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四年級《爬山虎的腳》優秀教學反思 (通用5篇)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爬山虎的腳》優秀教學反思 (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爬山虎的腳》優秀教學反思 (通用5篇)

四年級《爬山虎的腳》優秀教學反思 1

《爬山虎的腳》是葉聖陶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屬於小學語文教材中年級片段訓練選用的傳統教材。

“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是小學中年級過渡期讀寫訓練的關鍵項目。《爬山虎的腳》在教材中肩負着這一訓練項目的首要任務。教學中一定要憑藉課文使學生明白,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很神奇這個意思是怎樣選擇材料、安排順序,又是怎樣把每一個材料寫清楚寫具體的。才能使學生既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又學到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但是,課文中有關爬山虎的腳怎樣爬牆一段描寫,我在教學中感覺到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甚至產生誤解。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起初我在備課時也有些發矇,僅僅看這些文字描述,實在想像不出爬山虎的腳究竟是怎樣爬牆的,因爲爬山虎畢竟不是動物,而從“……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感覺它就像動物一樣邁着步子往上爬。總覺不妥。於是就仔細琢磨本段中的第二句:“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一“直”一“彎”一“拉”使我情不自禁地伸出了自己的手臂,附在牆上做試驗,這一試讓我恍然頓悟,隨着手指的變曲,胳膊便被自然帶動向上升。原來爬山虎的腳就是這樣帶動嫩莖爬牆的。我連續作了幾個“直──彎──拉”的動作,感覺這就是動物在爬牆。於是,我的大腦中出現了電影裏的慢鏡頭。植物的生長本來就是緩慢的,非生物研究者的長期守候,平常人是難以發現它的生長動態的。爬山虎的爬行和動物的爬行原理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慢與快。琢磨來琢磨去,我就這樣理解了葉老的那一段文字。

課堂上,我估計這一段的理解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果不出所料,我引導學生在細讀這段文字之後,想像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牆的,學生們直搖頭。沒辦法,爬山虎是一種供觀賞的植物,西北農村是很少種植的,孩子們即便是有人見過,也是偶爾入城從機關大院看到那滿牆的葉子,並沒有注意到它的腳,所以缺少認知條件。於是我用手臂在黑板上做了演示,學生也模仿着做,一雙雙皺起的眉頭舒展了。顯然他們也頓悟了,領會了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直”一“彎”地將嫩莖“拉一把”的,我看見學生們的手在牆上、桌子上慢慢地連續“爬”着,神情興奮,顯然,學生的理解跟我一樣:爬山虎的腳爬牆時跟動物爬行時相似。

幸虧這是一堂公開課,全校老師都來聽。一下課,兩位同事就來提意見,說爬山虎的腳不是像動物一樣往上爬,而是爬一腳就牢牢地巴住牆,等長出新的腳然後再爬一下,每隻腳只爬一下,便巴在牆上不動了。我很懊悔,責備自己沒有提前去請教自然老師,犯了知識性的錯誤。我再次琢磨那一段文字,覺得如果補上一句就清楚了: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就變成了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然後抽出新的莖,長出新的葉片新的腳。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

四年級《爬山虎的腳》優秀教學反思 2

在常規課堂教學聽課中,我進行了《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課前我設計了以"繪畫"爲主的教學自控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透過讓學生繪畫爬山虎的腳,瞭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在課堂上,我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節: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長得什麼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全班43名學生,有90%以上的學生都能夠找到有關語句讀出來。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讀出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你能動手畫一畫嗎?"我的問題緊接着提了出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能!"在學生看來,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幾分鐘過去了,教室裏開始發出同學們的交流聲。我巡視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結果:全班幾乎有一半的學生感到爲難,即便是畫出來了,畫得也不準確。於是,無休止的討論,在讀書找依據,再討論販販真沒想到,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卻在學生中出現了問題。

我在備課中,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估計過高。因爲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比較常見,我以爲學生對爬山虎比較瞭解,因此在教學中,就沒有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透過很多次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根基所在,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的。從而使我及時修改了教案設計,爲了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容,確保教學質量,我又安排了一節語文課。

具體做法是:

1、重新品讀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⑴葉柄的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生長位置,爬山虎腳的樣子)

⑵細絲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爬山虎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⑶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爬山虎的腳好像長出"吸盤"了)

2、觀看爬山虎的圖片,增強對爬山虎的直觀認識。

3、學生觀察爬山虎的實物。看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

4、學生重新再畫爬山虎的腳,展示畫得好的學生的圖畫,進行強化。注意位置不要畫錯。(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

四年級《爬山虎的腳》優秀教學反思 3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啓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透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選編本課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透過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二是繼續練習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並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因此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爲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灌的形式。課前,我要求孩子們去找爬山虎,仔細觀察爬山虎爬在牆上的樣子。並叫學生採集爬山虎的標本。

