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關於馬說教案5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馬說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馬說教案5篇

關於馬說教案1

【學習目標】

1、作者及其說的文體特點。

2、讀懂文章,領會本文詞、句的含義。

3、誦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寓意。

【學習重點】

1、文中重點詞句的掌握。

2、力爭當堂成誦,加深對文章的寓意的理解。

【學習時數】

(應用一個半課時完成)

【導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1、成語接力遊戲:

雖然這是我第一次給同學們上課,可我覺得我們之間是不陌生的,因爲我們在同一個校園裏已經生活了快兩年了。在座的許多同學跟我有過交往,給我留下過很好的印象。所以希望大家放輕鬆些,我們先來做個成語遊戲:

規則:以小組爲單位,逐個寫馬字成語,每人只限兩個,每組一次只能有1人在臺上寫。多者爲勝。

2、說說

馬說即說馬,是談談馬的意思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 性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種問題的觀點;寫法上十分靈活 ,跟現代的 雜文相似。

3、作者簡介。

二、 聽錄音、 試讀

(每個學生都要記到筆記或書上)

1、請劃出重要字詞音形。(正音、正字)

2、請找出疑難句子。 (會讀注意停頓、語氣)

聽完錄音即全班齊讀,找出誤音和節奏的錯誤。

A、食字的讀音 粟石的讀音

B、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飼 見同現 邪同耶 材同才

C、節奏:駢死於/槽櫪之間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三、學習探究 串通文章

1、讀第一段完成

⑴ 找出文中的重要實詞和虛詞,同位探究解決。(先個人讀同桌討論,最後解決不了的集體解決)

請同學翻譯演板──重要詞句:

辱──辱沒 駢──一同、一起 奴隸:指僕役

不以千里稱也

⑵ 內容點撥

提問1:第一段文字提出了什麼觀點?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

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決定作用。

提問2: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命運將如何呢?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齊讀第一段。鼓勵一些同學試背

2、學習第二段

⑴ 重要詞句

能:①能夠 ②能力 ③能夠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

等:等同,一樣 安:怎麼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⑵ 提問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⑶ 提問2: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罪魁是誰?作者對他們的感情是怎樣的? 飼馬者(無知)──憤恨不滿

⑷ 女生齊讀第二段。男生齊讀

3、自學第三段(主要由學生完成)

(1)找出重要字詞。

策:①用鞭子打 ②鞭子 ③方法,正確的方法。

執──拿着 臨──面對 知──識別,瞭解

以──按照 鳴之──助詞,無意義。

(2) 哪些句子揭示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

(3) 本段中點明中心的句子是?

其真不知馬也

四、再讀課文體會本文的中心。

1、提問: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2、提問: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伯樂即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千里馬即人才。

3、提問:本文透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恨的心情。

由文中每段尾的也的語氣就可以看出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辛辣嘲諷

4、提問:你是知道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嗎?

仕途坎坷,多次被貶,懷才不遇,生不逢時。

有詩爲證: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五、背誦全文(3~5分鐘)

課堂延伸能力培養

1、假設你是文中的千里馬,請你對飼馬者說幾名話?(假如你是文中的飼馬者看了這篇文章後你想說點什麼?)

2、課外思考:從本文看來,人才的埋沒是必然的,當今社會也不例外,那作爲有知識、有才幹的你,將如何免遭被埋沒的命運呢?

【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命運: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遭遇: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主旨:其真不知馬也。

全文感情:(感慨悲歌)無限痛惜──憤怒譴責──辛辣嘲諷

關於馬說教案2

一、自主練習

⒈給加點字注音。

駢死( ) 槽櫪( )( )

粟( ) 外見( )

食馬( ) 祗( )

⒉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①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

? ②駢死於槽櫪之間( )( )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⒊填空。

①韓愈,字 , 代著名 家,他的著作收在《 》裏。

②本文中韓愈說明庸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句子是: , , 。

二、閱讀延伸

(一)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⒋本文中有五個也字,請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作出解說。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⑤不以千里稱也

⒌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①才美不外見

通 含義: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 含義:

通 含義:

③其真無馬邪

通 含義:

⒎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無馬邪?

⒏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食字注音並釋義。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飽,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盡其材。( )( )

⒐歸納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⒑第二段文字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起什麼作用?

