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關於初中語文的教案(精選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初中語文的教案(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初中語文的教案(精選5篇)

初中語文的教案1

教學目標

描繪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理解春天的各種景色及特點,把握作者情感。初步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體會本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體會字裏行間濃郁的情味,培養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領會作者細心觀察、生動描寫的抒情方式,學習抓住事物,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和多種修辭手法寫景狀物。

教學難點:

提高朗讀領悟能力,在朗讀中感悟文章的音樂美、語言美、圖畫美、情感美。

教具準備:

學生預習生字詞,查找作者背景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聆聽春天

多媒體課件展示冬春對比動態畫面,以《藍色多瑙河》作爲背景音樂。提問:聽完有什麼感受?讓學生了解經典名曲中所表達的,人們在飽受了寒冷的嚴冬之後,對春天的到來充滿了期盼和喜悅。同學們能大聲說出關於“春”的名句嗎?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天的描寫的讚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天的讚美的散文。

(二)師生誦讀,感知春天

聆聽錄音,感受春色之美。

解決字詞,交流背景。

(1)在預習基礎上排除生字詞,學生競讀。再次感受文章語言美和情感美。

(2)交流課前收集的關於朱自清的資料,師生相互補充。強調基本常識。

點撥:補充朱自清其他代表作及寫作風格。

理清思路,總觀春天。帶着以下問題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

(1)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文章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春”?

點撥:文章圍繞“春”字,分別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三)合作探究,剖析春天(小組討論)

提問:盼春、繪春、贊春重點描繪了春天哪些美麗的景色?

點撥:春草、春花、春雨、春風、迎春五幅美麗的畫圖。

生齊讀春草圖,思考:(1)說說哪些詞語或句子寫得好?可不可以替換?爲什麼?

(2)作者從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麼特點來寫?

(3)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什麼情感(4)如何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優美?點撥:分析出“偷偷”、“鑽”寫出了小草在春的催發下,不聲不響地生長以及頑強的生命力。“嫩嫩的”、“綠綠的”等詞語從色彩和質地表現出春草嫩綠的特徵,“坐”、“躺”、“踢”、等動詞,以及人的感受“輕悄悄”、“軟綿綿”等形容詞來體現對春草的喜愛。體會採用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優美的效果。

分析春花圖,指名學生有表情地朗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開展議論。如思考: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順序地描繪這幅春花圖的?

(2)繪景時哪些詞用得精確,哪些句子寫得生動形象?

(3)作者是怎樣透過對春花的描繪表現出早春的季節特徵的?

學生自由發言,其餘同學作扼要記錄,學生評論作者自己補充修正。

點撥:指導學生評論,指出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確,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夠。

朗讀課文,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原因。並仿寫一句。

初中語文的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朗誦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感受能力,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圈點勾畫的比較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熱,愛自然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設計理念:

春是學生筆下的常客,但寫的好的很少。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好範文。本課着眼於感受、欣賞、品味朱自清美的語言,用聽讀、美讀、賽讀,畫面再現文字,圈點勾畫、旁比等多種多樣的形式,體味朱自清的語言美麗。在充分領悟語言美的基礎上,透過畫面再先後的分別用自己的話和用朱自清的原文描述畫面環節,讓學生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認識到自身與名家在遣詞造句上的差距,培養學生的鑑賞與反思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爲鞏固並化課堂內容而設定了練筆、積累和美文推薦的課後作業。

此教學設計透過讀帶動學生悟,從而培養鑑賞與反思能力,自省精神,希望最終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透過朗讀培養語感,透過畫畫提倡創新,透過比較學着鑑賞透過作業引向課外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你能用古人的詩句吟誦春天嗎?你,作爲新時期的詩人,又想對春天說點什麼呢?

你寫過春麼?你筆下的春是怎樣的呢?

朱自清先生也寫過春,一起聽聽吧。

二、整體感知

1、聽師範背,配樂《漁舟唱晚》。

閉上眼睛,跟着音樂,我們一起來走進朱自清的《春》。

2、用一句話,一首詩,一段歌,來形容你聽後的感受。

三、美讀

1、如此美文,該如何讀?你有什麼好的建議麼?能示範一下麼?

2、綜合剛纔同學們的建議,並保留自己對文章的獨特理解,大聲地、有感情的讀一讀課文吧!

3、這麼好的文章,真該多讀幾遍啊!大家打擂臺吧,看看誰讀得最有感情,有自告奮勇當擂主的嗎?各選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擂主和攻擂者的勝負取決於在座同學的舉手表決,以支援人數多者爲擂主。

四、想象畫

1、聽着大家優美的讀書,老師的眼前不時會浮動着一幅幅春天的畫面,大家也有這樣的體會嗎?我們來一起畫一畫朱自清的《春》吧!記着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2、畫之前,可以再讀讀課文,作簡單的圈點勾畫,熟悉朱自清筆下的《春》。

3、動手繪一繪吧,任選文中的一處春景畫一畫,別忘了添上你的想象。

五、反思

1、一幅幅別具匠心的的春景圖在我們同學的筆下誕生了,現在我們來看圖說說春景吧。

分別用朱自清的《春》的原文和自己的語言描繪所畫的春。

同學相說一說,評一評,代表全班說。

2、你發現了什麼嗎?朱自清的語言和你自己的語言各有什麼特點嗎?你更喜歡哪一種?爲什麼?

