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學校家長會課件

學校家長會課件應該要怎麼寫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吧!以下是小編爲您蒐集整理提供到的學校家長會課件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學校家長會課件

學校家長會課件

授課目的:

心中有他人,時時處處想着別人是一種優良的品德,心中有他人的孩子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兒童自身和社會的發展,這種教育對當今獨身子女尤爲重要。

主持人:雷豔紅

主講老師:鄭家琴、陳孝平

授課形式:訪談

學生情況:

一、提出問題:

【案例呈現】

爸爸媽媽下班回家,一手拎着工作包,一手拎着給孩子買的糕點,對站在孩子身後的爺爺奶奶視而不見,對孩子喊道:“寶貝,快來啊,看爸爸媽媽給你買什麼好吃的了。”然後理所當然的全給了孩子。

小明是三年級的孩子,成績優秀,霸氣十足。在學校小夥伴們都不願和他一起玩,每次遊戲的時候,他總是要做最好的角色,讓所有的人聽他的安排和指揮,不能有任何意見,所以在學校他很孤單,大多數孩子都不和他做朋友。

琳琳十一歲,小學四年級。是家裏高傲的小公主,家裏有四個老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她要星星不敢給月亮,爸爸媽媽對她也是無可奈何,每次知道家裏要來客人了,馬上把自己的玩具啊、零食全藏起來,如果有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她也會拒絕。家長們也覺得很難堪,但從不去責怪和教育她。

現在農村條件好了很多,家裏的好吃好玩的都不少,但很少有孩子主動拿給長輩的。張爺爺有四個孫子,這些孩子有的都上大學了,每次回來總是從爺爺家帶走許多,從不曾給爺爺奶奶帶點什麼。這種現象在許多家庭都存在。

過渡:看到這些現象,我們不禁要想:該怎樣培養獨身子女心中有他人的意識?透過什麼形式讓他們能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培養與人友好相處,關心他人,並善於合作的人呢?

 二、分析問題:

1、注重獨身子女“心中有他人”的引導與培養。

A、學會分享。讓孩子懂得,在自己享有食物或遊戲玩具時,要想到家裏的人或小夥伴們,與他們共同享用。有些家長總是捨不得吃穿,盡最大的可能讓孩子吃好玩好穿好,只要是孩子愛吃、愛玩的東西,無論花多少錢,家長都要給孩子買。而且買來以後由孩子專玩專用專吃。剛纔前面列舉的案例:琳琳小姑娘身上的這種“小氣”,正是父母平日裏溺愛所造成的。孩子對自己家裏的人,包括父母和爺爺奶奶,對身邊的小夥伴一點都不關心和熱愛,長大了,又怎麼可能與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東西和快樂呢?怎麼可能孝敬父母,服務於社會呢?(鄭)

B、學會謙讓。謙讓就是謙虛禮讓,是“心中有他人”的一種表現。時代在發生鉅變,競爭精神已成爲整個社會中的主導精神。但是這並不與謙讓精神相矛盾。家長應教育孩子從小養成謙讓的習慣,比如坐公共汽車時教孩子給老爺爺、老奶奶或抱小孩的叔叔阿姨讓座;與小朋友一起遊戲的時候,讓小朋友先玩等等。當然家長不是籠統教育孩子遇事就讓,而要孩子們在一起遊戲的時候,家長應教育孩子對年齡比自己小的、身體有殘疾的孩子要謙讓,讓他們先玩,而在遊戲競爭中,仍應努力爭取勝利,這樣纔可以使謙讓精神符合時代精神而爲孩子所接受。(陳)

過渡:

2、培養能與人友好相處,能關心他人。

A、學會相幫。就是他人有困難,有需要時去幫助他人。“請讓我來幫助你,就像幫助我自己”這是一首歌德歌詞,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一雙幫助之手就是最好的“心中有他人”的體現。例如:在別人摔倒時,就伸出一雙手;在別人乘車時,讓出一個座;在別人淋雨時,與他共用一把傘。………..等等這些生活中小小的舉措,是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情感的表露。(鄭)

B、學會寬容。寬容就是寬以待人。做到心中有他人,就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孩子們在遊戲、學習中難免會發生摩擦,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處理這些摩擦,教給孩子對其他小朋友多一點忍讓,多一份關心,多一些兩節,遇到事情學會體諒別人。比如:在寫大字的時候,有同學不小心將墨汁弄髒了自己的衣物;玩遊戲時有同學不小心撞疼了自己,只要是同伴“不小心”所爲,而又不是故意的,且人家又向你道歉了,你就應該諒解別人,而不應該得理不饒人。孩子學會了寬容,就會贏得朋友,有了朋友,孩子纔會真正體會生活的快樂。(陳)

過渡:

3、怎樣培養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他人工作時不打擾,不願做的事不強加。

A、他人工作時休息時不打擾。“心中有他人”總會自覺地想到別人,別人在休息或工作的時候,就會考慮爲他人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不影響到他人的工作休息。比如:在家裏爸爸正在看書學習,看電視時就叫孩子聲音開小一點,鄰居的伯伯要上夜班,白天在家裏睡覺,讓孩子到遠處玩耍,不要大喊大叫,讓鄰居伯伯安心休息,等等。(陳)

B、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這也是心中有他人的重要內容,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講的爲他人着想。許多孩子任性的現象嚴重,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自己想做的非要去做不可,不考慮他人的感受,比如:爸爸媽媽勞累了一天,孩子還要鬧着他們帶他去公園啊,出去玩,甚至提許多無理的要求,或者在外面玩了一天,吃飯的時候了爸爸媽媽怎麼也喊不回去,硬要父母端着飯去遊戲的地方吃。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要教育孩子當別人不願做事情的時候不要強加,要體會別人的感受,設身處地的爲比人着想。(鄭)

 三、探討問題:

前言: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克服孩子“以自我爲中心”,學會關心他人,逐步做到爲他人着想。關愛他人不僅僅是對兒童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未來社會穩定發展的需要。在社會的發展中,如果人與人之間充滿溫馨、和睦;充滿互相關愛、相互體貼和友善氛圍。就會推進家庭的和諧和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要做到“學會關心”,就得從教孩子從小學會關心他人開始。

教師與家長互動:

1、家長列舉家庭中孩子存在的問題和疑惑:例如:霸道、驕橫、任性、自私等特點!

(5名家長髮言)

2、家長學校教師建議:

A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互相關心。比如:吃飯時,爸爸沒回來,媽媽要提醒孩子給爸爸留飯留菜或耐心等待爸爸。當孩子學着給父母做一點事時,哪怕是給媽媽倒杯茶,給爸爸拿支筆,父母都應該給予鼓勵。在家裏家長要教育孩子對長輩要體貼照料,對親友要問寒問暖。誰生病了,主動伺候;誰有困難,主動幫助。父母要做出榜樣,主動、熱情地關心家人或其他人;相反,如果父母說一套做一套,不能以身作則,也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過渡:家長要經常給孩子講一些關心別人的故事和道理,編排一些關於關心別人的遊戲同孩子一起做,使孩子逐漸理解和懂得關心別人是一種美德,好孩子應該是關心別人的。

B由近及遠,逐步提高。孩子的認知特點是具體形象的,他們往往是從身邊的小事情開始認識世界,然後逐步深化提高,擴展到其他方面的。所以教育孩子關心他人,不能一開始就講大道理,要他去做他一時還做不到的事,這樣會引起他的反感。應該從他身邊,從他最親近的人,從他最接近的事物教育起,讓孩子先關心家人、再關心朋友、同學、老師、直至關心其他人,最後昇華至關心集體,關心社會。逐層遞進,逐步較深,凸顯出教育的層次性,這樣才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使教育有效。

過渡:爲了有效地進行教育,建議父母不妨在給孩子講故事這件事上下點功夫,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形成愛父母的概念,講講孔融讓梨或司馬光的故事,使孩子體驗關心親朋好友也是重要的。如果孩子告訴家長自己做了什麼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事情,家長應該給予鼓勵和表揚:“你這樣做真了不起,爸爸媽媽更愛你了。”這樣的.表揚是培養孩子“心中有他人”最有效地方法。

C潛移默化,角色置換。不少家長認爲孩子太小,他們根本不會關心人,不會感受他人的情緒情感,因此,父母常常不會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自己的情感,其實孩子雖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感覺,也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緒情感,作爲父母,應當有意識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緒。例如:當孩子把小朋友的臉摳傷了,父母可以問孩子:“要是把你的臉也摳個口子,流出血,你疼不疼?”孩子只有設身處地想象,與被打的孩子“調換”一下位置,就會爲自己的行爲感到不安、羞愧。“角色置換”能幫助孩子設身處地的考慮別人的感受和需要,形成利他的行爲。教育孩子心中有父母,建議家長每天飯後可以與孩子聊聊天,透過聊天,不僅能聽聽孩子學校的趣事,同時父母可以適當的向孩子講講自己工作中的繁忙與辛勞,讓孩子明白爲了他的生活幸福,父母要付出多少的汗水和心血。使孩子理解任何人都有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應該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關心、愛護和幫助。

小結:培養孩子“心中有他人”可以從生活、學習、實踐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孩子寬容、謙讓、互幫互助等優秀的品質,可以透過許多方式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染:例如:創設條件,引導實踐,利用移情,由物及人,孩子都喜歡小動植物,他們常常把小動植物當作人一樣看待,都有思想和感情,他們對動物的珍愛之情往往也會會人產生同情、憐愛、關心。所以,這種利用移情的方式也是增進孩子關心別人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