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關於馬說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2.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教學重、難點

1.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瞭解某些相關句式的特點。

2.如何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教學過程

一.匯入。透過講述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匯入本課。

二.介紹說這種文體及講解題目。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常用華麗的言辭來陳述作者對某事某物的見解,與現在的雜文相似。說爲談談之意,馬說即爲談談千里馬。

三.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韓愈:字退之,河陽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導學生回憶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曾鞏、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

2.寫作背景:這篇《馬說》大約作於韓愈初登仕途,那時的他血氣方剛,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他曾三次上書當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見均未被採納。之後,他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的幕下,始終鬱郁不得志。加上當時政治黑暗,奸佞當權,有才幹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韓愈大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四.老師朗讀課文,學生注意以下字的讀音及節奏。

1.字:駢

pián

槽cáo櫪lì

才美不外見xiàn

邪yé

2.節奏: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學生疏通課文。

五.翻譯課文

1.指出譯文時需要注意的字、詞的翻譯(採用對比法)。

2.學生討論,自主翻譯課文。

3.熟讀課文,疏通脈絡。

六.問題探究

託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瞭解了本文大意後,結合寫作背景,思考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比喻含義。

明確: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奴隸人比喻壓制、摧殘、扼殺人才的當政者。

七.拓展延伸

電影《天下無賊》中小偷的頭領黎叔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臺詞:21世紀什麼最寶貴?人才!學了本文後,大家覺得在韓愈那個時代什麼最寶貴?(伯樂,即善於識別人才的人)假設你是一個有知識、有才幹的人,那麼你要怎樣做才能免遭被埋沒的命運呢?

(此題是一道開放性的思考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觀點:假如我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我會充滿自信,積極爲自己創造施展才華的機會。雖然偶爾也會碰壁,但一定要有樂觀的心態,不氣不餒,即使官位低也要飽含熱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一)論述中心: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命運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遭遇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結論

:其真不知馬也

(二)伯樂、千里馬、奴隸人的深層含義

九.小結

韓愈以良馬喻人才,寫自己的知遇之難,是因爲他生不逢時。我們有幸生活于思想開放、有言論自由的新時代,可以做到人盡其才。那麼我希望大家能夠發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馬行空任我行的壯語。同學們,莫愁前路無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後的某一天,你們一定會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說;天下誰人不識我!

十.作業佈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點詞語及其解釋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裏馬,你會對食馬者說些什麼呢?請寫在日記本上。

關於馬說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並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

2.翻譯並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試着分析文章的結構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積累字詞 翻譯課文 朗讀背誦

教學設計

匯入

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面板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爲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爲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教師板書課題)

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過質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後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教師提示:

然後(在這以後)有千里馬 故(所以,因此)雖(即使)有名馬,祇(只)辱(辱沒)於(在)奴隸人之手,駢(一併)死於槽櫪之間 一食或(有時)盡粟一石 食(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這)馬也 才美不外見(表現,表露) 且欲與常馬等(等同)不可得 安(怎麼)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才,才能) 鳴之(無實在意義)而不能通其意 執策(馬鞭)而臨之 其(難道)真無馬邪 其(大概,或許)真不知馬也

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並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地檢查。

作業

1.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a.根據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表現手法。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包括字詞積累、課文翻譯和朗讀背誦。

 整體感知

1.教師導學: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願,心中鬱悶不平。

思考題:

a.結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b.結合創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顯著特點?說說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在預習的基礎上,採用小組交流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師應切實地做好點撥)

2.教師提示:

a.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標題是《馬說》。“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愛蓮說》。

b.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同時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c.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這種寫法我們還在《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課文中學過。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中心,能激發讀者的想像。

 重點研讀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a.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b.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d.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首先獨立閱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討)

 教師提示:

a.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b.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d.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e.其真不知馬也。

將上述句子讀一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

教師導學: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當然要有觀點,請大家從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也請大家說一說。

(小組討論)

學生可能圍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哪個是中心句的問題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不妨讓大家爭論一下,進行思維和口語訓練。

教師提示: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但本文的着眼點卻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經過層層論述,最後得出“其真不知馬也”的結論,中心句當是“其真不知馬也”。

