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1

課文《半截蠟燭》描繪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但它無時無刻不給我們以緊張激烈的感覺,讓我們觸摸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節課主要透過揣摩描寫人物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詞語和句子,領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質。

一、扶放結合,自主學習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着重引導學生重點研讀在危急關頭伯諾德夫人是如何和德軍進行周旋的,讓學生學會透過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一步步走進人物的內心,進而讓學生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學習傑克與傑奎琳是如何和德軍進行周旋的。

二、以讀促悟,以悟導讀

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採用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着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在教學中反覆出現,引導學生想象傑克和傑奎琳在與德軍周旋時內心在想些什麼,體會人物的複雜的心理活動。感悟課文文字中蘊涵的豐富的人物內心心理活動,營造出一種緊張激烈的戰鬥氛圍。進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爲伯諾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擔心,感受危機的一波三折,領略伯諾德夫人一家在面對危機時沉着、冷靜、機智、勇敢的品質,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2

《半截蠟燭》是反映二戰期間法國一家母女爲保住藏在半截蠟燭中的情報與德國軍官巧妙周旋的故事。目標是透過朗讀課文,透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靜的動作、神情、語言、心理描寫去體會一家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在教學時我變教學生讀書爲引學生自己讀書。

在第一天就佈置學生自讀課文,交代第二天各組要上臺表演半截蠟燭的故事,看哪一組表演好,哪一組就全部獎一朵大紅花。這一來,同學們都積極參與,討論角色,要與他組同學一較高下。

然後我讓大家比較誰的方法更巧妙,你有沒有比她們更巧妙的方法?大家踊躍發言,互動中弄清了:本來伯諾德夫人的方法最好,可因爲天太黑,多一盞燈總比少一盞好,所以沒成功。傑克的方法也不錯,可是端走蠟燭明顯得變暗了,所以還是沒成功。傑奎琳成功的理由是少校家裏也有一個同年紀的`小女孩,喜歡小孩人同此心,所以成功。並不是她的方法更好。而比一比誰的方法更巧妙,那就更熱鬧了。有的說,天冷沒事幹,不如玩遊戲,吹滅蠟燭捉迷藏;有的說,小杰克去抱柴火時,故意點燃一些柴火,假裝說失火了,把德國人引走;還有的說,假裝爲德軍官取樂,用變魔術來換掉蠟燭;甚至有的同學還想出帶德軍去看電視引開德軍。但馬上就有同學反對說:“沒有電,哪來電視?”“如果有電,還用點蠟燭?”可見同學們已懂得設身處地,投入當時的環境了。

最後我在教學上都是以讀爲主,讓學生在課堂上讀過夠。讓他們在讀中悟出道理。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3

課文《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課件輔助呈現,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後透過學生的感悟,結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出緊張的一幕;再透過反覆朗讀,結合上下文,透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和機智,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爲主線,用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透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盪,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於是隨之跳動,爲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有所爲,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4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祕密情報傳遞工作地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與突然闖進的德國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事,讚揚了母子三人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這篇課文故事情節生動緊湊,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而且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學生比較喜歡。基於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爲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

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閱讀實踐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初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爲此,課堂上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文字、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的對話中深入感受文字,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瞭解人物的特點,從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5

《半截蠟燭》這篇文章,生動地記敘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官鬥智鬥勇,巧妙周旋,並最終保全了情報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蠟燭的命運爲線索,蠟燭的點燃和熄滅在伯諾德夫人、兒子、女兒三人的.藉口和手中一次一次發生逆轉,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文中人物心理、行爲和語言活動的描寫使文章更加生動,爲文章注入了活的靈魂。這篇文章值得好好品味的地方很多,教學點也很多,例如:用蠟燭藏情報,這種方法好不好?爲什麼?環境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語言和行爲對突出人物品質和推進故事情節有什麼作用?伯諾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表現說明了什麼?如果三個人的方法一致結果會怎樣?爲什麼最終傑奎琳的藉口可以獲得成功?這麼多的教學目標要解決,怎樣統整在一起呢?

