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科學教學計劃精選15篇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我們又將迎來新的喜悅、新的收穫,來爲今後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計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學計劃精選15篇

科學教學計劃1

一、基本情況:

我今年擔任五年級四個班的科學教學工作,也是我首次接觸科學課,對學生對教材都不熟悉。學生近三百餘名,生源複雜,遍及全縣許多城鎮。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透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 ,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學生有些習慣並未養成,如認真觀察、調查研究等,有待我繼續努力。

二、教育教學內容:

五年級主要圍繞“作用與平衡”這組統一概念,整合課程標準中的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及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本冊圍繞“作用與平衡”統整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等教學內容,共設計6個單元、23個課題。目的是激發學生探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物質與物質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同時,着重培養學生做對比實驗、條件控制實驗、模擬實驗等基本實驗能力,以及觀察分析實驗結果,並用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多種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的探究能力。精心設計的三個專題研究,旨在開拓學生思路,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能力,經歷較爲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

三、奮鬥目標:

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

科學探究: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能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對生物、地球運動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願望。關心科學持新事物及STSE之間的聯繫。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知識。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透過本冊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科學價值觀、科學知識、STSE各方面得到發展。

四、教材與實施:

第一單元,生物生長的需要。從探究動植物的外部生存環境對其生長狀況的影響入手,引導學生探究動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基本條件,以及周圍環境對動植物生長的影響,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

第二單元,生物與環境。繼續引領學生探究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各種相互作用及平衡的方式。教材從學生熟知的葵花向陽入手,探究生物與陽光、生物與溫度、生物與水、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透過一系列的對比實驗,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生物與環境相適應(平衡)的生活習性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同時生物自身的結構與其功能也是相適應的。

第三單元,人與環境。透過思維遊戲、角色表演、模擬體驗、科學暢想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感悟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以影響環境,樹立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這一基本的環境保護意識。

第四單元,冷和熱。透過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入手,引導學生探究熱傳遞的不同方式,進而研究保溫和散熱的問題,發現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生活生產中實際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

第五單元,地表劇烈變化。在學生學習了生命世界和物質世界的作用與平衡、相互聯繫之後,繼續學習地球宇宙世界中物質、能量的作用與平衡,引導學生從地球表面劇烈變化的地震、火山等現象入手,探索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之間相互作用與平衡的方式及關係。

第六單元,環境保護。是全冊的綜合單元,教材從人類生產力的進步對自然環境影響入手,啓發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關係,幫助學生認識到環境爲人類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條件,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爲環境帶來了破壞作用,引起了環境中的生態平衡,從而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樹立良好的環境的意識和習慣。

五、教學措施:

a)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b)建立科學檔案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檔案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蒐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並在期末對學生做的檔案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c)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採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d)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透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e)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繫。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f)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g)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h)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

五、培優補差:

學困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瞭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學困生主要表現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3、缺乏合作意識;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並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優生培養措施:給優生創造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們把自己觀察、調查研究所得介紹給同學們,給優生髮展的機會,讓他們擔任小組長,給他們佈置一些週期較長的觀察、調查作業等,帶領全班共同前進。

科學教學計劃2

一、教學目標

本學期主要透過網絡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對計算機網絡有個基本的瞭解;透過實踐操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網上收集、交流資訊的基本操作;透過程序設計初步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瞭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與方法,初步學會把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轉換爲程序。除此之外,在教學中還要讓學生了解資訊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國家有關因特網管理及資訊安全的法規;讓學生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資訊來源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相關性,抵制不良資訊,正確使用資訊;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刻苦鑽研與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學習任務。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教材實用性強,圖文並茂,但難度增加,這部分的內容對學生的數學知識、邏輯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對於村鎮學校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2、教材內容:八年級的《資訊技術》總共有六個模組的內容,模組一是《多媒體素材的獲取與處理》,模組二是《演示文稿》,模組三是《flash動畫製作》,模組四是《網頁設計與製作》,模組五是《QBASIC程序設計》,模組六是《智能機器人》。

3、重、難點:重點在於對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的瞭解及應用;難點在於對模組二的內容要在學會操作之外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

三、教學方法和主要的措施

針對以上幾點,主要措施如下:

1、關注學生髮展,注重學習過程的精細化。採用“平時分積分制度”。

2、注重教學活動過程的精細化。機房的機器基本上可以實現每人一臺電腦進行操作。在上機時,要求每位同學嚴格按照學號坐在自己的坐位上。詳細制定機房紀律在班上宣佈,如上機時不得下位、調位,不得大聲喧譁,有問題時舉手提出來等;如有違反則扣除平時分。

