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工作計劃(精選7篇)

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相信大家對即將到來的工作生活滿心期待吧!該寫爲自己下階段的教學工作做一個教學計劃了,那麼教學計劃要怎麼寫才能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工作計劃(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工作計劃(精選7篇)

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工作計劃1

一、指導思想:

小學綜合實踐是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設的新型課程,它以提高學生綜合技能爲教學目標,以“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爲教學原則,強調學生透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爲了全面實施教育部制定的課程計劃,特制定下學期的工作計劃。

二、總體目標

1、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

2、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3、培養學生樂於合作的情感和善於合作的技能。

4、養成勞動觀念,形成一般勞動技能。

5、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參與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三、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和本校的實際情況。準備開設布藝、陶藝、廚藝和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內容。

四、實施過程

1、布藝。從學生興趣出發,從最基本的針法開始,由易到難。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渴求的慾望,透過老師的指導,大家的努力。體會學習的收穫,勞動的快樂。

2、陶藝。從捏製最簡單的圖形開始,慢慢的激發他們的學習的慾望。基本方法學會後。讓學生髮揮團隊精神。指導大家共同探討,研究製造自己喜歡的作品。

3、廚藝。準備讓學生學會包餃子、烙餅、水果拼盤、簡單菜的製作方法。

4、研究性學習內容。找一些學生身邊的,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讓大家組成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透過大家的研究學習,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合作意識。

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工作計劃2

一、學生基本情況:

經過上學期的教學和活動五年級下冊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了一定的瞭解,這學期繼續培養學生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從生活和學習中挖掘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題,能夠試着和同學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在有效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的潛能。

五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培養學生對生活、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具備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要讓他們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的方法,資訊資料的蒐集、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學生形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爲創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爲了改革中國教育弊端而提出的一種新型課程,其目標在於透過活動,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形成從自己的周圍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三、總體目標:

1、指導學生了解錢幣豐富的文化內涵。指導學生認識錢幣,瞭解錢幣的歷史。

認識生活中的錢幣,知道錢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教育學生做個理財小能手

3、認識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瞭解水資源浪費的數據,從小養成節水習慣.

4、認識什麼是社區。瞭解社區中的生活環境。參加有關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社區、建設社區的情感。

5、教育學生遵守交通規則,併爲交通繪藍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6、認識身邊的旅遊景點,開闊學生視野。爲景點做廣告,培養學生的思維。開展實踐活動,學做小導遊,

四、具體措施

1、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活動過程,對整個活動操作做到心中有數。

2、努力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時有所創造,有所收穫。

3、利用現代化媒體,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

4、善於組織小組活動,讓每個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機會。

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工作計劃3

轉眼間,新學期又開始了,我將和四年級的孩子們共同探究、學習“綜合實踐”這門學科。爲了教學工作順利進行,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是爲了改革中國教育弊端而提出的一種新型課程。其目標在於透過活動,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形成從自己的周圍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結合本校的實際,使學生在實踐中能夠動手操作的能力,學會種植各種多肉植物。

二、具體要求

1.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從課本走向實踐在實踐中逐步養成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2.在實踐勞動中養成勞動的能力及辨賞的能力。

3.激發學生的種植和實踐能力,養成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4.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加強同學之間的互相協作,交往及探究能力。

5.幫助學生逐步培養觀察,分析,蒐集資料的能力.

三、實現目標和措施

1.多學理論,用理論充實自己,指導自己的教學,聯繫實際,使教學更具科學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認真鑽研教材,多研究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備好每一節課,使教學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每節課學生能感興趣,學習有興趣。

3.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能力。

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工作計劃4

一、班級情況分析: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對學校的各項常規都有了較深的瞭解,有較強的自制力。已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掌握了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能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確定單元活動的主題、活動的方式,在活動具體開展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但學生的學習基礎差別較大,個別比較優秀,個別比較差。因此,教學中應從學生現有情況出發,在原有的水平上每個孩子都得到不同的發展,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二、指導思想:

在學校領導的指導下,我們將進一步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目標,繼續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引導本年級段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深切的體驗,產生積極的感情,激發孩子研究生活和科學的慾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從而進一步加強人際交往的能力。

三、課程目標:

1.透過活動,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

2.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從自己的周圍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

3.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

四、課程實施措施:

1.重感受促評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定,無疑是學校課程形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而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則是其中最具人文性的部分。這些評價與我們平時的`評價有很多不同,他的評價側重於活動的過程和自己的感受,得失,是所有參與者之間的平等交流,有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爲師生提供一種反思的參照,從而獲取新的動力。他山之玉可以攻玉,爲了使評價真正發揮其交流作用,我們將加強小組間的評價交流,將不同的活動方案進行交流,取長補短,使活動更好地發展。

2.學理論明目標我們將繼續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的有關理論叢書,針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尋找有關理論,聯繫實際情況解決問題,使綜合實踐活動更能達到預想目標,而趨於完善。

五、課時安排:

每週一課時

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工作計劃5

一、教材分析:

《綜合實踐活動》是正在探索中的一類新型課程。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資訊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課程的選擇是從學生身邊事物開始,其主要思路是圍繞“我與家家庭、我與學校、我與社會、我與自然”等綜合性實踐活動,以研究性學習爲主要學習形式,以“實踐、創新、發展”爲主線展開。

二、學生分析:

1、透過一學年多《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學習,學生們對《綜合實踐活動課》這門課已經有所瞭解,知道本科學是由一個一個的活動組成,這是令他們喜愛的。但是他們卻常常不能自覺作好課前準備。

2、雖然經過一學年多的學習,學生們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但是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有待提高,學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內在,難以把握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3、對活動感興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4、本年級共2個班,每班都有50人左右。大部分學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而且喜歡綜合實踐活動,愛動腦、愛動手。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平時的學習習慣較差,以往的基礎知識不是很紮實,再加自己不嚴格要求,所以教師平時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三、教學活動目標:

1、學生的發展,圍繞發展學生潛能這一核心,正確處理學生、教師、教材、學校、社會之間的關係,始終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

2、重視學生實踐活動的過程,使其獲得參與研究的積極體驗。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自由活動,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和探索慾望。

3、重視學生知識、經驗、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多思路、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求學生不僅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4、重視學生全體參與,學會共處、學會分享、學會合作。

5、使學生在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探索、嘗試、參與和解決的自由中獲得積極的、生動活潑地發展。

四、教學活動的具體措施

1、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認真備課,收集各種資料,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並且運用新課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認真鑽研教材、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運用多種評價手段,以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

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學生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提倡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活動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着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等,讓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思考、探索嘗試、參與和解決的自由中獲得積極的、生動活潑地發展。

4.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積累感性經驗,運用和驗證益友的學科知識經驗和技能,多思路、多角度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5.採用獨立活動和合作活動的緊密結合,讓學生學會與人共處,學會溝通合作,學會互相交流,學會與大家分享研究成果。

6、充分運用教具、掛圖、音像教材進行直觀教學,尤其要組織好每一個觀察認識活動,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每一個活動。

7、發揮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有着廣泛而又密切聯繫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尤其重視解決那些與學生關係密切的實際問題,從中讓學生體會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價值。

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工作計劃6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打破教育與生活的隔離,孩子們在學校當中在與其他場合當中一樣,需要享受一種完整的生活。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教改也好,課改也好,第一項任務就是把生活的權利還給孩子,把學習的過程變成生活的過程,加強學校教育與兒童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繫。它改變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教學方式,爲學生表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空間。

二、學習情況分析

三年級小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社會閱歷和人生體驗還非常有限,所以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應該是“在體驗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體驗爲主,在研究和解決問題方面,強調養成初步的方向。實施綜合實踐課程,就是要爲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瞭解周圍的生活環境,關注自己及同伴當中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問題,激發他們對自然和社會問題的好奇心,擴大視野,積累經驗。總之,就是要讓他們更多地去看,去聽,去想,去試。

