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一隻小鳥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一隻小鳥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隻小鳥教學反思

一隻小鳥教學反思1

一、入境激趣引導整體感知

課堂伊始,如何將學生的注意力由課外引向課內,爲學生的課堂學習開好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就要求教師依託文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整體感知時創設情境,首先應根據課文內容,從具體的整體情境出發,決定情境的基調;然後運用多種方式、手段,如語言描述、圖畫表現、音樂渲染等創設情境。在本課教學伊始,我設計了這樣的匯入:

師:請同學們聽一段錄音,(放錄音)誰願意說說你聽到了什麼聲音?

生:我聽到布穀鳥的叫聲。

生:我聽到了小鳥快樂的叫聲。

… …

師:你從小鳥的叫聲中都感到了快樂。同學們閉上眼睛,想燦爛的陽光,潺潺的流水、蔥綠的樹木,再加上小鳥快樂的歌聲,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自然畫卷啊!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隻愛唱歌的小鳥。

這個片斷是用歡快的鳥叫聲和悠揚的歌聲,和教師優美的描述性語言,創設了一個美麗和諧的大自然氛圍,使整個課堂教學成爲一個整體、一個特定的情境,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心理,使學生進入具體的課文情境,對課文中的人物或事情引起關注,激發情感,使之處於一種最佳的情緒狀態,爲加深其內心感受和體驗作好準備。

二、以境解疑主動質疑探究

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爲自主的探究學習。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巧妙設定情境,透過具體情境的作用,學生容易形成熱烈的情緒,大腦的優勢在興奮中產生。這樣,我們再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個性感受和獨特體驗中釋疑解難,學生將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將得到更充分的體現。出示課題後,我請學生質疑,你都想知道什麼?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學習。

《一隻小鳥》教學的難點是如何讓學生透過自我感受和體驗來理解親情的偉大和我們要保護鳥類,而不是僅僅把教師的分析理解照單全收。揭示難點是對課文具體形象和故事情節的最高抽象和概括,這對於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來說,有一個跨度,是一個飛躍。如何減緩難度,達到教學目的呢?我們同樣可以透過創設情境,再現生動形象,讓學生在具體而深切的感受中悟明寓意。於是我請學生進入情景:“這麼可愛的小鳥,由於孩子們過分的喜愛造成小鳥的傷痛,各位受傷的小鳥們你們現在想對誰,說點什麼呢?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讓學生假想自己是那隻受傷的小鳥,在輕鬆的情境中,憑藉音樂,感知畫面形象,說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這種”有我之境“產生一種巨大的無形導引力量。這樣,有的學生說:”我天天爲你們唱歌,你們天天來聽歌,我們像朋友一樣,你爲什麼還要打我呢?“有的學生說:”爸爸、媽媽謝謝你們,不顧自己的安危冒險來救我。“……從而知道課文中學生的錯誤行爲。再聯繫前面,小鳥面對美好的大自然一翻感慨,我要爲人類造福形成鮮明對比,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作出取捨,有學生就說:”我們喜歡小鳥,但這種方式會使小鳥受到傷害。“課文的難點學生已基本理解。學生在這樣的薰陶感染、潛移默化中悟出寓意,全然不需教師的灌輸說教,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教育。這樣的教學過程就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更是情感、人格的陶冶過程,符合語文課程教學的目標,體現了”大語文“的理念。

三、拓境悟得填補文字空白

此處的”文字“指教學過程中的客體,即閱讀材料。文字留有的空白,無非是讓讀者去揣摩填補,以表現難以言盡的情思,或給人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體現出文字的”含蓄美“。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善於創設情境,對文字的空白加以充分的發掘和利用,讓學生用自己的思想見解、學識才智、趣味情感來充實文中的人物或事物,來拓寬文字的情境,並使自己的認識昇華,創設出更新、更完善的意境,得到新的感悟和收穫。

小鳥後來怎麼了?文中是一處空白。我在此設計了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很有價值的問題:”那隻小鳥被父母救回巢去,它後來怎麼了?“以此激發學生說的慾望、創造的激情。學生透過讀書、感悟,憑藉情境,領會語言文字的含蓄之處後,認識到學生之錯在哪裏,感受到鳥類和大自然和人類的微妙關係。這樣的各抒己見,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寓意的理解、領悟,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既豐富補充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創造性。