在結構方面,本文脈絡清晰,絲絲入扣,全文圍繞“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層層推論。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以視爲總綱,旨在強調伯樂對於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懇切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然後宕開一筆,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從反面說明了基本觀點,又深刻地揭露了現實問題,這是本文的中心議題。繼而水到渠成地敘寫千里馬被屈辱、埋沒的不幸遭遇,作者懷才不遇的苦衷隱含其中。

第二段寫千里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華,揭露問題的實質──“伯樂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詰,吐盡心中的憤懣與不平。

第三段盡數統治者的種種愚妄淺薄,令人切齒;進而引發感慨,揭示中心。“其真無馬邪”一問,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其真不知馬也”一答,如泰山壓頂,直搗黃龍。全文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

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並不心灰意冷。雖然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裏,韓愈的願望是否能實現?再聯繫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

(小組討論,找出中心發言人課堂交流,不必統一結論,只要能談出想法,提高認識能力就可以了)

教師提示:

在封建社會裏,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而韓愈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侷限性。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主要是有了寬鬆的育人環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圖。

教師小結

韓愈的《馬說》因其筆勢犀利,表意懇切,文辭練達而傳誦於世。其思想內容對封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其意義。更可讚歎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諫,自強不息。我們不僅要從他的文章學到知識,更應從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作業

1.默寫課文。

2.完成練習一、三。

3.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認識。

關於馬說教案5

一、教學任務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下)課本第五第六單元都是文言文單元,《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纔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二、學生分析

八年級第二學期的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學習了二十幾篇的文言文,而且課外也接觸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們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語感,而且也積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詞語的用法。這篇短文可讀性強,文字也不算很深,學生理解大意應該不難。但是他們畢竟纔是初二的學生,以他們現階段的生活閱歷和接受能力,難以完全理解文中韓愈所要表達的感情。基於此種情況,本堂可課以朗讀爲主,讓學生能夠熟練的背誦課文,這才能讓學生真正受益,而對於內容則點到爲止,不作過深的講解。

三、教學目標

1。能夠當堂背誦課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3。掌握幾個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四、教學過程安排

(一)匯入新課

由《神鵰俠侶》中楊過遇小黃馬的經歷匯入。

小黃馬是一匹千里馬,而楊過則象是我們傳說中的伯樂。小黃馬在遇到楊過之前,最多也只不過給奴隸他的人運運柴火,還要遭羞辱;遇到楊過之後,本是一匹幹蹩的瘦馬變成了一匹日行前裏的寶馬。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駢(pan)一石(da)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

(三)朗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

3、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4、學生在看完註釋後大聲朗讀兩遍。

5、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6、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7、學生齊讀。

(四)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出示討論題,學生分組選擇題目討論。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的”

(2)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3)千里馬的才能爲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6)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要求: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用原句回答)

討論明確: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只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③,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與常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馬也。

2、翻譯課文

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須逐字逐句的翻譯,讓學生在前面對照註釋的基礎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討論。

教師指出幾個常用的實詞、虛詞的意義或用法。

名詞鞭子代詞代詞sì動詞通飼“喂”

策其之助詞食

作動詞鞭打語氣詞動詞shí名詞食物

3、在此基礎上朗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1)同桌間互相聽讀

(2)男女生比賽朗讀

(3)全班齊讀

(五)研讀課文,品味意境。

1、教師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在瞭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學生不難理解: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全文寄託着作者怎樣的情感?(懷才不遇,憤懣不平)

4、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聲情並茂

6、要求學生背誦課文

(六)拓展延伸

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五、教學檢測反饋設計

背誦課文並給韓愈寫一封信,撫慰他懷才不遇,憤懣難平的心情。

六、自我評價

我以爲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亮點有三:

1、匯入新穎。神鵰俠侶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都非常愛看,以之匯入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範讀、領讀、大聲讀、小聲讀、男生讀、女生讀、個人讀、齊讀,多種形式反覆誦讀,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訓練,也使更多的學生能夠當堂成頌。像《馬說》這樣的經典名篇能夠背誦,從長遠觀點看,這是最使學生受益的。其三就是對討論的問題沒有要求每個人都必須討論,而是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作出選擇,這樣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爲課堂的主角。

當然,本教學設計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及同仁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