科學教學計劃3

一、教學目標:

1、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本冊將引導學生經歷更爲完整的探究過程。

2、透過學習讓學生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

3、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量實驗。

4、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5、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

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爲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透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

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羣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透過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物羣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

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透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着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透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爲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

三、學生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並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

2、已有知識、經驗: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學生的科學常識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科學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

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爲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爲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五、教學進度

周次時間主要內容備註

1、9月1日9月3日第一單元1課

2、9月4日9月10日2課、 3課、

3、9月11日9月17日4課、 5課、

4、9月18日9月24日6課、 7課

5、9月25日10月1日月考

國慶節

6、10月2日10月8日8課、第二單元1課

7、10月9日10月15日2課、 3課

8、10月16日10月22日4課、 5課

9、10月23日10月29日6課、 7課

10、10月30日11月5日8課、第三單元1課

11、11月6日11月12日期中檢測

12、11月13日11月19日2課、 3課

13、11月20日11月26日4課、 5課

14、11月27日12月3日6課、 7課

15、12月4日12月10日8課、第四單元1課

16、12月11日12月17日月考

17、12月18日12月24日2課、 3課

18、12月25日12月31日4課、 5課

19、1月1日1月7日6課、 7課

20、1月8日1月14日8課、複習

21、1月15日1月21日總複習

22、1月22日1月28日期末檢測

23、1月29日2月4日總結、放假

科學教學計劃4

一.教學目標分析:

A《科學》課程以學生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爲總目標

1、熱愛自然,對自然界保持較強的好奇心,養成與自然界和睦相處的生活態度

2、崇尚科學,相信真理,形成用科技知識爲祖國和人民服務的意識

3、能在統一的科學概念的基礎上,理解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大領域內的基本科學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並掌握相應的基本技能

4、能用所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解釋重大自然現象,解決生活、生產中有關的問題和個人決策問題,以及反對迷信和抵制僞科學

B核心理念——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是指下述四方面的素養: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

C科學素養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

(1)科學知識與技能

(2)科學探究(過程、方法與能力)

(3)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4)科學、技術與社會

二.學生情況簡要分析:

本學期繼續任教九年(1)(2)兩個班級的科學教學任務,這兩個班中的學生差異還是很大的,所以在備課和作業等方面有很大的挑戰性,我會格外注意教學的精細化管理,盡能力做到完美。由於是農村中學,這兩個班級都有近一半學生行爲習慣較差,自控能力較弱,有些學生好動多嘴,影響課堂四十分鐘效率。在作業的完成上折扣較大,訂正也不到位。因此如何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爲習慣是教學工作的重點。教學上採用小步調勤反饋以點帶面的策略,提高優秀率。九年(2)班的情況是比較整齊,落後面不大,我會在如何多培養尖子生上多思考多做工作;九年(1)班最大的問題是班裏兩極分化很突出,課堂上如何照顧兩頭是我思考最多的問題,也是最困擾我的問題,儘管課堂紀律較好,但有些學生學習方法不得法,缺少刻苦鑽研精神,學習上就滯流在某個層次,很難再上一臺階。本着新課標的要求,這學期我將着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教材簡要分析:

“科學”是一門新設定的綜合課程,它的內容大部分是不熟悉的,熟悉的僅僅是一部分內容,而且呈現的方式也有很大變化。因此,很有必要對教科書整體結構體系有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處理好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使教學內容有所銜接。這個學期的《科學》教學十分重視探究和主動學習,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實踐、探究和思考,教科書中每章都安排了探究內容,還有一些研究性學習課題,以提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

第五冊共4章:“物質及其變化”,“物質轉化與材料的利用”,“能量的轉化與守恆”,“代謝與平衡”。這4章以“轉化和平衡”這一統一的科學概念進行整合。第1、2兩章的教學內容密切相連。它們與第四冊教科書中的“模型、符號的建立與作用”,“空氣與生命“共同構成了物質化學變化的基礎知識體系。

第一章“物質及其變化”是在第四冊基本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構成、元素與元素符號、化學式、相對分子量的計算、化學反應與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基礎上,遵循質量守恆定律來理解物質變化的原理。這一章學習了一種常用的科學方法,即透過實驗現象確定物質性質的檢測方法(如用試劑、試紙檢測顏色變化,化學反應中產生的氣體,沉澱物等)。

