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關於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範文合集五篇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又將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積累新的經驗,是時候寫一份詳細的計劃了。計劃怎麼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範文合集五篇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一年級(3)班有學生49人,(4)班也是49人。透過師生一學期共同努力,絕大部分部分上課能夠專心聽講,積極思考並回答老師提出問題,下課能夠按要求完成作業,具有一定基礎學習習慣,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較差,學生上課紀律鬆懈,精力不集中,思想經常開小差,喜歡隨意講話,作業不能及時完成,經常拖拉作業,以致學習成績較差,還需要在新學期裏多和家長取得聯繫,共同做好這部分學生行爲習慣培養工作。

二、教學內容及教材分析: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材共六個單元和一個總複習,分別從數與代數、空間圖形、實踐活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加與減(一)”。是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降低一年級上學期孩子們學習數學難度。退位減法是一個難點,學生掌握比較慢,但同時也是今後豎式減法重點所在。所以在介紹:數小棒、倒着數數、湊十法、看減法想加法、藉助計數器……這些方法中,孩子們喜歡用什麼方法不統一要求,自己怎麼快怎麼算,但是要介紹這些方法。

2.第三單元“生活中數”。透過數鉛筆等活動,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模型過程,會數,會讀,會寫100以內數,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相對大小關係,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體會數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

3.第五單元“加與減(二)”,第六單元“加與減(三)” 在“加與減”學習中,結合生活情境,學生將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法算式過程,進一步體會加減法意義;探索並掌握100以內加減法(包括不進位、不退位與進位、退位)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能根據具體問題,估計運算結果;初步學會應用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二單元“觀察物體”。學生將透過觀察身邊簡單物體,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形狀可能是不同發展空間觀念,

2.第四單元“有趣圖形”。學生將經歷從上學期立體圖形到現在平面圖形過程,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透過動手做活動,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七巧板是孩子喜歡拼圖,用它可以拼出很多圖形,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拼,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能設計有趣圖案。

(三)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在第五單元之後安排一個大實踐活動,即“分釦子”和“填數遊戲”。旨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從根據事物非本質、表面特徵把事物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客觀事物抽象、本質特徵進行不同方式分類,促進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同時,安排學生填數遊戲,旨在對孩子口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訓練,感受數學樂趣!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熟練計算20以內退位減法。

2.會數,會讀,會寫100以內數,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相對大小關係,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體會數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

3、學習並掌握100以內加減法(包括不進位、不退位與進位、退位)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能根據具體問題,估計運算結果;初步學會應用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

(二)教學難點

1.20以內退位減法。

2.10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四、教學目標:

(一)情感與態度:

1.在現實情境中理解數學內容,利用學到數學知識解決自己身邊實際問題,獲得成功體驗,增強學好數學信心。

2.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透過自己主動探索獲得數學知識,初步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透過教科書裏解更多有關數學知識,體會數學是人類在長期生活和勞動中逐漸形成方法、理論,是人類文明結晶,體會數學與人類歷史發展是息息相關。

4.在教師具體指導和組織下,能夠實事求事地批評自己、評價他人。

(二)知識與技能:

1.會數、會讀、會寫100以內數;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相對大小關係;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體會數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

2.探索並掌握20以內退位減法、100以內加減法(包括不進位、不退位與進位、退位)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能根據具體問題,估計運算結果;初步學會應用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

3.觀察身邊簡單物體,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形狀可能是不同,學生將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過程,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初步體會面在體上,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4.初步學會應用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作用,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繫,同時獲得一些初步數學活動經驗,發展解決問題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能力。

五、教學措施:

1.認真研讀教材,搞好課堂教學研究工作,向課堂要質量。充分利用學生熟悉、感興趣和富有現實意義素材吸引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各種數學活動中來,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提倡學法多樣性,關注學生個人體驗。

2.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好這些基礎知識。特別是加強計算教學。計算是本冊教材重點,一方面引導學生探索並理解基本計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透過相應練習,幫助學生形成必要計算技能,同時注意教材之間銜接,對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3.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開展一幫一活動,與後進生家長經常聯繫,及時反映學校裏學習情況,促使其提高成績,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與決心。

4.加強口算練習,逐步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5.能掌握一些常見數量關係和應用題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應用題能力。

6.增加動手操作機會,使學生獲得正確圖形表象,正確計算一些幾何形體周長、面積和體積。

7.每學完一個單元內容,做到及時複習,及時考覈,這樣可以及時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以便及時補差補漏。

8.從作業上嚴格要求學生,不但書寫工整,且準確率高。對每天作業老師要及時批改,並讓學生養成改錯好習慣。

9.向40分鐘要質量,提高課堂效率。

10.做好培優扶差工作,提高數學及格率,力爭使及格率達95%。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安排了三個大的實踐活動,即“我和小樹一起長”,“小小運動員”,“今天我當家”。旨在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安排了動手做,小調查等活動,旨在對知識進行實際應用。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5

一、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數學學習的興趣對於數學學習非常重要。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教師首先應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學生回答得對與錯或語文是否完整,老師可以延緩評價,要多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老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特別注意的是不宜用統一的、程式化的語言來訓練學生,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老師要讓每個學生首先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數學。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老師不要急於求成,對學生過早提出統一的、硬性的要求,而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簡單地理解爲只是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二、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遊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例如,在實踐活動“小小運動會”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將教材中的內容設計成一個童話故事,在講故事的進程中自然引入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模擬表演;還可以結合學校的運動會,鼓勵學生從中發現數學問題,並嘗試解答。

三、引導學生自己思考,並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應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四、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設立了“問題銀行”等欄目,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即使有的問題當時不能解決,可以放在“問題銀行”以後解決。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本班同學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 。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