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高考語文複習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高考語文複習 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高考語文複習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一、考點說明 

  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即用現代漢語的詞彙和語法來翻譯所提供的文言語句,做到文通字順,簡明規範,暢達流利。無論在(考試說明)還是(教學大綱)中都明確規定高中生要掌握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2002年高考,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譯主觀題重新出現,分值是5分,這對一向不重視文言文翻譯的考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一點應該明確,我們應把“取法於課內,鞏固積累於課外”視爲複習備考的最基本原則。 

  我們知道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首先要求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走樣,不漏譯,不錯譯,繼之要求譯文明白通暢,無語病;進而要求譯文用詞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他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以直譯爲主,以意譯爲輔,關鍵要確切地表達原文原意。但實際操作起來情況比較複雜:如果詞義古今一一對應的,語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譯就行了。關鍵是另外一種情況,如詞語古有今無,成分缺這少那,照直詰潔屈聱牙時,就需運用現代漢語多方面知識,並且體現現代漢語“規範、清晰、連貫”的基本要求,這就需要意譯。意譯不等於臆測大意以遮掩無知。 

  將文言語句準確翻譯成現代漢語要求考生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從微觀上,能把握句子中實詞、虛詞用法和意義,即以理解實詞和虛詞爲基礎,對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現象,對常用的26個文言虛詞,直至對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語、文言修辭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達現象,都有個準確把握。二是從宏觀上講,善於聯繫前後文推敲判定,整體理解,切忌斷章取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應當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來翻譯文言句。 

  在完成文言文語句譯時要注意按照“留、換、補、刪、調、貫”六字法進行。留,指凡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換,將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後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凡該換的,一律換之;補,即補出古代簡練說法所省略或隱含的內容,特別是對省略句;刪,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調,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要求調整過來。貫,指文吉句中帶修辭瑰墳的說 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據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語句翻譯完成後,再回頭檢查一遍,看看有沒有漏譯,語句是否通順。 

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傳統的考查方法之一,它雖然側重於語言形式的考查,但由於同時也涉及內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閱讀中一種帶有綜合性的考查手段。 

  [複習重點] 

  一、直譯與意譯相結合 

  從高考的特點與考查目的出發,文言文的翻譯總是採用直譯爲主的方式,意譯只能是一種次要的方法。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之中,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所謂意譯,則是根據原文表達的基本意思來進行翻譯,不拘泥於字字句句的落實,甚至可採用同原文差別較大的表達方式。高考的特點固然要考查學生對文言文閱讀材料在宏觀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夠從微觀上了解並熟悉文言文字詞句式等語言知識。因此,歷年來試題的設定主要採用直譯的方式,只有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後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爲輔助手段。所以,翻譯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但測試的重點可能還是在於某一實詞、虛詞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義實詞的能力爲主,涉及面廣,因此說,對文言譯句的複習,當是以字、詞、句基礎知識的複習爲基礎。 

  二、句子的理解 

  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譯文言文語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語句必須遵循古文的一般規律並把握其特殊性。對句意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如:對“襄陽土俗,鄰居種桑樹於界上爲志(《南齊書韓孫伯傳》)”的翻譯,就要注意這是在介紹韓孫伯所處的社會環境,所以翻譯成“按襄陽當地的風俗,鄰里之間要在各自的分界處種上桑樹作爲分界的標誌”。 

  2. 要注意省略句、倒裝句、詞類活用、通假字、互文見義和偏義複詞的理解,對這些現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譯文言語句的關鍵。如:“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爲冉溪。”(語出《愚溪詩序》)此句中“居”後省略了賓語“於此”或“於是溪”,“姓”是名詞作動詞,“給……取姓”的意思。那麼此句就可翻譯成:姓冉的人家曾經在這條小溪居住,所以就給小溪取此姓,叫做冉溪了。 

3. 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採取忽略或籠統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透過前後推導,或選項推敲分析等方法,進行認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語出《論語季氏將伐顓臾》)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話,文中難懂之處是“疾”“舍”“爲之辭”幾處,既是教訓之語,那麼“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當是“厭惡”之意;“而”有表示並列和表示轉折關係兩種理解,依據意味推敲,自然當作轉折關係理解更好,那麼“舍曰欲之”與“爲之辭”就在語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斷“舍”是“停止”之意,“辭”是“託詞”“藉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譯成:品格高尚的人厭惡那些不說自己想做什麼事卻去找藉口推脫責任的人。 