一隻小鳥教學反思2

《一隻小鳥》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每天在樹枝上唱歌,孩子們用打中了小鳥,兩隻老鳥把它帶回了巢中、從此孩子們再也沒有聽到小鳥的歌聲、文章批評了不愛護鳥類的行爲,歌頌了親情的偉大、今天我上的就是這一課,劉校長來聽了我的這節課,效果不是很好、我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有幾個地方沒有處理好:

1、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但課文的深度沒有,對一些詞句地挖掘還不夠,詞語的理解只是簡單應付就過了關、因此,學生的個性化朗讀不夠到位,典型的面上跑、

2、因爲詞句挖掘不夠,導致我課時的安排上還不夠合理。

3、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太少,沒有讓他們進行充分地想象。

如果讓自己重新上這節課,我將要好好彌補上面幾個不足的地方,爭取讓自己的課堂生動有趣,讓每一名孩子喜歡上語文這門學科。小鳥小鳥教學反思童心是小鳥教學反思放小鳥教學反思

一隻小鳥教學反思3

《一隻小鳥》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鳥兒》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這篇課文是出自冰心筆下,清新流暢,是一篇非常美麗的散文。以愛爲主旋律,歌頌了親情的偉大;批評了不成熟的兒童愛,因愛的方式不對,給鳥兒帶來了傷害;教育學生要愛護小鳥,愛護小動物。

教學這課,我爲學生營造了兩個情境:一是快樂情境,二是傷心情境。一開課,我就透過幾幅美麗的好景緻,把學生帶入到文字所描述的內容中,點燃學生對這隻小鳥喜愛的火種,並透過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驗小鳥的快樂。如:抓住“探出頭來”的“探”字,讓學生想象小鳥還會看到哪些好景緻?透過“它的歌聲裏滿含着清脆和柔美,唱的時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傾聽一般”,問:你覺得小鳥這時會唱什麼歌呢?從歌聲中讓學生感受到小鳥的快樂。二是傷心情境。(小鳥被突如其來的彈子打傷了,兩隻老鳥如何搶救受傷的小鳥畫面)我讓學生抓住小鳥的動作“跌”,抓住老鳥的動作“飛來、接住、銜上”,理解“箭也似的”,體會到速度快、迅速,感受到老鳥的心情是焦急、傷心、難過……指名讀、示範讀、生再讀。透過這兩個情境的喜悲對比,一下子撥動了學生情感的琴絃,激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了對這隻小鳥的憐憫之情,理解到小孩子的行爲是不對的。就是因爲他們喜歡小鳥的方式不對,才造成了小鳥的悲劇,那兩隻老鳥又是何等的傷心與難過,並從中感悟到親情的偉大。

透過前兩個情境的創設,學生對於的思想內涵,已經到了水到渠成之時,“那隻小鳥後來怎樣了?” 不需要說教,只需要從學生的心靈出發,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去情感昇華,靜心續寫。大約七八分鐘後,我看到了學生內容豐富的續寫內容有的說:小鳥死了,我很痛苦。我以後再也不傷害它了。以後,如果有人傷害它,我就在樹下立一個木牌,上面寫着:愛護小鳥,人人有責。有的說:自從小鳥被打傷後,鳥爸爸和鳥媽媽都很傷心很傷心。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給小鳥治傷,盼望小鳥的傷趕快好。有一天,奇蹟發生了,小鳥的傷好了,它又出來歌唱了。可是,它再也沒有以前的歌聲清脆和柔美了,因爲小鳥懼怕人類,不相信人類了。還有的說:過了一段時間,小鳥的傷口好了。它又天天出來唱歌,小朋友們也高高興興來聽它的歌聲。小朋友對小鳥道了歉,他們又成了好朋友。從他們稚嫩的語言中,我感受到了本節課的內容已經深入學生內心,學生句句話語流淌着真情,不愧是情動而發之作。