一、辯一辯,瞭解故事背景。

上課一開始,我就介紹了伯諾德夫人一家爲什麼參加傳遞情報的工作,以及選擇用蠟燭藏情報的原因

在初步瞭解整個故事的大背景之後,請同學們分別站在正反兩方面辯論一下,論證這種用蠟燭藏情報的方法好還是不好,原因是什麼。學生在辯論過程中透過舉例、類比、推理等方式從正反兩方面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有的認爲好,因爲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有的認爲不好,不怕一萬隻怕萬一,萬一敗露,那時雞飛蛋打,情報毀掉不要緊,連命都斛丟掉,風險太大。在辯論的基礎上,老師順勢指出:正因爲它有利也有弊,因此這種方法曾經遭遇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事件。辯論的過程其實就是了解故事發生的小背景的過程,爲後面理解課文打下了埋伏。

二、劃一劃,理解故事情節。

在學生透過辯論明白了整個故事的背景之後,讓學生讀課文,用找詞語,劃出表示蠟燭變化的句子,體會當時的緊急。在學生找出相關語句之後,讓學生連起來說一說,透過這樣的找、劃、說,對故事情節有了比較清楚地認識,但是僅僅知道故事情節還不夠,文中人物的形象還不夠明晰,對文中中心的領悟還標交膚淺,這是還需要反覆品讀句子,透過人物的語言、行爲和心理活動的分析掌握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品質。

三、議一議,理解人物品質。

在這個部分,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對文中的三個主人公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必須要透過文中的事例、有關語句加以說明。例如,一個學生說:“我認爲傑奎琳很會急中生智,在媽媽和哥哥的方法都失敗後,想到了上樓睡覺的招數,因爲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嬌聲說話,顯得自己很膽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國軍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終獲得了成功,保護了情報。”有的說,他們臨危不懼,在這種危急關頭,每個人都很沉着,沒有顯現出一絲慌亂的樣子,每個人都竭盡全力,想盡一切辦法保護情報,媽媽輕輕地吹熄,兒子從容地抱柴,女兒鎮定地上樓,在這種時候還能保持鎮靜,波瀾不驚,正是他們最後勝利的關鍵,假如有一個人失誤,後果都不堪設想啊!在議論的

過程中,是學生組織已有材料進行再加工,並且形成自己觀點和認識的一個過程,在互相交流之後,對人物品質認識得更加深入和透徹了。

四、讀一讀,再現故事內容。

朗讀是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種表達方式。本文很多地方寫得非常精彩,比如當時緊張氣氛,燭焰搖曳,德國軍官態度惡劣,計劃一次次失敗的陰影,只有透過讀才能更好地領悟和表達。於是,我透過導語的引導和學生配合着反覆讀課文中關於人物的語言和行動的語句以及環境描寫的部分,讓學生感受情況的萬分緊急,從而進一步領會整個故事內容和人物品質。

不足之處:

整節課我導得太多,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發揮得不夠,其實可以更多地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而不是我全盤包辦代替。

半截蠟燭的教學反思6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我認爲學生讀過幾遍後普遍能瞭解文意,能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我基於這樣的起點,我這樣來實施課堂教學:

在“瞭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瞭解孩子對文字的整體把握情況。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他們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個性得到了張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指導伯諾德夫人說的話:“先生們,這盞燈亮些”時,引導學生應如何讀,重讀哪個字,只要言之有理,都正確。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就應鼓勵學生這種源自內心體驗的理解,成爲真正的讀者。

《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我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結合上下文,透過品讀她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以“點燃──吹熄──重新點燃──熄滅”一條線精心預設,品讀全文。

我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

1、雖然課堂中也創設了許多情景,但自己有牢牢地把學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忽略了課堂是一個生成的過程。課堂上,總是“情不自禁”地引導學生陷進自己的預設中。特別是當學生的理解深度與預設有差距時,往往是“不依不饒,生磨硬套”這其實就不再是真正的“對話”了。

2、課堂上的時間把握不準,容量過大,所以,省去了一些環節,顯得課堂不太完整。

3、在課文的分析上,挖掘得不夠深,導語的設計也過於簡單,沒有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我認真思考教學過程的設計,我認爲在上到德國軍官從傑克的手中奪過蠟燭那一段的時候,應讓孩子自己思考,如果這時候你也在場,你覺得那時的形勢是怎樣的?你會怎麼做?

這個時侯孩子們肯定會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動這個蠟燭的腦筋,那麼德國軍官必將懷疑到這隻蠟燭是不是有鬼,這時的形勢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動蠟燭的腦筋,但要保住蠟燭,保住情報,又不得不動蠟燭的腦筋,真是難辦啊!

在他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後,這時候教師再適時的向大家像說故事一般的講出傑奎琳是怎麼做的,其實文章只是截選了傑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認爲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來的精彩得多,故事寫得更加緊張,相信經過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們一個個都會佩服起傑奎琳來,都誇她真是個鎮定的小姑娘,都自嘆不如,居然在那麼緊張的時刻,最後還不忘和敵人們說“晚安”,真是佩服啊!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用更多的時間學習一些新理念,並將它運用到自己的課堂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