  4. 利用文言排比句、對偶句、並列結構,把握句意。也就是說,在理解文言句子時,要充分利用對應詞語的用法和意義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語出《諫太宗十思疏》)這是一個對偶句,前後兩句對應詞語的詞性擔當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對應詞語的意思根本一樣,如“望”“求”,都應該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譯成:源流不深卻希望水流到很遠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卻想要樹木長得高而茂盛。 

  5. 對複雜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幹,再看枝葉;或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句間關係。如:“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分析主幹,“古人……鳥獸”是主語,“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主語中“古人”與“觀於……鳥獸”是一種主謂關係。“往往”是副詞,“有”是動詞,作謂語。“得”就應該是賓語,看來是動詞名用,引申理解爲“收穫”“心得”較爲恰當。所以整句就可翻譯成:古人對天地、山河、草木、蟲魚、鳥獸的觀察,常常有所收穫。 

  6. 要善於調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於我們去把握文言詞語在句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如:“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語出《戰國策魏策》)“撓”一詞陳述“色”,應爲形容詞,不能作動詞,聯想到“不屈不撓”,應理解爲“屈服”之意。“長跪”一詞古漢語是“直着身子跪拜”,這裏也不例外。“謝”有多種意義:感謝、拜謝、謝絕、辭謝、告誡、謝罪等。根據前面對“撓”字的理解,應取“謝罪”“道歉”之意。所以整句應翻譯爲: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着身子跪拜,向他表示道歉。  

  三、文言翻譯的原則: 

 1. 譯文忠於原文,要做到“信”。所謂“信”,也就是不能脫離原文語義,與原文語義要保持完全一樣。 

  2. 譯文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就是要做到“達”。所謂“達”,也就是行文通順,意思表達清楚明白。 

  3. 譯文要體現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風格,語言要“雅”。所謂“雅”,就是要注意語言的美化,儘量用最美的語言翻譯原文。 

  三. 翻譯的技法。 

  1.“留”字法。 

  對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可以採取保留的辦法進行處理,不必翻譯。如:“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爲魏之私人。”其中“大中丞”就是表示官職的專有名詞,翻譯時採取保留的辦法處理。整句可以翻譯成:在這時,憑大中丞的身份擔任吳縣巡撫的官員是魏忠賢的親信。 

  2.“對”字法。 

  對已由單音節詞發展成雙音節詞語的,我們可以採用對譯的辦法處理。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其中,“求”現在變成了“要求”,“木”現在變成“樹木”,“固”是使動用法,變成使……牢固。整句就可以翻譯成:我聽說想要樹木長的高大,就一定要讓它的根生得牢實。 

  3.“換”字法。 

  對有些文言詞語,我們現代漢語已經不用了,而是用別的詞語來替換了。如:上例中的“聞”,現在都不單用以表示聽說的意思,現在就換用“聽說”一詞來翻譯。 

  4.“增”字法。 

  對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譯的時候應該爲了使語句通順,必須增補出來。如:“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語“我們”,“與”後面省略了賓語“之”,翻譯時應補出:對那些追求儒道卻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當作恥辱的讀書人,我們不值得和他們議論。又如:“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顯然省略了“威”之類的詞語,要補出來,這樣就可譯爲:“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誰厲害?” 

  5.“刪”字法。 

  對於顧問中表示停頓或湊足音節的助詞和部分表示陳述語氣的助詞,翻譯的時候可以直接刪除,不必譯出。如:“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夫”是發語詞,不翻譯。

 6.“調”字法。 

  對於文言倒裝句,翻譯的時候,必須按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順句。如:“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這是一個定語後置句,首先順句爲:凡不能教子女者人,亦非欲陷其罪惡。再翻譯之。又如:“甚矣,汝之不惠!”這是主謂倒裝的句子,翻譯時需顛倒過來,譯爲:“你的不聰明,太過分了!” 

  有些特殊的句子,譯時需要擴充或凝縮。如:“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這類句子言簡而意豐,如果不多用些筆墨,很難把句子表達清楚。我們可以翻譯爲:“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再如:“(秦)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這樣的句子,是爲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凝縮爲:“秦有併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四、 文言翻譯的方法 

  由於高考中採用直譯的方式,因此,翻譯句子應該着重以直譯爲主進行訓練 

  1.對照翻譯:文言單音詞對譯爲現代漢語雙音詞或多音節詞 

  如:“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信物 親近 

  2.換成今語: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異義詞、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業---授業”“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譯爲“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