一隻小鳥教學反思4

這學期在閱讀教學中,我逐步嘗試抓住重點詞語的理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一隻小鳥》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邊讀邊想象。學習課文第二部分時,我讓學生抓住小鳥的動作“跌”,體會當時情況危急,速度快。“血從樹隙落到地上”的“落”字,體會到小鳥的傷勢很重。我又讓學生抓住老鳥的動作“斜刺裏兩隻老鳥箭也似的飛來,接住了它,銜上巢去”,理解斜刺,讓學生反覆讀,從中體會到親情的偉大。學完課文後,我又讓學生展開想象:那隻小鳥後來怎樣了?孩子們的心情怎樣?他們會怎樣想呢?透過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什麼樣的行爲纔是真正的喜愛。

不過,這節課有點頭重腳輕了。根據這篇課文淺顯易動懂但文字寫得很美的特點,我先把側重點放在前面,讀中體會這是一隻快樂的小鳥,體會小鳥的快樂,感受語言美。並適機進行想象力的拓展訓練,如除了看見“燦爛的陽光,蔥綠的樹木”,小鳥還可能看到什麼?“‘自然’也含笑着傾聽一般”,那麼自然會有哪些人或物在傾聽小鳥那清脆柔美的歌聲呢?快了體會得非常好,但結果這麼一來一節課40分鐘就已經去掉了一半不止了。以致於小鳥受傷的部分,由於時間關係,老鳥偉大親情的體現就處理得有點草率。當有同學讀出讓他感受最深的一句:“它的血從樹隙裏一滴一滴地落到地上來。”我着力渲染出那種悲傷沉重的氛圍來,效果是達到了,但深化還不夠,看來,對比的落實的教育真的太重要了。

還有,在對一、二自然段的分析中,我還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因爲有了小鳥清脆柔美的歌聲,大自然的這種和諧美才會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這樣一來,也就爲解釋“鳥類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它們”找到了依據,不會學生只是單一回答了。

一隻小鳥教學反思5

《一隻小鳥》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鳥兒》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這篇課文是出自文學名匠冰心筆下,清新流暢,是一篇非常美麗的散文。文章以愛爲主旋律,歌頌了親情的偉大;批評了不成熟的兒童愛,因愛的方式不對,給鳥兒帶來了傷害;教育學生要愛護小鳥,愛護小動物。

這節課,我透過多媒體課件,爲學生營造了教學情境:一開課,我就透過幾幅可愛的鳥兒的圖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匯入課文,把學生帶入到本文所描述的內容中,激起學生對這隻小鳥的喜愛,並透過知道有感情地朗讀,體驗小鳥的快樂。如:抓住“探出頭來”的“探”字,讓學生想象小鳥還會看到哪些好景緻?他的小腦袋裏會想些什麼呢?從讀中讓學生感受到小鳥的快樂。

其次,播放課件(小鳥被突如其來的彈子打傷了,兩隻老鳥如何搶救受傷的小鳥的畫面),出示重點句子,引導學生閱讀並學習做批註,寫出讀到這裏時內心的感受,體會兩隻老鳥對孩子的愛,那種濃濃的親情,撥動學生感情的琴絃,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產生了對這隻小鳥的憐憫之情,理解到小孩子的行爲是不對的,就是因爲他們喜歡小鳥的方式不對,才造成小鳥的悲劇,那兩隻老鳥又是何等的傷心難過,並從中感悟到親情的偉大。進而讓學生在早已準備好的剪紙鳥上寫出自己想說的話:可以對小鳥說,也可以對孩子們說。寫好之後貼到黑板的“樹”上(簡筆畫),讓小鳥重歸樹林,重返大自然,快樂的生活,感情進一步得到昇華。

課後拓展部分,引導學生欣賞鳥兒哺育的圖片,引出白居易的古詩《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業部分,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那隻小鳥後來怎麼樣了?請同學們把這個故事編完。作業收上來後,發現孩子們編寫的故事內容豐富,想象合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隻小鳥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節頭重腳輕、有點主次顛倒的語文課。根據這篇課文淺顯易動懂但文字寫得很美的特點,我把側重點放在前面:讀中體會這是一隻快樂的小鳥,體會小鳥的快樂,感受語言美。並適機進行想象力的拓展訓練,如除了看見“燦爛的陽光,蔥綠的樹木”,小鳥還可能看到什麼?“‘自然’也含笑着傾聽一般”,那麼自然會有哪些人或物在傾聽小鳥那清脆柔美的歌聲呢?結果這麼一來一節課40分鐘就已經去掉了一半不止了。以致於小鳥受傷的部分,老鳥偉大親情的體現就處理得有點草率。當有同學讀出讓他感受最深的一句:“它的血從樹隙裏一滴一滴地落到地上來。”我着力渲染出那種悲傷沉重的氛圍來,效果是達到了,可當有一生說,看了這我好像哭三天天夜,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我就順口回了句:“那你回家再去好好哭,這裏是課堂就不能讓你哭了!”這個地方處理欠妥當,其實這時候,只要加以引導說:“恩,你真有愛心!”那麼,又可以進行適時的愛心教育了。

