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一去二三裏

【教學要求】

1、認識12個字,會寫“一、二、三”3個字。認識1種筆畫“一”。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知道表示數的多少可以用阿拉伯數字寫,也可以用漢字寫,以及各自使用的不同場合。

【教學重點】

知道寫字的筆順規則:從上到下。

【課件設計】

生活中各種數字。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複習鞏固漢語拼音,會認12個生字,認識“橫”筆畫,會寫“一”“二”“三””這3個字。

3、知道詩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優美的畫面。

【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匯入

小朋友們,你們會數數嗎?我們先來個數數比賽,從1到10看誰數得準。

二、認識1至10的漢字寫法

小朋友們看,這十位小朋友正準備練習投籃。[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數字字樣]

這裏有十個籃球,[圖片出示的籃球上面寫有“一”至“十”的漢字字樣]哪位小朋友能把這十個籃球分給十位運動員,使球上的數字和他們身上的號碼相符合?

三、學習古詩

古代有位詩人把這十個數字寫在了一首詩裏,知道他是怎麼寫的嗎?

(一)讀準字音,掌握節奏

1。找找詩中的十個數字,看看讀音有什麼變化。

2、師範讀,學生聽,說說老師在每句詩的什麼地方停頓的時間比較長,並做上記號。

3、學生自讀,師生交流,正音,指導,朗讀。

(二)瞭解詩意

1、小朋友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彷彿看見了哪些景物?誰讀得越仔細,眼前看見的景物也就越多。

2、根據課堂交流情況提出“煙村四五家”的'兩種理解:(1)四五個冒着炊煙的村子;(2)村裏有四五戶人家,還冒着炊煙。並肯定兩種理解都可以。

3、請小朋友看看圖,讀讀詩句;讀讀詩句,再看看圖。

4、請兩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讀詩句,一位指圖。

5、能用手勢表示“一去二三裏”的意思嗎?點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還有什麼問題?

(三)配樂誦讀全詩

1、給詩加上題目,並指導詩題與詩句之間要停頓的讀法。

2、背誦全詩,並設問:

(1)小朋友都能背這首詩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邊背詩的時候一邊看到了什麼呢?

(2)這個小山村熱鬧嗎?(這是一個靜靜的小山村)

(3)你來到這個山村,覺得它美嗎?

(4)師總結:小山村真美啊,請小朋友們一起背,就好像走進了小山村。

四、寫字

這節課我們來寫三個字(出示“一、二、三”),這三個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1、都是由“橫”組成的。

指導寫好“一”(頓一頓,橫過去,再頓一頓,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觀察“二”字的兩橫有什麼不一樣。

3、觀察“三”的三橫長短變化,並與“二”中兩橫間的距離作比較,得出結論:三橫之間要稍靠緊些。

4、你是怎麼記住這三個字的?

一就是一橫,二就是兩橫,三就是三橫,(師自言自語)四就是四橫,五就是五橫。(生髮現錯誤)古時候有個故事,那裏面有個人就鬧了這麼個笑話,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想聽嗎?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鞏固複習生字。

瞭解數字的不通用處,瞭解基數和序數。

能背誦有關的詩歌、兒歌。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抽讀生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注意糾正四和十的讀音。)

2、聽寫:一、二、三。

如果你還能寫其他數字也可以寫其他數字。

二、認讀筆畫“橫”

三、認讀兒歌。

上節課,我們學習十個生字,還會寫了三個字,你們真的都學會了嗎?

1、出示繞口令,比比誰讀得又準又快。(練時注音)

繞口令:

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說好四和十,得靠舌頭和牙齒。

誰說四十是“細席”,他的舌頭沒用力;

誰說十四是“適時”,他的舌頭沒伸直。

認真學,常練習,十四、四十、四十四。

2、先由老師帶讀,再學生根據剛纔學習的情況跟讀。同學互讀。齊讀。瞭解數字使用的不同場合。

3、真是不看不知道,簡單的數字也有那麼多講究,我們再來讀讀《一去二三裏》齊讀

你在這詩歌中找到了哪些數字?

如果我們都把他們改爲數學的阿拉伯數字,你看合適嗎?(不合適,這是中國古代的詩歌,他已經成爲了一種特定的格式。)

誰知道一般漢字的數字和數學的阿拉伯數字使用在什麼不同的場合?(一般在文章中都使用阿拉伯數字,除了在特別莊重的場合,如檔案的題目、標語;或者是古詩,古詞。)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一起到街上去看一看。看投影片日常生活中數字的使用。

瞭解基數和序數。

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必須用漢字的數字,那就是數字是表示事物先後順序。比如第一、第二等等。

那麼反過來,一般1、3這樣的數字就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四、小結知識,拓展課外

今天,我們學習有關數字的許多知識,其實有關數字的知識還有很多,只要我們留意周圍的生活,就會發現。

標籤:二三裏 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