小學生是透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拿出爬山虎,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繫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透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學生帶着標本上課,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學生上課只顧玩自己手頭上的爬山虎,有的還仔細觀察實物的葉子,蔓的顏色樣子等,沒有注意聽同學們的交流,影響了收效,這說明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有待提高。

四年級《爬山虎的腳》優秀教學反思 4

《爬山虎的腳》首先是介紹某種植物形狀特點的一篇說明性的文章。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懂得爬山虎腳的特點,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細緻有順序地去觀察某種事物。這個重難點要突破,讓學生充分了解,用講授法或其它教學方法來完成可能難度會很高,而且時間也會很長,我選定實物觀察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是有依據的:

1、從人的認識客觀規律來看,學生的認識總是遵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到抽象認識這一規律。

2、從學生心理髮展的特點來看,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處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爲主要形式過渡的發展階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學生基本上是處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

3、從提高教學效果來看,運用直觀手段獲得的表象,使學生感到形象清晰、鮮明、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便於記憶、容易鞏固,容易引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把實物爬山虎擺出來,實物一出現,學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麼樣的東西,什麼顏色。我再對着實物的腳、莖、葉、以及葉柄等部位進行簡單說明。讓學生來個賞試觀察,叫學生們先自己觀察爬山虎的各個部位是怎樣的,然後再開啟課本看課文作者又是怎樣對爬山虎的各個部位進行觀察和表達的。這樣突破本課的重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突破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牆的難點時,也就是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結合課文和實物讓學生們繼續觀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體中的哪個部位來往上爬的,它是怎麼東西爬的。在這點我還加了這樣的一個環節: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爬山虎是用什麼來爬牆,和怎麼爬的。還讓學生們自己嘗試做了兩遍動作,接着又然後回顧課文的作者又是怎樣來介紹的,進一步來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同時又讓學生拿爬山虎和登山隊員來做比較,它們之間有什麼共同和不同之處?從而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爬山虎是怎樣的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個腳印,一腳就一點牢”的道理。透過做比較,我還讓學生找出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語句,進一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透過實物、登山隊員的登山動作舉例、學生們的反覆觀察、和對照課文比較,我再做適當的引導和講解。

這樣子可以輕鬆地把本篇課文的重難點解決了,並且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篇課文的背誦過關比較順利。

四年級《爬山虎的腳》優秀教學反思 5

《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在教學時,我除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外,還設計了這樣的幾個教學環節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儘可能地獲取知識。

一、藉助畫圖,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畫面。

喜歡畫畫是孩子們的'天性。課上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圖畫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幫助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自己畫畫有時更能滿足他們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智慧,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畫面,縮短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學生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的段落後,我請了兩個學生上臺來根據書中的介紹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其他的學生在臺下畫,學生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他們邊對照書中的介紹,邊看書上的插圖來畫。三分鐘後,我們先讀課文,然後來檢查自己的畫,並且認真聽着同伴的點評,有的說:“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應該是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有的說:“剛長出來的爬山虎的腳是嫩紅的,可是它應該長在葉柄的反面,畫在同一側,位置錯了。”……就這樣畫畫議議,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位置、顏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

二、利用實物,使學生從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語文是源於生活的,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積累知識,這樣才能培育出會生活的人。小學生是透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

爲了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瞭解爬山虎,課前,我從學校的一面牆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課時,在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關於爬山虎的葉子時,我出示了爬山虎實物給他們看。學生透過仔細觀察,知道了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長大了的葉子是嫩綠的、而且葉尖都是一順兒朝下,基本上不重疊。這樣的直觀教具,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使得學生對於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也瞭解得十分詳細。

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部分時,讓學生自己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後,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實物,讓學生仔細觀察它的腳,並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繫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印象就更爲深刻了。

三、透過表演,讓文字活起來。

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細節的問題。學生面對課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侷限性。可以運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質的行爲,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文字活起來,更好的幫助學生的理解,從而拉近了他們與文學的距離,使他們在語文課上獲得更多的審美情趣。

學習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牆的部分,我讓學生先自讀並提出不懂的地方。讀完後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我引導他們梳理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細絲怎麼變成小圓片的?爲什麼細絲巴住了牆,就彎曲呢?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然後分小組表演爬山虎爬牆的過程,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再指名上臺表演,演完學生就有了更真實的感受:當細絲觸着牆的時候,細絲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這些小圓片就像吸盤一樣,緊緊地巴住牆,由於“巴”產生的力量,使細絲彎曲,這樣,細絲就拉動與它相連的嫩莖,嫩莖就朝牆上靠攏並貼在牆上。這樣就完成了“一隻腳”爬牆的過程。然後它還會繼續長出腳來,又把嫩莖拉一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學生透過自己表演,真實地感受到了“觸、巴、拉、貼”這幾個動作的連續性,而且深刻地體驗到這幾個動作的內在力量,同時還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最後討論把“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透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精確性和觀察的細緻。

課堂中的學習應該不拘形式,靈活多變,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透過畫一畫、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課堂活起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輕鬆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