第二章“物質轉化與材料的利用”,透過學習物質的組成來給物質分類。在系統瞭解各大類物質的性質之後,透過化學反應,就可以使物質發生轉化,產生新的、人類所需要的物質。或者透過轉化,使對人類有害的物質變成無害或有用的物質,讓學生了解新材料的使用對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影響。

第三章“能量的轉化與守恆”,現代科學把物質、能量、資訊作爲三個並列的基本概念,可見能量並不侷限於傳統的物理學範疇。雖然能量這一章內容比較側重於機械能、電能、內能、功和功率的計算等,但作爲綜合性的課程,特別要強調的是能量不侷限於物理學範疇,它與生命科學、宇宙和地球科學、環境科學均有密切的相關性。能量的內容會涉及到力的運動,需要用到有關力的測量和單位,力的方向等知識,由於第二冊學習“運動和力“時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性,儘可能降低難度,所以在學習能量這一章時,還應回顧和重溫有關力的知識。電能和電功率的計算也是本章的重要內容,與第三冊電路探祕、第四冊電和磁這兩章內容有關,一些計算題要用到電流、電壓、電阻等相關知識及歐姆定律,因此,在學習相關內容時要複習一下前面的知識。

第四章“代謝和平衡”,學習生命活動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生物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平衡。以新陳代謝爲中心,以人爲實例,學習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這裏有必要回顧和複習第四冊第2章“空氣與生命”中的呼吸系統結構與功能。

第五冊有10個探究活動:“在鹽酸除鐵鏽實驗中,氣體是由什麼產生的”,“金屬的用途與金屬物質的關係”,“廢乾電池的綜合利用”,“怎樣以銅爲原料製備硫酸銅”,“槓桿能夠省力還是費力”等。這些探究包含了提出假設、獲取資訊、設計實驗、數據分析、交流討論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活動。

第五冊中共有6個學生分組實驗:“土壤酸鹼性的測定”,“鹼和鹽的性質”,“物質的鑑別”,“測定小燈泡的功率”,“研究槓桿的平衡”,“解剖豬的心臟”。另有5個選用的研究性學習課題。這一系列探究活動,分組實驗和研究性學習,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視探究、重視實驗、機動手又動腦的教育理念。

四.改進教學、提高質量採取的主要措施:

(一)轉變觀念,重新給自己定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處於主動積極狀態,經過認真的觀察、實踐、思考,才能體會科學現象中蘊含的規律,產生探究科學世界的興趣,理解所學的科學知識,獲得相應的能力。要注意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予以耐心幫助,鼓勵多做科學實驗和參加科學實踐活動,多幫助輔導他們解決作業中的難點,使他們基本達到教學要求。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可採取研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培養他們的創造和探索能力。

(二)加強直觀教學,重視演示和學生實驗

科學教學以觀察、實驗爲基礎。觀察自然界中的科學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科學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要大力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要重視充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加強直觀教學,增強學生的體驗和認識。

(三)重視科學概念和規律的教學,要讓學生認識知識的產生過程

科學概念和規律是科學知識的核心內容。要培養學生關注科學現象,引導其從現象的觀察、分析、實驗中形成科學概念,學習科學規律,繼而對規律的發現過程產生興趣。科學中的概念和規律,多數是從科學事實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重視科學知識的應用

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幫助學生透過熟悉的現象理解所學科學知識,知道科學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科學試驗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不斷了解科學知識的廣泛應用中增強學習科學的興趣和信心。認真指導學生進行課外活動,以彌補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不足。

(五)培養刻苦的學習精神、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

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是需要動腦、動手,並克服一定困難才能達到的。刻苦學習的精神不僅對學生當前學好科學是必要的,對他們今後的成長也有重要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培養刻苦學習的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科學的習慣,對學生的學習很重要。要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勇於實踐的習慣,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習慣,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習慣,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習慣。自學能力對每個人都是終身有用的。培養自學能力應鼓勵和指導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進行相關的資料收集和有針對性的閱讀,設法解決問題。

科學教學計劃5

一、情況分析

大象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由三種類型的八個單元組成。重點培養學生“模型與解釋”的能力,把這一能力作爲本冊教材要培養的一級目標,同時兼顧對學生進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力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全面、綜合的提升。