小孩子對小鳥與兩隻老鳥對小鳥兩種愛的比較,李濤同學非常精彩地指出:“這兩種愛是不同的,人對小鳥的愛與老鳥對自己孩子的愛是不一樣的。孩子們沒辦法像老鳥那麼愛小鳥。”有的同學也點出了,小鳥的愛其實是對小鳥的傷害。這都說得很好,而我也只是依葫蘆畫瓢般淺嘗則止地點出,“小鳥的愛是自私的,他們的喜歡其實是一種傷害,而老鳥對小鳥的愛是一種不問回報、偉大、無私的愛。”在這裏我並沒有再進行更深一層的挖掘,進行換位思考的話,其實小朋友們是不懂得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現對小鳥的愛,這時候應該順藤摸瓜地引導孩子們應該愛護小鳥,就像老鳥對小鳥那種慈母般的愛。 在對一、二自然段的分析中,還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因爲有了小鳥清脆柔美的歌聲,大自然的這種和諧美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這樣一來,也就爲解釋“鳥類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它們”找到了依據。

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在這一節課雖然我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別人回答時,應該注意傾聽,但是我自己卻忽視了,在我提要求時也應該注意傾聽,常常我是在學生還沒完全靜下了就開始提問了。

雖然這堂客上得不盡完美,但是也讓我明白,應該始終相信兒童的迸發力,兒童身上彷彿有一種特殊的創造力,有時我們需要大膽放手,他們將會給你許多意外的驚喜,不要想天真的用自己的思想去束縛他們,園丁只負責澆水,真正的成長要靠他們內在的迸發。當然園丁如果一直只有半桶水,不思進取,那麼水會枯竭。

一隻小鳥教學反思7

《一隻小鳥》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這一課我抓住小鳥由快樂到不幸命運的轉變這根主線,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在小鳥前後命運的對比中產生震憾。在抓作者的情感脈絡上,這一點還是挺準確的。課文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情節發展一環緊扣一環。在教學時,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讀中悟,悟中讀。但是在教學中採用師生問答的這種形式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參與不夠踊躍,主觀感悟不夠。這主要是與三年級的學生還是形象思維爲主有關,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我能運用多媒體,讓學生透過圖畫和音樂來感受小鳥的快樂,引起他們感官的共鳴,這樣對後來小鳥的可憐就會形成鮮明對比,讓學生 明白我們對心愛的事物表達的方式就是更好的保它們,讓它們以更加美麗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文章講到最後要求孩子續寫小鳥的結局上,孩子的回答有侷限性,想象力不夠,總在前一個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延伸,並沒有自己新的見解。一方面可能是因爲我引導的不好,還有一方面是因爲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好,自己心裏的真實想法不能很好的表達。所以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中我會讓孩子多讀多說多寫,鼓勵他們勇敢的說,大膽的表達。

一隻小鳥教學反思8

以“喜愛”爲線索指導全文的教學。“小鳥喜愛大自然” “大自然喜愛小鳥”“老鳥喜愛小鳥”“孩子喜愛小鳥”指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想象,表達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品味“喜愛”所創造的和諧美——自然美及小鳥的快樂情感。創設情境,使學生在研讀中與文字展開深層對話,感悟親情的偉大,引發情感碰撞,在角色體驗中,明白什麼樣的行爲纔是真正的喜愛,從而產生自我教育的閱讀效果。

透過授後反思,我自認爲本節課達到了這一要求。但是授課過程中“續寫小鳥後來怎麼樣了?”這一環節,處理得過於倉促,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致使孩子說得很簡略;同時,教師的指導沒有到位,使孩子失去了一個充分發揮想象與口頭作文的鍛鍊機會。

標籤:反思 教學 小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