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歷史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反思(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歷史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歷史教學反思 篇1

《三國鼎立》一課的內容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爲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展示自己歷史知識和口才,在講到“赤壁之戰”時,請學生可以根據課外資料、教材來說說赤壁之戰,學生們立即炸開了鍋,都想試一試,一位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了孫權和劉備走上聯合的經過,還有同學講述了黃蓋的苦肉計......教室裏掌聲陣陣。這時一位平常不愛回答問題的學生站起來了,講述了赤壁大戰時的場景以及曹操是如何倉惶出逃的,最後總結:“安徽赤壁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古戰場,有機會一定去看看”。聽完後我注意到這個同學把赤壁所在地說錯了,不是在安徽而是在湖北,但我不忍心潑冷水,還鼓勵性的說了聲“你真不錯”,並沒有糾正他的錯誤。

下課後我仔細想,總覺得那樣處理不對勁兒。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特別是在公開課的課堂上充滿着“你真不錯”、“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揚的話語。雖然這些表揚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鼓勵,但過度的、甚至不切實際的表揚給孩子帶來的就完全是好處嗎?我的上述處理方式,讓學生接受了錯誤的知識。作爲教師,這是一個不小的錯!

其實,學生聽多了讚賞的話,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所以當學生做得不對的時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發現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斷進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對別人善意的批評、提醒,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所以,爲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老師一定要給學生一箇中肯,公正的評價!

歷史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是唐的民族關係課,大唐盛世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文學、藝術、外交等方面,也體現在民族關係上。如何在紛繁複雜的歷史中,學習、理解唐的民族政策,民族關係,民族交往是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教材,掌握基礎知識,蒐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等。這些培養了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運用了歸納法、比較法、小組合作學習、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學中設計了分組完成教學任務的方法,每組有規定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組內積極合作完成,然後評出優勝組。這一方法果然奏效,學生很快完成了學習任務。並且對收集到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紛紛展示交流,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整個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聲有色,圖文並茂,體現了新課標、新理念和新技術的完美結合,達到了知、情、意的統一,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教師可謂想方設法,精心設計。每個環節的銜接與過渡自然得體,恰到好處。從時間分配上看,整堂課時間分配合理,因爲唐與突厥、吐蕃的關係是本課的重點,所以活動較多,佔時較多。從教師的教態,儀表等方面看,教態自然,儀表得體,語言幽默、風趣不失嚴謹,板書主要內容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歷史是爲現實服務的,教學中把唐代少數民族的發展與今天少數民族地區的鉅變對比,突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正確,激發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樹立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意識。

歷史教學反思 篇3

要想提高教學技能,上好歷史課,我覺得應該從多方面備課,這樣才能使歷史課堂氣氛活躍,吸引學生的注意。

首先,教師要做足課前準備,不僅要吃透課標、教材,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分解設計,而且要對引入、設疑、組織討論、訓練、反饋、小結等各環節進行精心準備,同時,教師還要訓練學生養成課前準備的習慣,提出預習提綱,佈置學生預習課本等;其次,要重視課堂匯入,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精心設計,可以透過故事、遊戲、懸念等方式使學生從上課前的自由狀態迅速轉向集中注意;再次,要精心組織討論、探究過程,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巧妙設計,精心組織,要使學生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牢固掌握知識,發散思維,提高能力,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建立課堂學習小組,構建互動機制,還要控制過程,提高效率,要重點講解,精心引導,使討論、探討過程來訪而不散亂,小結應該多樣化,可以用教師小結、學生小姐、分組小姐等多種形式相結合,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一節歷史課,需要我們課上、課下付出許多努力,這樣才能上一屆有效的課。

歷史教學反思 篇4

本學期是九年級最後衝刺時光。根據前幾年的中考資料,中考題型,結合九年級兩個班學生實際和複習教學後有以下反思:

在教學中要注意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用心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是聯想式教學方法,透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主動性,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後教師從以講解、概括爲主,到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啓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到達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爲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

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歷史教學反思 篇5

第十五週,校領導和老師們聽取了我的一節彙報課。感謝大家爲我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我個人也有較深的感觸,現歸納如下:

首先,整節課速度偏快。我考慮原因多半在於我心情緊張,擔心不能當堂完成教學任務。速度快,學生反應跟不上,不能很好地對知識進行掌握。

其次,課件製作模式太一般,依然擺脫不了正文、圖片、練習、作業這個舊格式。提醒我以後做課件時要注意突破和創新,爭取在引起學生好奇心和滿足學生求知慾方面做得更好。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沒有注意多與學生溝通,師生互動環節做的不到位。原因在於我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能動性,總是擔心我講的夠不夠清楚,卻沒有考慮到學生真正掌握了多少。這一點在當前新課改的形勢下,對我可以說是致命的弱點。“教學過程應該以學生爲主體”,這句話是我今後教學工作中最應該注意的。

以上幾點證明,我現在還不能算是一名優秀教師。不過,我還年輕,我還有成長的機會,並且,我正在爲此而努力。因此,我會毫不氣餒,繼續前進!