二、教學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三、教學目標

1、從兒童的視野選擇教學內容,發生在兒童身邊的、喜聞樂見的、適合他們探究的事物獲現象作爲學習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動性,便於他們從原有意識和經驗出發,仔細觀察,發現問題,展開研究。

2、注重對能力和方法的指導,強調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並提高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共8個單元。

其中第一單元十萬個爲什麼共四課含

1、探索自然

2我發現的環境問題

3、問題銀行

4、發現問題寶藏;

第二單元五官兄弟共2課含

1、遊樂場

2、瓜果交易會;

第三單元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共2課含

1、尋找秋天

2、果實累累的季節;

第四單元有趣的動物共3課含

1、尋訪螞蟻

2、動物怎樣過冬

3、上夜班的動物;

第五單元蚯蚓小導遊共四課含

1、探訪蚯蚓的家

2、蚯蚓的房前屋後

3、蚯蚓的鄰居

4、落葉到哪裏去了;

第六單元飄呀飄,飄下來共2課含

1、自轉旋翼

2、降落傘;

第七單元科學改變我們的生活共3課含

1、科學,生活的朋友

2、科學改變我們的生活

3、美好的展望;

第八單元一次穿越時空的科學問題旅行共3課含

1、第八單元一次穿越時空的科學問題旅行

2、我們身邊的小科學家

3、我也能當科學家

五、教材的重點、難點

在觀察和實驗中除了讓學生經歷一系列有序的步驟和科學方法,還需要讓學生對收集到的事實和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和分析,並進行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

六、具體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七、教學進度表

科學教學計劃6

一、教學目標

透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二、教學資源分析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爲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建立科學概念,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還是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於教師的教;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學習的能力與意識還是比較薄弱。

因此教師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我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應記筆記,並能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四、教學方法設計

1、 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小學科學課中關於“科學探究學習”的理論和實際操 作技能的思想與方法;

2、 深刻領會並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 加強自身素養、知識水平以及業務能力的提升並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4、 認真鑽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絡、雜誌等,學習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爲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5、 潛心解讀學生、瞭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學習的心理;

6、 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提供有結構材料;發展學生蒐集各類活動資源和素材能力並用於探究活動;

7、 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五、教學評價方案

1、課堂即時評價:是指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語言、思維等學習行爲,作出及時的價值判斷。

2、教師自我反思:是教師主體對自我既往教育教學實踐的重新審視,對其合理性,成敗得失進行判斷與思考。

五、日程安排

三月份

1、制定課題組計劃。

2、制定個人教學計劃。

四月份

收集相關資料和經驗,互相聽課,進行一

次學生知識檢測。

五月份

進行一次學生知識檢測。

六月份

1、歸納收集資料,檢驗實驗效果。

2、做好期末複習工作。

3、撰寫學期工作總結。

科學教學計劃7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透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羣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透過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物羣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透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着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透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爲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教學重點:

1、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爲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2、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3、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係,認識食物鏈和食物網。

4、認識到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5、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係,以及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6、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它們是由於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7、交流實驗設計方案和按計劃進行實驗操作。

8、用實驗檢驗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

教學難點

1、從地形圖中發現整個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佈和特點,知道並描述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2、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3、實驗方案的進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學、合理。

4、整理分析對比實驗獲得的數據,分析結果。

5、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6、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二、教學目標要求:

知識與能力:

1、“生物與環境”單元,讓學生對研究生物特徵及其行爲產生深厚興趣,學習用簡單的控制實驗獲取事實的方法,用圖畫和文字記錄動植物特徵的方法,體驗在實驗過程中詳細記錄收集數據的必要性,經歷進行簡單實驗設計的過程並運用收集到的數據和資料進行交流和探討。

2、“在陽光下”單元,圍繞着太陽與地球、太陽與人的關係展開研究,引領學生“將太陽作爲地球上最主要的能源(光和熱的提供者)”來認識,來開展活動。

3、“材料”單元,從方法上指導學生如何研究材料的特徵,讓學生根據解決問題的具體要求來選擇合適的材料,利用材料、創造材料。

4、“健康生活”單元,讓學生關注健康,學習有關身心健康的科學知識,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自己的生活,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過程與方法:

1、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2、利用簡易的日影觀測儀,觀測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並收集相關的數據,根據觀察數據,發現陽光下物體影子在一天中的變化規律。

3、觀察描述常見地形的特點,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脈、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4、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係;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2、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繫的,也是有規律的,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緻、實事求是的態度

