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鐵及其化合物課件

鐵是一種金屬元素,原子序數26,鐵單質化學式:Fe。那麼鐵及其化合物知識,大家知道多少?

鐵及其化合物課件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

學習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爲基礎的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者據此開展的合作學習可以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教師應努力創造適宜學生學習的環境,鼓勵學生自己分析他們所觀察到的東西,使他們能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

2.化學新課程的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展;

(2)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的機會,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的能力並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3)注重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學會合作。

二、教學內容分析

在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和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基礎上,本章開始學習具體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元素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的基礎知識,也是學生今後生活中需要了解和應用的基本知識。透過這些知識的學習,既可以爲前面所學的實驗和理論知識補充感性認識的材料,又可以爲在化學2中下冊學習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等等理論知識打下重要的基礎;還可以使學生認識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本節課“鐵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二節“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中的一部分。鐵是中學階段需要重點學習的唯一的變價金屬元素,其化合物種類較多,實驗易於開展且現象豐富,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體現化學思維方法——分類法和價態觀的運用。對鐵的重要化合物的學習有助於學生更好地學習其它元素化合物知識。

三、學生情況分析

在知識上,學生已經有了物質的分類、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等相關知識,並對鐵鹽和亞鐵鹽、氧化鐵等鐵的化合物有一定的認識,這是對於掌握鐵的重要化合物的支援;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情感上,樂於探究物質變化的奧妙。學生可以應用第二章學習的物質分類和氧化還原的方法,去認識鐵的重要化合物所屬的物質類別,從鹼的通性的角度去認識鐵的兩種氫氧化物所具有的性質和製備方法;並從化合價角度對鐵的化合物進行分類,去預測並透過實驗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轉化的途徑。但由於學生剛剛開始元素化合物的學習,對氧化還原知識尚不能熟練運用,對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並不熟悉,加上實驗能力有限,導致他們在實驗探究Fe3+、Fe2+的相互轉化時會遇到困難,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探究活動。

四、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和技能

1、認識鐵的重要化合物的化學性質。

2、瞭解檢驗Fe3+的方法

(二)過程和方法

1、透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推理與歸納,培養思維能力,同時在分組實驗中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

2、透過在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轉化的過程中進行實驗設計,初步學會運用氧化還原知識研究物質的氧化還原性。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透過觀察和探究,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與熱情,感受化學變化的奇妙與和諧。

五、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1)教學流程設計:

(2)教學資源的開放性措施

本節課開始提供了一些常見的含有鐵元素的藥品,如加入了鐵釘的FeCl2溶液和不加鐵釘FeCl2溶液,爲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問題情境。學生實驗製備鐵的Fe (OH)2和Fe (OH)3,對鐵的重要化合物的認識更加全面,同時使學生認識到Fe2+可以轉化爲Fe3+,爲後續探究活動做鋪墊;演示實驗將KSCN溶液分別加入到FeCl2溶液和FeC3溶液中,使學生了解了Fe3+的檢驗方法;學生實驗用KSCN溶液加入了鐵釘的FeCl2溶液和不加鐵釘FeCl2溶液,檢驗結果作爲兩瓶溶液存在不同之處的證據,引出新的問題未加入鐵釘的FeCl2溶液爲什麼含有Fe3+,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最後提供藥品供學生選擇,來實現Fe2+、Fe3+的相互轉化,目的在於進行實驗設計,初步學會運用氧化還原知識研究物質的氧化還原性的方法。

(3)問題情境的開放性措施

開放問題1:透過對提供的含鐵化合物的試劑的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問題?

使學生透過觀察和思考提出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同時,提出的問題將作爲驅動任務,推動學生的探究活動。

開放問題2:除了O2,你認爲還有哪些物質可以將Fe2+氧化爲Fe3+?除了Fe,你認爲還有哪些物質可以將Fe3+還原爲Fe2+?

使學生在進行實驗前,利用氧化還原知識分析要實現Fe3+、Fe2+的相互轉化,預測需要加入的物質和對應的可能出現的現象,再透過選擇適當的試劑進行實驗,初步體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4)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措施(教學活動的設計)

設計實驗探究Fe2+、Fe3+之間的相互轉化。一方面,使學生了解了氯化亞鐵的還原性、氯化鐵的氧化性;另一方面,初步學會如何透過實驗探究物質的氧化性、還原性,即:根據物質中元素的價態預測物質的氧化性、還原性→選擇相應的還原劑或氧化劑與該物質反應以驗證該物質的氧化性或還原性,尋找驗證方法檢驗是否實現了預期轉化→實施實驗,獲取證據→分析實驗,得出結論。

習效果評價設計

本節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在教師的幫助下主動建構知識,瞭解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得到了體現和提高。

學生自我評價方式:談談本節課自己最大的收穫,瞭解學生在知識的獲得、學習興趣、合作精神等方面目標的達成情況;

學生相互評價方式:在小組合作中同組成員的作用評價。

學生評價教師:學生評價教師的教學設計意圖是否得到實現。

教師評價:

1.觀察學生在課堂中回答問題、參與討論的積極程度,關注學生的表現性評價;

2.編制習題檢測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

3.提供一種尚未學習過的物質(如Na2SO3),讓學生制定方案探究它的氧化還原性,評價學生對探究物質氧化 還原性的一般方法的理解程度。

六、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不只是把情景作爲引入的手段,而是把情景作爲與問題相匹配的教學線索:在學生觀察實驗室常見的含鐵試劑的觀察的真實情景中引出問題,在製備鐵的氫氧化物、研究加入了鐵釘的氯化亞鐵溶液與未加鐵釘的氯化亞鐵溶液有何不同、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轉化三個任務的驅動下,學生髮現問題,主動參與探究,有多次小組討論或實驗活動,學生的思維深層次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教學實效性得到了體現。從教學實際情況看,學生參與的興趣和活躍程度明顯提升。不足之處是,在“設計實驗完成亞鐵離子與鐵離子的相互轉化”階段,學生交流表達不夠充分。這個環節如果處理更加合理,學生對研究物質的氧化還原性的一般方法的理解會更好,教學實效性會更好。

標籤:課件 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