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關於一個解釋的解釋

    

延安中學 秦文昌  

高中語文第一冊李吾健《雨中登泰山》寫緊十八盤的陡峭時,有這樣一段引文(馬第伯《封禪儀記》:“仰視天門窔遼,如從穴中視天。直上七裏,賴其羊腸透迤,名曰環道,往往有緪索,可得而登也。兩從者扶掖,前人相牽,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後人頂,如畫重累人矣。所謂磨胸舁石捫天之難也。”課文引文最後一句話中“舁”字的解釋爲:“舁(y ú),舉”。

 對此解釋,一直有疑惑,總覺得說得不清楚,也不符合生活情理。

 爲此,查閱了許多參考資料,類似的解釋還有:

 1、《中學語文課文研究資訊集》(四川教育出版社)第64頁,“舁,音‘餘’,舉也。”

 2、《語文教材研究》(房振宇主編,未來出版社)第44-45頁有兩種解釋:第一“‘舁’,《說文》:舉也。‘舁石’即舉着大石塊。”翻譯爲:“(攀登泰山緊十八盤),真如所說的在垂直的峭壁上舉着大石塊摸天那樣難啊!”第二,“據統計,這是當時的一句俗話。磨,擠壓;磨胸,就是使胸脯擠壓得難受。舁石,舉着石頭。捫天,摸天,這裏有登天的意思。全句的大致意思是,就是俗話所說的`擠壓胸脯,舉着石頭,摸着天那樣的難啊。”(顧振彪《關於〈雨中登泰山〉中的兩處引文》,《中學語文教學》1983.5)。以上幾種解釋都把“舁”字解釋爲“舉”字。“舁石捫天之難”,即“舉着大石塊去摸天”。

 筆者對這些解釋不敢苟同。其理由如下:

 首先,從字的構造上來看。“舁”的篆文是這樣寫的:“ ”。《說文》:“臼爲二手,“艹”也爲二手,整個一個字像四中手共同擡舉東西之狀。由此可見,“舁”在《說文》中是“共舉”之意,並非“舉”之意。

 另外,從生活情理上來判斷。且看這一句“所謂磨胸舁石捫天之難也”,顯然這是一個陳術性判斷,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情景的舉例。日常生活中恐怕找不到舉着大石塊摸天的人。道理很簡單,不舉石塊攀登峭壁尚難,更何況舉着石塊呢?退一步說,就是爲說明攀登陡峭的緊十八盤的艱難的,進行這樣的假設也是違背生活常理的。

 那麼馬第伯這裏說的究竟是怎樣一種生活情景呢?我想應該是這樣的:

 我們攀登一個陡峭的地方,常常是手腳並用往上爬,就像現在體育運動中的攀巖一樣,這樣的理解可以在《康熙字典》裏得到證實:“《說文》共舉也。徐日,用力也兩手及爪皆用。”這裏的“用力也兩手及爪皆用”正是指的我說的這種情景。

 考察馬第伯原文,結合語境來理解,“舁”字在文中解釋爲“用力兩手及爪皆用”最爲妥帖。“磨胸舁石”不該解釋爲:“摩擦着胸脯舉着大石塊”,而應當理解爲:胸脯緊貼着石崖,手腳並用緊緊攀把陡峭的石壁向上爬。這樣於情於理於意都是貫通的。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