3、培養對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興趣,能自覺關注和收集相關的資訊。 4、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這一學期五年級二班共有53人,透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着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爲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四、教學進度安排表:

五、教學內容檢測與評價:

1、要綜合關注學生科學概念的建立、過程與方法的習得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

2、依據學生的記錄單,評價學生觀察、實驗、收集資訊的水平和態度。

3、評價學生堅持長期觀察活動的情況,如觀察種子萌發活動中的表現。

4、評價學生在團隊合作中的表現。

5、與家庭生活保持聯繫,關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所學知識經驗的應用。 六、綜合實踐活動安排:

1、蒐集資訊、 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2、做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 3、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種植飼養。 4、科學遊戲、參觀訪問、競賽。

5、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

6、角色扮演、科學幻想資訊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

七、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9、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爲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10、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爲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11、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12、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浙教版科學教學計劃五: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將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學習,科學教科書也將展示一系列新的內容,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爲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爲更好的開展科學教學活動,我對本冊教材、班級學生情況等方面作了細緻地學習或分析,制定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今年我任教的是五年級1個班,每週2節課。五年級學生應該已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再加上兒童與生俱來的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肯定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內容概要: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含8個教學活動,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爲1課時,共約32課時,再加上彈性內容和複習檢測約8課時,本學期授課時間約爲40課時。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透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透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系統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透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着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透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爲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更爲完整的探究過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體包括: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量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3、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爲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力做一名稱職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爲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科學教學計劃8

一、學生情況分析:

1、人數:男生34人;女生23人;合計57人。

2、學生學習習慣:五年級的學生經過幾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對科學教學都已經熟悉,與四年級相比,更加的活潑,有更強的好奇心,同時對問題的分析也更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由於我是新接手五年級的科學教學,在此之前也對五年級的同學做了一番瞭解。在四年級時因爲參加科技活動,所以學生表現出對活動的喜愛,這是學習科學的有效動力,同時也透過這樣的活動開始初步建立學生自己的探究問題的模式。因此在本學期將會加大對科技活動,包括動手試驗這一塊的力度。爲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與處理能力,着重科學素養的培養。

二、教材分析:

1。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

本學期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是由原來的兩個單元合併而成,進行了科學的整合,將動手操作性大大加強,提升了從“動手操作獲取知識——做模擬試驗收集事實——擴展研究認識自然界”這一過程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更加註重試驗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本單元的重點問題:外界條件如何影響生物的生活?生物如何適應它們的生活環境?生物活動又是怎樣影響自然環境的?

2。第二單元:《光》

本單元內容分爲兩個板塊,第一板塊是1—4課,是光傳播的特點,第二板塊是光和熱的關係。學生學習從觀察開始,觀察一天中光和影的關係從而揭示光的傳播規律,之後在前面觀察的基礎之上回頭解釋影子的成因,接下來不斷的提升知識層次,開始探究光和熱的關係,在本單元的最後讓學生大上動手來製作太陽能熱水器,對本單元進行實用總結。

本單元的重點問題:光是怎樣傳播的?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現代科技中有哪些應用?

3。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本單元注重的是透過觀察來推測成因,包括地形的成因和土壤的成因,同時還強調了學生蒐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在科學探究方面注重學生用文字、圖畫、符號紀錄試驗結果並互相交流的能力,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一些自然現象有不利於人類的一面,也有利於人類的一面。

本單元重點問題:地球表面是誰“塑造”的?它們發生過變化嗎?它們是怎樣變化的?

4。第四單元《運動和力》

本單元內容原本爲五。下,現調整至五。上,這一單元沿着“運動和力”這條線發展,以探究車的運動爲主體,對力的研究相伴相隨貫穿始終,重點在重力和摩擦力的研究上。

本單元的重點問題:初步瞭解物體運動與受到的力的關係,動手試驗時的準確性上。

三、教學措施:

由於本學期教材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學措施也相對應的做了一些調整:

1。落實好沒一堂課的知識點以及課標中相應的要求

2。結合五年級的具體情況對寄宿生和走讀生採取不同的方做到在教學上班級整體的統一。

3。加大試驗在教學中的力度,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試驗中來。

4。加大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訓,加強學生動手能力。

四、研究課題或創新思路:

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爲基礎,讓學生經歷“蒐集→展示→交流→觀察探究→交流總結→家庭作業展示→課堂深化”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實踐能力。

五、教學時間安排:

周次

內容

第1周~第4周

《生物與環境》

第5周~第7周

《光》

第8周~第12周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第13周~第15周

《運動和力》

第17、18周

複習、檢測

科學教學計劃9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冀教版科學教學計劃。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識方面,劃分爲四個教學單元:

《生物與環境》單元,透過對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羣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透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羣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

透過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着指導學生認只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

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

最後透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結實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地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

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光煥發分爲四部分,讓我們瞭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

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太小,認識力的單位,爲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

第三部分認識摩擦拭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2、能力方面

實驗能力:實驗操作方法,對比實驗,模擬實驗。

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製作能力,創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透過講述我國的珍稀生物,我國古代在天文科學方面的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透過自然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可以瞭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

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爲核心,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 、相關措施

1、根據自然學科的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點,自然課仍然要加強直觀,重視課本上的圖畫和實踐操作,工作計劃《冀教版科學教學計劃》。

2、重視指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變化規律和原因。

3、不同的課型用不同的教學思路。

如探究各種自然變化規律,原因的採用“問題――觀察實驗――思考――結論――應用”或”“問題――假設――觀察實驗――結論――應用”的結構;以培養學生技能爲主的課多采用“認識構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覆練習”的結構。

4、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加強與生活生產社會的聯繫。

5、注意發展兒童智力,培養能力。

6、注意與其它年級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繫。

五 基本活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起訖月日 教學內容 教時 執行情況

科學教學計劃10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學習活動,培養他們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策略,爲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整體感知

《科學》四年級上冊由“熱”、“變化天氣”、“振動聲音”、三個單元組成。在三年級上、下冊基礎上,本冊教材將繼續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理解,增進科學探究能力。

“熱”單元是一種常見自然現象,本單元主要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透過對一些常見現象提出問題,然後安排一系列有趣而又意義探究活動,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並進一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興趣和樂趣。本單元是由“冷和熱”、“溫度計”、“熱往哪裏傳”“熱對物質狀態影響”5部分13個活動組成。

天氣觀察與測量從天空中雲形狀和變化開始,對構成天氣四個基本要素分別進行觀測。其中包括雲量觀察和測定、雨量觀察和測定、風方向和等級觀察和測定以及氣溫測定。這一部分活動中,還包括嘗試記錄各種天氣情況,觀察生物預告天氣行爲以及學習獲得天氣資訊多種方法。

對聲音探究從傾聽周圍聲音開始,透過對發聲物體觀察和實驗,研究和探討聲音是怎樣產生、聲音是怎樣傳播,以及如何控制物體發出聲音。在這一單元結尾設計“製作我們小樂器”活動,將由學生自由取材,利用身邊材料製作一件能發出不同音調小樂器,並嘗試着奏出簡單樂曲。

這些活動教育意義和價值是多方面。我們在新學期教學中需要特別關注是這些活動在科學探究方面對教學提出新目標。

1、要求學生提高觀察準確性和精確性。

三年級觀察認識活動以定性爲主,很少涉及物質量。而在四年級活動設計中,不僅要求學生更爲準確和細緻地觀察物體,而且在很多情況下,要求使用測量方法,並選擇適當詞彙、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例如,雲量和雨量、氣溫、天氣、聲音高低等。

2、要求學生不僅關注收集和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這也是本冊教材在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方面提出新要求。觀察和收集事實上只是探究活動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對蒐集到事實進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認識才是科學探究活動全部。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高,以及對科學探究理解是漸進,需要我們引領他們經歷一個又一個具有科學意義探究性學習活動,才能逐漸獲得發展。在新學期教學中,希望老師們勇於探索,積累更多經驗,將以探究爲核心小學科學教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三、教學目標:

透過學習,使學生:

1、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淺顯科學知識,並能音樂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2、解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嘗試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相信、着重證據、敢於重新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情感;

4、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保護,關心科技寫發展。

四、學情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四年級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死板知識,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往往只停留在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限制,科學常識極爲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物體,而我們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興趣。

五、德育目標:

1.透過觀察實驗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實事求是與人合作不怕困難等各方面科學態度。

2.透過天氣變化,向學生進行看圖聽懂天氣變化知識。

六、教學重難點

1.歸納、概括同類物體共同特徵,並建立初步概念。

2.歸納、概括同類物體共同點,發現其中規律。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八、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實驗法 列表法

