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看圖習作《勝似親人》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看圖習作《勝似親人》 教學設計

1、觀察插圖,理解圖意,引起合理想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

2、組織語言,嘗試表達所想所感,習作內容具體,句子通順。

3、感受情感表達的方法,受到互幫互助的人際常情教育。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仔細看圖,發揮想象,嘗試習作

 教學難點:理解圖意,進行合理想象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匯入,滲透寫作知識

1、匯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出示幻燈片)圖上畫了些什麼?

2、學生交流

3、滲透寫作知識

師:一位小朋友根據這幅圖還寫了一篇文章,就是看圖寫畫。

誰願意把這篇文章讀一讀。(指名讀)思考文章寫了哪些景物,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按什麼順序寫的?

板書:有順序觀察

作者描繪的這些景物都是圖上看的件的,還有哪些是圖上看不見的?

4、小結。板書:有序觀察

二、審題

1、出示寫作要求

齊讀

2、這次作文類型是什麼?題材是什麼?有什麼要求?

三、看圖想象,激活畫面

1、指導看圖

師:你看到了什麼人?給小姑娘取一個你喜歡的名字吧。(……)

師:小姑娘與老奶奶是什麼關係呢?你們是怎麼知道的?(勝似親人)

2、理解題目

師:“勝”的意思是……“勝似親人”就是不是親人,卻比親人還親。

3、理解圖意

師:仔細觀察畫面,老奶奶正在幹什麼?

(學生可能會說,老奶奶正摟抱、撫摸着小姑娘)

師:老奶奶爲什麼要摟抱、撫摸着小姑娘?請仔細觀察畫面,好好想一想?

(學生可能會說,因爲小姑娘幫助老奶奶洗衣服,老奶奶感謝她。)

師:事情可能發生在什麼時候?(可能,也可能……)

師:小姑娘是怎樣幫助老奶奶洗衣服的呢?老奶奶又是怎麼感謝她的呢?請你再次看圖,仔細想一想,把小姑娘洗衣服的過程想清楚,然後跟小組裏的同學討論一下。(課件出示:想一想,小姑娘是怎樣幫老奶奶洗衣服的呢?老奶奶是怎樣感謝她的。)

4、小組討論,師巡視

5、指名反饋

(師相機追問:小姑娘一拿起衣服就洗嗎?要不要先打水?你彷彿看見她是怎麼打水的?小姑娘正在洗着衣服,我們又彷彿可以聽見傳來……(聲音);我們又彷彿可以看見小姑娘臉上……;老奶奶看見了這樣的情景,就……)

6、提出要求,試寫片段

師:同學們都能根據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把小姑娘幫助老奶奶洗衣服的過程想得很具體。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不能讓每位同學將自己的想法,在這裏一一交流,那麼趕緊把它寫下來吧,下面請拿出筆和作文紙,寫一寫小姑娘幫老奶奶洗衣服的過程,寫的時候要注意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還要注意人物的動作,表情,對話描寫,趕快動筆吧,看誰寫的又快又好!(課件出示要求:把小姑娘洗衣服的經過寫清楚,把小姑娘和老奶奶的動作、表情和對話寫具體)

7、試寫片段講評

A、出示一生作品

師:趕快來看一下這位同學寫了些什麼!(投影展示)

(師引導學生注意起因、經過、人物的動作、表情、對話有沒有寫清楚。)

生評,提修改建議,師評。

B、展示另一生作品

師:再來看一看這位同學的成果!(投影展示)

生評,師評,共同修改。

三、畫外聯想,豐富內容

1、圖前想象

師:課上到這裏,老師有一個問題不明白了,老奶奶爲什麼是孤身一人呢?她沒有親人照顧嗎?

指名反饋。

師:老奶奶身邊沒有親人,生活遇到了困難,樂於助人的小姑娘平常還可能會幫她做些什麼事情呢?

指名反饋。

師:嗯,小姑娘對於老奶奶來說,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啊!老師覺得可以把這些內容放在我們習作的最前面,也就是剛剛寫的片段的前面,作爲故事的起因。

2、圖後想象

師:是的,這麼一位美麗、善良的小姑娘,用她的愛心讓老奶奶得到了比親人還好的照顧,她們以後的生活將會是什麼樣子的呢?你能大膽、合理地猜測一下嗎?(指名說)

指名反饋。

師:說的`真不錯,我們可以把它放在習作的後面,作爲故事的結尾。

3、習作題目

師:這麼感人的一個故事,我們可以用“勝似親人”來做題目,除此之外,你認爲還可以取什麼題目?

指名反饋。

四、佈置習作任務。

師:老師讓你們回去把這篇故事完成好,有信心嗎?

反思

《勝似親人》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六單元的一個看圖習作例文。這次的習作是以愛爲主題,寫一件關於愛的事例。書上的這幅圖題目叫《勝似親人》,圖上畫着一位苗族老奶奶懷裏摟着一位小姑娘,用手撫摸着小姑娘的臉,似乎在說着什麼;旁邊有一隻木盆,周圍掛着已經涼好的衣服;牆角靠着一根柺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想象她們可能是誰,她們之間可能發生了什麼事情。

首先,我從題眼入手。勝似親人,那麼是親人嗎?

不看圖,你認爲會發生什麼事,使她們之間比親人還親?孩子個個冥思苦想。

再引導學生看圖,這是什麼人?從服裝上認識老奶奶是少數民族苗族的,但是這小女孩呢?是我們漢族的。苗、漢兩族人,不是同一族,但勝似一家人!

接着從圖的周圍環境看,發生了什麼事?孩子很快明白了。於是孩子閉上眼睛,在腦中想象。一會兒就動筆寫起來……

之後,改了他們的作文,發現:他們寫的故事情節比較流暢,但卻是很死板的,基本上都是小姑娘知道老奶奶腿腳不方便,天天爲老奶奶做家務事,今天幫助老奶奶洗完衣服,老奶奶激動地將她擁在懷裏。

我想:不僅僅是這篇習作,我們作文教學的很多方面都在限制學生的思維,來自圖中的那個柺杖,那些衣服,那個激動的老奶奶加上這個題目,一切明明白白!這有利於學生的想象嗎?再加上指導的太細,將他們的思維定勢,思路朝一個模子裏套。

怎樣才能讓學生的作文像秋天的菊花五彩繽紛,個性飛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