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文字的衍變

記事符

使用一些線條組成不同形狀的符號,作爲某種標誌或表示一定的含義,通常刻畫在石壁、石塊和陶壁上,最初出現的符號可能是個別人根據自己的意圖刻畫出來的,線條較簡單,隨意性也大。這種表示文字的方法不但簡單,而且因爲線條橫豎的交叉,圈點各異,疏密繁簡不一,組合形式多種多樣,可以不斷出現新的符號。

幾何型刻畫符號

我國新石器時代中期偏晚出現了最早的刻畫符號,晚期的刻符是用直線、橫線和交叉線條組成的幾何形狀,日前發現的都刻在陶器上,根據資料,中華大地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內,幾乎都發現了這種幾何型刻畫符號,這足以說明某些符號在不同的地點都已具有同樣的記事功能,而同時爲人們接受和使用。

圖象型刻畫符號(時間:原始社會時期)

黃河下游山東省營縣大汶口文化遺址中,1960年曾採集到三件陶器大口尊,尊口沿下刻線划着顯然與幾何符號不同的圖象符號,非常的奇特,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些圖象分佈很廣。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刻畫圖象,線條工整,墓葬中,大口尊都放在墓主的腳下部,與死者骨架成一條直線,尊上的圖象符號應同這種葬俗有密切聯繫。

原始文字(時間:新石器時代晚期)

現在人們公認,各民族的文字是從圖畫發展過來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幾何符號和大汶口時期的圖象符號,在文字發展中起了過度作用。這其中大汶口陶器的刻畫符號有兩點值得注意,它與文字的起源密切相關;一是這些圖象符號同後世的甲骨文、金文的形狀接近,一看就和文字很接近;二是這些圖象符號象形而又有相當程度的抽象化,不是簡單的描繪。

甲骨文(時間:夏商時期)

甲骨文,是迄今所見的`相當成熟的最早的漢字,我國漢字,從不成熟到成熟,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表明,甲骨文的確是由刻畫符號演變而來。有些實例,引起了人們的興趣。甲骨文中的“目”字與斐李崗文化期間龜甲上的刻符非常相近,大周口文化時期陶器上所刻符號也與甲骨文的“山”字、“火”字寫法一樣,從文字形象表意的角度來看,應該肯定說明了刻畫符號發展成文字的事實。

漢字字型的演變(時間:西周、戰國時期)

字型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書寫材料的制約的,在甲骨文刻畫很難,主要以直線、橫線和斜線來組織文字,可是,寫在織帛和織牘上的字就不一樣了,例如,隸書是從篆書發展過來的,形體中出現了撇、捺、點、挑的筆畫;正是使用了毛筆,又在易走筆的書寫材料上,纔出現這種變化,這種改進,是人們在刻劃和書寫的過程中,出現的偉大創造和發明。

總之,漢字字型的演變,是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中,最受注目的文化現象之一,演變的字型,前後銜接,內容豐富,特別是發展成獨特的書法藝術,更成爲世界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標籤: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