九、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資訊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觀察與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科學教學計劃11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教五年級一班的科學課。透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由於科學專職教師不夠和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匆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透過這幾天的接觸,我發現有些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今後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地球和地表的變化》、《聲音的祕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環》、《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本教材以學生髮展爲本,以科學探究爲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主要線索構建單元,以地球內外的不斷運動變化、聲音的祕密、神祕的秋冬星空、生活中離不開的各種材料、水循環等爲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待科學學習: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2.對待自然: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並用一定的方式讚美自然。

(二)知識目標

1.瞭解地球內部結構;知道火山地震的成因。

2.瞭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以及噪音的危害與防治。

3.瞭解秋冬季節的星空。

4.知道各種材料特點與用途。

5.認識水的三態變化及相關知識。

(三)能力培養

1.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資訊的能力。比如: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

4.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並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爲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五、基本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爲課的主體,透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資訊技術知識,根據教材特點,製作一些課件,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於接受。

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三動”能力,即:動手、動口、動腦。

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層次教學,使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能夠從中理解學習的意義,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大部分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六、 各單元、各課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地球和地表的變化

l.地球內部有什麼 2課時

2.火山 1課時

3.地震 1課時

4.做一塊卵石 1課時

5.各種各樣的礦物 1課時

6.地表的變化 1課時

第二單元 聲音的祕密

7.聲音的產生 1課時

8.誰能傳播聲音 1課時

9.怎樣聽到聲音 1課時

10各種各樣的聲音 1課時

11.噪聲的危害與防治 1課時

第三單元 秋冬星空

12.秋季星空 2課時

13冬季星空 2課時

第四單元 生活中的材料

14.木材 1課時

15紙 1課時

16.陶瓷 1課時

17.金屬 1課時

18.玻璃與塑料 1課時

19.材料的分類 2 課時

第五單元

20. 蒸發 1課時

21 沸騰 1課時

22.凝結 1課時

23.水的三態變化 1課時

24. 小水滴的旅行 3課時

研究與實踐

1.研究學校裏的噪聲問題 1課時

2.材料與我們的生活 1課時

總課時:26課時

科學教學計劃12

一、教學指導思想:

以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爲指導。培養學生對資訊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資訊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透過資訊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技術作爲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爲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是青島出版社出版的《資訊技術》。 教材中設有一些固定欄目。[閱讀與思考]欄目是給學生提供了與知識、技能、情感和價值觀相關的問題情境,引發大家進行思考,進而引出個性化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爲下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 [學習目標]明確了本單元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與探究]本欄目設定了範例精講、加油站等是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習的主要環節。 [實踐與創新]學生可在學習過程中靈活運用基本知識與技能、進行自我評價。[我的收穫]本欄目是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總結。教材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資訊技術的興趣,透過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資訊收集、加工、分析問題、語言表達、與人協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七年級共八個班,據瞭解,個別學生的家裏有電腦,而且大部分學生在小學學過計算機,對計算機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學生對資訊技術這門學科比較感興趣。但從學生上課情況看來,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各人接受水平不一,所以今後要做好培優輔差工作。同時,學生都還是小孩子,心態好玩,自我控制能力比較低,所以在上課時,還要注意各班的上課紀律,讓他們養成良好的上機習慣,保證上課順利進行。

四、教學目標及要求:

培養學生對資訊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資訊技術及其應用對人們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透過資訊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方面的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技術作爲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爲適應資訊時代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擬定本學期教學目標: 教學強調基礎知識,重視教學方法、教學技能;注重教學生動形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課堂中注重小組互助合作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加強學生上機實踐操作管理和引導教育加強學生上機紀律管理,完善機房管理條例,約束學生不良行爲、組織優勢生輔導後進生上機實踐操作,實現小組互助合作學習與教學。

五、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資訊與資訊技術

第1課:資訊的特徵 1 課時

第2課:現代資訊技術與生活 1 課時

第3課:計算機探祕 1 課時

第4課:使用計算機管理檔案 2 課時

第5 課:資訊安全資訊道德 1 課時

科學教學計劃13

一、情況分析

大象版《科學》三年級下冊教村由七個單元組成。重點培養學生“猜想與假設”的能力,把這一能力作爲本冊教材要培養的一級目標,同時兼顧對學生進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力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全面、綜合的提升。

二、教學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三、教學目標

1、從兒童的視野選擇教學內容,發生在兒童身邊的、喜聞樂見的、適合他們探究的事物獲現象作爲學習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動性,便於他們從原有意識和經驗出發,仔細觀察,發現可題,展開研究。