在這裏,我再一次感謝各位領導和老師們的批評和指正。

歷史教學反思 篇6

人類社會總是從落後向進步,從低級到進階發展的,歷史具有繼承性和發展性,因此我們在學習歷史中對某一歷史事件的還得追根溯源才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例如學生在學習中國近代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時,就要聯繫當前重視法制建設,就要加強對韓非的法家思想,、建國後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法國《人權宣言》、英國《權利法案》、美國《獨立宣言》、1787年憲法等史實的聯繫學習。又如1997年7月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由此引導學生追溯聯繫“香港問題”的由來:1841年英軍武力佔領香港島:1842年《南京條約》割佔香港島;1860年《北京條約》割佔九龍司地方一區;

1898年強租新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佔領香港(日本戰敗後仍歸英);20世紀80年代中英《聯合聲明》,洗刷了民族恥辱。這樣對香港問題就一目瞭然。鑑古察今,學史明理。透過對歷史事件的觀察和分析,總結經驗教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中國香港在近代失去了,在現代卻收回了,說明了什麼道理呢?爲什麼在建國初又沒有能夠收回呢?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反思 篇7

歷史教學圍繞三大任務展開,即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思想教育。長期以來,思想教育的重心是愛國主義教育。隨着改革開放的國策,我們提出了面向世界的改革開放教育。隨着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們又提出了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反思過去,我們發現以往的德育滲透於歷史課,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治傾向太強。

急風暴雨式的“運動化”教育,表面上似乎成效很大,一旦“教育運動”過去,一旦“傷熊”之類的事件沒有了,我們又高忱無憂了。拿愛國主義教育來說,幾十年的教育,結果卻發現出國的留學生——時代精英不知祖國曆史,不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大有人在。一部中華民族反侵略反封建的鬥爭史,蘊含着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養分,但爲考試而教歷史的強烈的功利色彩,愛國主義教育在某些課中成爲點綴。另一方面,那就是教育的過於功利性價值取向,使愛國主義教育摻雜着狹隘的民族主義。

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必須將“教書”和“育人”密切結合,善善惡惡,用歷史的經驗昭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但這樣做,必須有個“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滲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則取決於教師自己的人格素質和道德涵養功夫。

歷史教學反思 篇8

新的課程改革提出:數學不僅教給學生數學基礎知識,還應該讓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在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恰當的介紹其相關的背景文化,或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歷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數學在人類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數學文化的薰陶,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比如:在教學《圓周率的歷史》時,我首先佈置課前作業,讓學生上網收集、整理有關圓周率的歷史發展的資料。老師也透過上網收集和查閱書籍進行準備,並製成多媒體課件。課上,一個孩子介紹着收集的資料,其他孩子都神情專注的看着他,認真的聽着,不時的被數學家們的智慧所折服。當有學生介紹到祖沖之研究圓周率的成就在世界上領先了約1000年時,學生無不感嘆。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恰當的利用資訊技術豐富數學課堂,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良好途徑。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顯活力!

歷史教學反思 篇9

《香港和澳門的迴歸》一課,在處理教材上,我採用的是問題教學法,以“啓發——引導——討論——探究——評價分析——總結”爲主線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邏輯推理,層層推進。透過對“爲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不馬上收回香港澳門”、“用什麼方式收回港澳”、“一國兩制構想內涵”、“特別行政區特別在什麼地方”、“港澳迴歸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意義”等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課文重點理解掌握,並在過程中給予學生積極評價,促進學生髮展。在教學中,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一國兩制”的意義調整到最後處理,使學生在學習完本課之後能夠自然理解。

在製造歷史情境方面,我用學生比較熟悉的《七子之歌》匯入教學,引導學生回憶近代史上香港和澳門是如何離開祖國懷抱,體會國家統一是全中華民族的強烈願望。對於香港和澳門迴歸的過程,使用視頻資料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香港澳門迴歸的激動人心的時刻。

課後,我瞭解到大部分學生都達到了教學的基本要求,但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創新能力不足,在日後的教學中,我會加強對學生此方面能力的培養。

歷史教學反思 篇10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一單元第二課的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重點內容,也是整個古代歷史的重點,所以本課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爲了上好本課,我在課下備課時候做了充分準備,從網上搜集了相當豐富的文字材料和圖片等資料。我對上好這節課信心十足。希望學生能從這些資料中找到相關的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分析能力。課堂上學生的狀態看上去也不錯,被很多生動有趣的圖片和史料所吸引,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所以上完這節課我的自我感覺良好,因爲一定會很成功。可是在學生的作業中卻發現了不少的問題,有很多很重要的基礎知識都沒有掌握住。我很納悶,於是問學生緣故。

學生大都反應:資料、史料太多,而課堂時間有限,學生還沒把資料看完,我就已經講課,因此學生反應不過來,教學效果就不是那麼好。這節課之後我檢視了課標要求,才知道七年級的歷史課不必講述太多的課外知識,只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史實就可以了。

我對這節課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使我明白一個道理:爲了將課上的生動一些,補充一些必要的資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並不是補充的資料越多越好,而是要把握一個度,教學內容要適當,要看實際情況去定奪,當然也不要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