考慮到三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我們的綜合實踐課設定了三大主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希望透過這三大主題激發着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

三、課程總體目標:

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繫,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1、親身參與實踐,注重親歷、自主學習和實踐,在開放的學習情景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2、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形成親近自然、關愛自然、關心社會以及自我發展的責任感。

3、發展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認知、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4、培養學生透過多種途徑獲取資訊,整理與歸納資訊,並恰當地利用資訊的能力。

5、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大膽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並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激發他們探究和創新的慾望,培養創新能力。

6、養成合作意識、民主意識、科學意識、環境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善於交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活動重點:

針對三年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在編寫“活動資料”時,把提高學生的觀察力作爲三年級的重點。

1、我們要在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地發展兒童的觀察力,使學生學會進行有目的、系統的觀察,全面的觀察。要求學生會看、會聽、會嗅、會嘗和會觸摸,並且會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覺,綜合起來進行思考。

2、在三年級深入的觀察活動中,要求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較),要求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觀察以後,要他們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無疑對他們素質的提高十分有利。

五、活動難點:

就是能夠從直接經驗抽象出問題的本質來,完成思維發展的飛躍,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

六、實施策略

1、與學科教學相結合

每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都互相滲透。在學科教學中,學生會由本學科生成許多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時,教師要具有敏銳的捕捉資訊的能力,幫助學生提煉加工使之成爲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課題,教師都要在教學中培養自己挖掘綜合實踐活動素材的意識,使學科教學深入、徹底,更使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的選擇具有廣泛性。

2、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大舞臺。但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豐富多彩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平淡無奇的。這是因爲他們對身邊的小事往往習以爲常,見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認識身邊的小事,不僅會理解小事的教育意義,而且會提高思維的品質與研究習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使命。

3、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

現在的學生不再是隻會讀書的機器了,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的焦點問題。對一些公衆現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渴望被大人們認同,希望得到與大人們一樣的成就。我們把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校園,指導他們採用具有個性化的方式展開深度探究,從而獲得自己獨創性的理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旨所在。如透過對自然界觀察、參觀、調查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懂得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珍愛生命,讓學生從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中獲得美的體驗。

4、與傳統節日相結合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泱泱大國,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精髓是學生學習的極佳資源,爲了讓學生記住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結合傳統的節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由中秋節、重陽節引申開來的以敬老愛老爲主題系列活動。

5、與學校工作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課程,雖然沒有固定的教材,但是並不是沒有目標。而這些目標與要求往往也是學校德育工作要達到的。因此,我們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與學校德育、少先隊活動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結合起來,互相借鑑、互相滲透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如可結合國旗下的講話內容、紅領巾廣播欄目,開展行爲習慣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時事熱點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七、課時安排

每週一課時,便於師生都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便於開展活動時進行資源共享。

小學綜合實踐教學工作計劃7

一、輔導思想

歸納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歷,密切聯絡學生自身日子和社會日子的、體現對知識的歸納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打破教育與日子的隔離,孩子們在校園傍邊在與其他場合傍邊相同,需要享用一種完整的日子。

學習的進程就是日子的進程,教改也好,課改也好,第一項任務就是把日子的權利還給孩子,把學習的進程變成日子的進程,加強校園教育與兒童日子、社會日子的聯絡。它改動單一的課程結構,改動教育方法,爲學生體現立異精力和實踐才能供給空間。

二、學習狀況剖析

三年級小學生文明基礎知識、社會閱歷和人生體會還非常有限,所以在施行歸納實踐活動課程的方針應該是“在體會中研討”,即以形成直接體會爲主,在研討和解決問題方面,強調養成開始的方向。

施行歸納實踐課程,就是要爲學生供給更多的機會,讓他們瞭解周圍的日子環境,重視自己及同伴傍邊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問題,激發他們對天然和社會問題的好奇心,擴展視界,積累經歷。總之,就是要讓他們更多地去看,去聽,去想,去試。考慮到三年級兒童的心理特色,咱們的歸納實踐課設定了三大主題:人與天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期望經過這三大主題激發着學生的獨立考慮和立異才能。

