤以哲學和數學爲最。他還是個文學家,1950年,瑞典文學院授予羅素該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被西方稱爲“百科全書式的作家”。晚年的羅素,還致力於世界和平,被稱爲“保衛和平的戰士”。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羅素都可稱之爲偉人。《我爲什麼而活着》是羅素的思想隨筆,作爲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用文學的筆法,對這個永恆的命題作出了響亮的回答:第一,對愛情的渴望;第二,對知識的追求;第三,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從這篇課文可以窺見思想家羅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偉大人格。

每當閱讀這篇作品,我都會被它理性的力量和澎湃的激情所感染,看這樣的文章,我們不由得要產生“高山仰止”的感嘆。仰望偉人是學習這類文章的常見態度,但如果僅限於這種態度,未免違背了學習這篇課文的初衷。我以爲,學習這篇課文,與其仰望偉人,不如平視自己。

“我爲什麼而活着”這個問題既簡單又複雜,既重大又往往被人忽視。人爲什麼活着?實際上這是人類始終關心的一個哲學命題,是人類對自身永恆的追問。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說,我們連生命都無法掌握,怎麼可能去探究死亡?是的,人生在世,如果連活着的意義與目的都不知道,不是活得太糊塗了嗎?作爲當代中學生,當然應該冷靜想想活着的價值和意義。所以在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了由課文所引發的“我爲什麼而活着”這個問題的討論上,旨在以課文作爲引子,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引導他們平視自己,關注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先說這個教學重點的必要性。長期以來,我們把現代化的過程只當作一個經濟發展的過程,把物質財富、技術力量、科技知識作爲追求的目標,以爲這些就是我們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義。我們無法爲生命尋求安頓,對於所追求的目標越來越沒有把握,導致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園。人們可以明顯感覺到,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了,然而精神生活質量並沒有獲得同步的發展。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的教育沒有引導學生去認識生命的尊嚴、理解生命的價值,培養出來的人僅僅學會了一些知識,掌握了一些技能,卻不能思考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以及人之爲人的尊嚴,丟失了應有的人文精神,同時也失去了人生的樂趣。學生的情感、心靈和個性受到忽視,甚至被壓抑,學生知識的增長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爲代價,最終導致了學生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懷疑。再看看我們身邊的中學生,有人埋頭苦讀,有人碌碌無爲,有人遊戲人生,因爲缺少了明確的生命動力,孩子們顯得多少有幾分茫然。爲此,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教育,使教育重新承擔起拯救生命、喚醒生命意識的責任和使命。使學生在思想上認識生命之可貴,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賞生命之美好,體悟生命之樂趣,磨練生命之意志,懂得生命之價值。

所以,當課文提出這個發人深思的'問題,而且我順手把它拋給學生時,似乎一下子觸到了他們靈魂的那根弦:是啊,我究竟爲什麼活着?短暫的沉默後,緊接着的課堂發言就相當踊躍了:

“人的一生只有5%是精彩的,也只有5%是痛苦的,另外的90%是平淡的。我願意活着,去博得屬於自己的精彩;我願意活着,從5%的痛苦去品嚐苦盡甘來的滋味;我願意活着,體驗這90%的平淡中的充實與恬靜。”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做一些自己覺得值得的事,比如領父母去新加坡看花海,再比如爲祖國的航天事業做點什麼。而活着爲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所以我活着。”

“成長的過程,其實也是‘負債’的過程,這個‘債務’需要你用一輩子去還,不管是父母,還是社會,因爲生命不是你一個人的。簡而言之,這個‘債務’就是你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理由。”

“美好的理想,往往是輝煌人生的起點也是終極目標。人需要理想,理想使人生變得美好,使有限的生命擴展到無限。”

“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爲了看日出,我來到這世上。在人生之途無論什麼苦難和挫折都不會使我放棄生命。因爲我知道,還有美麗的日出。”

“或許我是很糊塗地活着,但我卻不懷疑活着的意義。既然活着,就要活得精彩,活出自己!我活着,是因爲我出生了。我活着,是因爲愛我的人希望我活着。我活着,是因爲我不忍心我愛的人爲我而傷心。”

 “我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感謝朋友。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一生,我爲感恩而活。”

“人們來到世上,都是熱熱鬧鬧揮舞着拳頭,準備大幹一場。離開的時候,卻都是安安靜靜,攤開一雙手。在這有限的生命裏,我不想留下遺憾。”

“從不認爲自己是個博大的人,像羅素那樣。我活得很單純,很快樂。喜歡一個人散步,看看雲,看看樹,聽聽鳥鳴,聞聞花香,領略心靈的坦然與閒適。這時的我活着只爲安寧。”

“忙忙碌碌的學習讓人喘不過氣來,我偶爾會逃掉體育課,坐在教室裏最暖和的座位上睡覺,暖暖的陽光照在我身上,心也變得暖暖的,才發現原來在學校,也可以很安然地入睡。醒來,教室裏只剩我一人,便很開心,開心那些陽光此時只屬於我,彷彿我活着只爲那一縷陽光。”

思考活着的意義的同時,還有同學聯繫到了死亡這個話題:

“我爲了體現生命的價值而活着。因此我想不明白那些結束自己生命的人的選擇。因爲我相信,上帝賦予了你生命,便會在適當的時候拿回去,而不需要你多此一舉。”

“你問我爲什麼而活着,其實我也不知道答案,自打生下來就是個活物,就這樣。慢慢地,長到會思考的年齡了,但還是沒考慮過這個問題,聽大人們說死是非常可怕的事,當他們談論死的時候,總是低聲細語,氣氛霎時間被渲染得相當可怕,聽得我顫顫巍巍的,心裏就這麼想,不能死啊--得好好活着。”

“無論我們爲什麼而活着,生命對於我們來說都是短暫的。死亡,這是偉人和凡人共同的歸宿。不過詩人高唱生命的戀歌罷了,而哲學家會說死亡是自然法則的勝利。趁生命之花還沒有零落成泥時趕快盡情綻放吧!”聽了學生這些精彩的發言,我不由得想起了王羲之在《蘭亭集序》裏所說的“死生亦大矣”。的確,這是一個“大”話題,也許學生的看法夠不上博大精深,但他們在發言中流露出的生命意識和辨證思考是令人欣喜的。我們不斷在喊“以人爲本”,讓學生平視自己,珍愛生命就是“以人爲本”的核心。只有體悟生命意義的人,纔會真正地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體驗生命之美好,也才能坦然地面對生命的困境,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