2、注重對能力和方法的指導,強調掌握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並提高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共七個單元。其中:第一單元《猜猜猜》共三課含1、猜猜看2猜對了嗎3、猜猜清第二單元《風啊,你吹吧》共3課含1、起鳳了,2、風的測量,3、可愛又可根的屬:第三單元《神奇的指南舒》共3課合1、神奇的小針,2、有趣的磁鐵遊戲,3、磁鐵的妙用:第四單元《水和鹽的故事》共3課含1、把鹽藏起來,2.水溶“鹽”出,3.沉與浮第五單元《電與我們的生活》共3課含1、生活離不開電,2.電燈亮了,3、小心!有電;第六單元《地球真的不動嗎》共2課含1.白天與黑夜,2.地球自轉與晝夜変化:第七單元《漂移的大陸》共2課含1.漂移的大陸,2、我也能當科學家。

五、教材的重點、難點

在觀察和實驗中除了讓學生經歷一系列有序的步驟和科學方法,還需要讓學生對收集到的事實和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和分析,並進行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

六、具體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間題的實踐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七、教學進度表(每週2課時)

周次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猜猜猜》1、猜猜看2猜對了嗎3、猜猜猜

第二單元《風啊,你吹吧》1、起風了2、風的測量3、可愛又可恨的風

第三單元《神奇的指南針》1、神奇的小針2、有趣的磁鐵遊戲3、磁鐵的妙用

第四單元《水和鹽的故事》1.把鹽藏起來2.水落“鹽”出3.沉與浮

第五單元《電與我們的生活》1、生活離不開電電燈亮了3、小心!有電

第六單元《地球真的不動嗎》1.白天與黑夜132.地球自轉與晝夜變化第七單元《漂移的大陸》1.漂移的大陸2、我也能當科學家。

16複習

17複習

科學教學計劃14

一、學期工作思路:

本學期工作指導思想:繼續貫徹新課程理念,推進課程改革,加強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研究;圍繞我校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動,提升科學教學的教研質量與教研水平;實施專業化指導與學術性。

本學期工作的主要任務: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建構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確立以人爲本的理念,充分提高教學的積極性,緊緊圍繞課程實施中的基本問題,深入而全面、紮實而有效地展開,羣策羣力、共同探討。

二、學期主要工作:

(一)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教師科學素養以及教育教學理論水平,深層次把握科學教學的真諦。

精心組織各種學習活動,積極建構學習型組織。

本學期將圍繞以下專題開展學習活動:

(1)認真學習和鑽研《科學課程標準》、系統鑽研新教材,既有科

學課程改革理念性、學術性思考,又有科學主題教育形態性研究。

(2) 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有效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的理論和經驗。

(3) 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和推進校本教研的理論和經驗。

(4) 認真學習和鑽研有關"做中學"教學案例專著。

(二)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質量

充分發揮教研工作對於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過程中的核心功能和原動力作用,充分、全面解讀《科學》課程標準,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學校課程建設能力。

改革傳統教研方式,積極參與教研,與教師共同協商、平等^對`話,自主開展教研活動,充分發揮全體科學教師的作用,提高教研質量。

(三)以教育科研爲先導,以課題研究爲抓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探索小學科學學科課題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性。以課堂教學、課程建設等具體問題爲着眼點:強調結果價值與過程價值並重,提倡"過程即成長"的行動理念。

2、發動全體科學教師積極參與上級開展的各種重點課題研究活動。

(四)認真參與新課程培訓、調研、專項協作等多元活動,促進自己專業成長。

認真參加各種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新課程培訓活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課程意識和課程實施水平,爲新課程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科學教學計劃15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透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羣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透過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物羣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透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着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透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爲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三、學生分析:

本學期教五年級科學,隨着孩子的成長,也經過了兩年的科學學習,他們有了一定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要求孩子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1。整體學習狀況: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並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

2。已有知識、經驗:大部分學生的科學常識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語數教學。

3。兒童心理分析: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本冊將引導學生經歷更爲完整的探究過程。

2。透過學習讓學生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

3。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量實驗。

4。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5。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6。透過學習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從小養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學習興趣,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繫。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視學生親歷科學探究活動,注重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爲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新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爲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器材,取得學校的支援,再購入一批和教材相配套的器材。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5。注重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以平時表現和科學記錄本爲主要方式,關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6。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透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