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中華書局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華書局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華書局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中華書局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點、距今時間、生產工具、農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飼養業、手工業各是怎樣的?

一.自學目標

1.瞭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情況,以他們爲例說出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情況,認識到他們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2.透過對河姆渡、半坡遠古居民的瞭解,認識到中國不僅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地之一,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增強民族意識。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變化及其原因。

二.自學重點、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新石器”的含義。

難點: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變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導學與談話

學法:觀察與比較、討論與探究

四.自學指導:

【匯入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匯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麼獲得食物的?(採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採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採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麼問題?開始一種什麼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瞭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的遺址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4分鐘)。

【出示目標】:學生閱讀或教師提示。

導學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麼時間的什麼地點?生產工具怎樣?他們種植什麼作物?住什麼樣的房子?主要飼養何種家禽?手工業製造有哪些?學生閱讀第一目後回答。

討論: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

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農作物種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飼養業和手工業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幹欄式的房子,過定居的生活,已會挖掘水井、飼養家禽、會製陶器,並能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的樂器。(5分鐘)

導學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是這樣的。那麼,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況如何呢?請大家仿照第一目學習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學生閱讀第二子目後回答。

比較:河姆渡原始居民爲什麼要建造幹欄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卻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環境的影響長江流域地勢低窪,潮溼溫熱;而黃河流域乾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所以,我們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想象:我國原始的農耕時代的居民有怎樣的分工?

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想象。婦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獵、製陶;老人:做家務。(5分鐘)

導學3、請大家自學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裏,爲什麼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

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出現了貧富懸殊。(5分鐘)

【小結】:指導學生填表對今天所學知識進行歸類:(5分鐘)

原始居民時間地區原始農耕情況原始飼養業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五.當堂訓練(15分鐘)

〖單項選擇〗:

1、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頂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下列不屬於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生產活動的是()

A、種植粟、黍等農作物B、已經挖掘水井C、製作簡單的樂器和原始音樂D、飼養家畜

3、在北方農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遺址在()

A、雲南元謀B、西安半坡C、陝西藍田D、浙江餘姚河姆渡

4、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居民是()

A、元謀人B、河姆渡人C、大汶口人D、半坡人

5、同屬於黃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和山頂洞人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

〖填空題〗:

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裏,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裏,過着的生活。

2、原始居民會製作簡單的和原始。

3、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石器。

4、原始居民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上面會有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陶器上還有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爲這是我國雛形。

〖連線題〗:

1、半坡原始居民A、種植水稻,生活在長江流域

2、河姆渡原始居民B、出現了貧富分化

3、大汶口原始居民C、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種植蔬菜

〖列表題〗:

剛纔我們已經做了這麼多的基礎題目,現在關上課本,考考你的對比能力

名稱

項目

半坡遺址

河姆渡遺址

所在地區

糧食品種

出現時間

原始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六.課後小結:

中華書局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2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爲中心的綜合啓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匯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爲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爲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中華書局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記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農耕生活的影響。

二、能力與方法

透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透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養理解當時人們生活狀況的能力,發現當時人們的審美特點;透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比較方法。

透過北京人與猿類、現代人的比較,以及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比較,幫助學生初步掌握並運用比較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透過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實,啓發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重點難點】

一、南方地區學校以河姆渡遺址爲第一重點,半坡遺址次之。

二、難點:

1、“新石器”的含義。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授課類型】

新課。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學生收集感興趣的原始農耕文化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教學手段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原始人類起初靠採集和漁獵獲取食物。隨着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

類學會了種植莊稼、飼養牲畜、製作淘氣、建造房屋,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分佈着許多原始農耕文化遺址。讓我們走進具有代表性的遺址,體驗一下原始農耕生活的甘與苦吧!

學習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匯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他們是靠什麼獲得食物的?(採集、打獵、捕魚)他們這種靠“採集”獲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節變化和天災的影響;採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變這種這些,關鍵要解決什麼問題?開始一種什麼樣的新生活?我國原始的農耕是怎樣出現的?本節課將瞭解到這些內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分佈圖》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