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教育部憑啥號召大學生做普通勞動者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引發了教育部的好奇心。“他們爲什麼不去做普通勞動者?”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有關負責人日前就表達了這樣的想法。“大衆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爲社會的精英,要懷着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這需要廣大畢業生尤其是家長更新就業觀念,調整就業期望”(5月22日《中國青年報》)。 

教育部憑啥號召大學生做普通勞動者

四川方言裏有一句很俏皮的俚語:“說得輕巧,吃根燈草”。我看這位負責人就是在大吃“燈草”。按照他這番話裏的邏輯,似乎從大學生到普通勞動者只要更新一下觀念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了(同時他也把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歸結爲畢業生和家長“就業期望”的錯位,在第一時間就把教育部自己的責任給撇清了),難道真是這樣嗎? 

我不相信!雖然我不反對大學生成爲普通勞動者,但我認爲,教育部在向大學生及其家長提出這種要求之前,必須回答這樣三個問題: 

首先,做普通勞動者能收回上大學的.成本嗎?現在一個學生讀到大學大約要花十萬元人民幣,而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平均月薪則在一千元左右。這麼低的工資,收回成本看起來是沒什麼指望了。不能收回成本,實際上就等於學生家長用自己的血汗錢在補貼用工企業。那麼孩子上大學欠的錢怎麼還?助學貸款怎麼還?教育部的官員想過嗎? 

成本問題之外,普通勞動者的社會地位現在也非常不盡如人意。他們休息的權利,獲得報酬的權利,病、傷退休之後得到保障的權利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落實。這種狀況是任何一個受過完備教育的人都很難忍受的,在這些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之前,就把他們往普通勞動者中間趕,教育部不覺得有點強人所難嗎? 

其次,教育部該如何向社會公衆解釋自己的承諾?據我所知,目前任何一所高校的招生簡章和專業介紹上都沒有說自己是以培養“普通勞動者”爲目標的,教育部頒發的大學生手冊上也沒有這麼表明。恰恰相反,所有的教育機構在招生時,都反覆強調自己是以培養進階人才爲目標的。現在該付的錢都已經付清了,四年寶貴的光陰也已經過去了,忽然宣佈大家其實還是要做普通勞動者的--這是不是屬於虛假合同?有沒有詐騙的嫌疑?畢業生可不可以要求學校退款並予以補償呢? 

第三,即便是大學生們願意放下身段去做一個普通勞動者,他們能不能做得來呢?在長達十幾年漫長的應試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們被培養得除了考試,別無長技。做普通勞動者是很強調動手能力的,但現在動手能力差正是大學生的一個顯著特徵。5月22日有一篇報道指出:“調查顯示功利化教育導致中學生心力交瘁”,視力下降,體質下降,興趣單一。問題之嚴重,已經到了有可能導致社會“共同災難”的程度(5月22日《中國青年報》)。所有這一切,都可以看做是應試教育惹的禍。 

當然,應試教育的成因是複雜的,不過教育部卻無論如何都難辭其咎。教育部主導的教育把學生培養得從心理到身體都不適宜做普通勞動者,現在忽然又大言不慚地要求他們做普通勞動者,這怎麼讓人覺得是在坑人啊! 

“大衆化時代的大學生”成爲普通勞動者,也許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這種轉型的巨大成本和痛苦,都由學生及其家長來承擔,卻未免有點太不公平了。在我看來,教育部在發出這種號召之前,首先應該進行深刻自我反思,誠懇檢討自己制定和執行的一整套教育政策,並拿出分擔成本和痛苦的方案來。但遺憾的是,我從這位負責人的談話中,卻沒有看出任何這種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