三、課程總體方針

密切學生與日子的聯絡,推進學生對天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絡的全體知道與體會,開展學生的立異才能、實踐才能以及傑出的個性質量。

1、親自參加實踐,重視親歷、自主學習和實踐,在敞開的學習情形中取得親自參加實踐的積極體會和豐厚的經歷。

2、取得對天然、對社會、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絡的全體知道,形成親近天然、關愛天然、關懷社會以及自我開展的責任感。

3、開展學生在自己的日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才能,學會認知、開展學生的着手才能,養成探究學習的情緒和習氣。

4、培育學生經過多種途徑獲取資訊,整理與歸納資訊,並恰當地使用資訊的才能。

5、鼓舞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獨立考慮,別具一格,斗膽提出自己的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並積極主動地去探究,激發他們探究和立異的慾望,培育立異才能。

6、養成協作認識、民主認識、科學認識、環境認識、培育學生積極進取、長於交往等傑出的個性質量。

四、活動要點

針對三年級兒童身心開展的特色,在編寫“活動材料”時,把進步學生的調查力作爲三年級的要點。

1、咱們要在活動中有認識、有計劃地開展兒童的調查力,使學生學會進行有意圖、系統的調查,全面的調查。要求學生會看、會聽、會嗅、會嘗和會觸摸,並且會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覺,歸納起來進行考慮。

2、在三年級深化的調查活動中,要求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化的研討(歸納、比較),要求學生進行獨立的考慮,培育他們的立異精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深化地調查以後,要他們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無疑對他們本質的進步非常有利。

五、活動難點

從直接經歷抽出問題的本質,完成思維開展的飛躍,然後進步學生的本質。

六、施行策略

1、與學科教育相結合

每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都相互浸透。在學科教育中,學生會由本學科生成許多具有研討價值的問題,這時,教師要具有敏銳的捕捉資訊的才能,幫助學生提煉加工使之成爲歸納實踐活動的研討課題,教師都要在教育中培育自己挖掘歸納實踐活動資料的認識,使學科教育深化、徹底,更使歸納實踐活動課題的選擇具有廣泛性。

2、與學生的日子實踐相結合

日子,是學生學習的大舞臺。但很多學生對自己的日子視而不見,豐厚多彩的日子對他們來說是平鋪直敘的。這是因爲他們對身邊的小事往往習以爲常,見怪不怪。假如用研討的眼光看待、剖析、知道身邊的小事,不僅會了解小事的教育意義,而且會進步思維的質量與研討習氣。這是歸納實踐活動的重要任務。

3、與社會熱門問題相結合

現在的學生不再是隻會讀書的機器了,他們關懷國家大事,重視社會的焦點問題。對一些大衆現象,他們有自己共同的見解。他們渴望被大人們認同,期望得到與大人們相同的成就。咱們把社會熱門問題引進校園,輔導他們採用具有個性化的方法展開深度探究,然後取得自己獨創性的瞭解。這是歸納實踐活動的主旨地點。如經過對天然界調查、參觀、調查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懂得人與天然要和諧相處、喜愛生命,讓學生從人文景觀、天然景觀中取得美的體會。

4、與傳統節日相結合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傳統的泱泱大國,在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文明精華是學生學習的極佳資源,爲了讓學生記住咱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咱們結合傳統的節日開展歸納實踐活動,如由中秋節、重陽節引申開來的以敬老愛老爲主題系列活動。

5、與校園作業相結合

歸納實踐活動是一門課程,雖然沒有固定的教材,但是並不是沒有方針。而這些方針與要求往往也是校園德育作業要達到的。因而,咱們將歸納實踐活動的課題與校園德育、少先隊活動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結合起來,相互學習、相互浸透更有利於學生的開展,如可結合國旗下的講話內容、紅領巾播送欄目,開展行爲習氣系列、文明品德系列、時勢熱門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題的歸納實踐活動。

七、課時安排

每週一課時便於師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便於開展活動時進行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