六、研讀品味

名家的語言是我們須去開掘的寶藏,怎麼去開掘呢?不妨再讀課文,找出你認爲寫得最美的句子,好好有感情地讀一讀,並做簡單的旁批,可與小成員交流你的賞析成果。

七、欣賞美文

讀完《春》,我們只想說一個字,那就是美!其實在朱自清的筆下,還有很多這樣的美文,甚至比《春》更美。

1、欣賞《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綠》的寫景的經典片段。

2、讀中悟朱自清的語言特色。

八、佈置作業

1、練筆

A、模仿《春》,寫《秋》;B、透過朱自清語言的學習,寫自己的不足,寫《反思》;C、與《春》對話,寫《春,我想對你說》;三者任選其一。

2、積累

摘抄你認爲美的句子在積累本上。

3、美文推薦

《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綠》

教學後記:

本課重在感受、領悟朱自清《春》的語言美,從語言的角度切入課文,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來走近課文,並且淡化了朱自清和寫作背景,只留下《春》,突顯《春》的語言。

在聽師誦課文這一環節,隨着古典的《漁舟唱晚》的響起,學生閉上了眼睛,陶醉於美的意境當中,也有學生髮現了師的背誦,露出欽佩眼神。

師感情誦讀這一環節的情境營造較爲成功,較好地發揮了師的朗讀優勢,起到了正面的示範作用。生古詩吟誦《春》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興致頗高,在課堂一開始就體會到了被欣賞的喜悅,展示了自己的才華。而朗讀擂臺賽這一環節讓學生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在不斷地更新擂主和攻擂者的過程中,課堂掌聲不斷,激情飛揚,氣氛推向了高潮,學生在競爭中學習了競爭並學着做人。

課堂在讀上下足了功夫,學生讀得充滿激情,但課堂發言方面,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就比較薄弱。課堂一開始的用自己的語言詠春,畫好春圖後的描繪春,學生大多不敢說,小聲說,沒有底氣說,說得無條理,不完整,更少流暢的,口頭表達是該用心加強的。

課堂設定了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但遺憾的是學生拘泥於書本,想象毫無生氣,更無新意,思維始終沒有被開啟,創新只是美好的願望。

在圈點勾畫中,學生進一步感知着課文內容和語言美,透過旁批,學生也學着鑑賞,學着反思,初步學會讀書的方法。但相對而言,學生的興致不高,反思顯得無所適從,缺乏反思的意識。

美文推薦這一環節還是相當有意義的,不僅拓寬了知識面,增大了資訊量,而且更深入地感受了朱自清的語言美。

學生練筆內容很豐富,並且都在有心地模仿朱自清的語言。安排積累好句,意在培養學生成積累的習慣,訓練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積累之後的研讀是關鍵,要落到實處。

課堂感悟語言美是到位的,反思尚無明顯效應。有一點感觸很深,學生做的每一件事師應事先做過,比如朗讀中的範背,賞析前師的範例,作文前師的範文,事無鉅細,師都得身體力行,做好學語文的示範,滲透讀書方法,特別要注意細節,比如寫黑板上的字要注意規範,寫清楚,寫工整,而不只會要求學生字寫清楚,而自己卻爲節省時間而字跡潦草,課堂語言也得規範,這些都是學生的學習資源,努力做到“學高”、“身正”。

最大的不足是對學生髮言後的點評不夠精到,鼓勵多但針對性不強,更沒有對學生提出較有發展性的建議,課堂前後環節的銜接略顯生硬,課堂語言不夠藝術,不夠美。

整節課充分還學生以課堂,感到困惑的是,調動了積極性,讓學生躍躍欲試,熱熱鬧鬧新課改之後,課堂又有些難以掌控,難以把握平衡點,也不清楚學生收穫如何。還存在兩極分化的問題,有的學生的手總舉着,有的學生一次也來不及舉,在面向全體學生,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的問題上有於深思。

初中語文的教案3

教學目標:

1、掌握和積累文言詞彙;體會課文簡潔精練的語言。

2、理清文章脈絡,瞭解借事說理的寫法。

3、理解文章大意,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彙。

教學難點:

1、翻譯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課文借事說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奮的道理。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什麼是天才?怎樣才能成爲天才?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用一句名言作了回答:“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遺憾的是有很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爲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爲庸才、蠢才。

二、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後,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於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罷相。晚年封爲荊國公,諡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題解: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爲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四、感知全文:

(一)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要求學生注意文中的字詞讀音及朗讀的節奏。

(二)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麼呢?請同學們帶着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1、學生自由誦讀。

2、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註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註釋[幻燈]

(1)對文中的“之”“於”進行歸類。

之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於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環謁於邑人:到,介詞。

餘聞之也久:這事,代詞。於舅家見之:在,介詞。

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賢於材人遠矣:比,介詞。

卒之爲衆人:語氣助詞,不譯。愛於人者不至:從,介詞。

(2)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爲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爲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⑤即書詩四句:名詞活用爲動詞,寫。

⑥日扳仲永:名詞活用爲狀語,每天。

(3)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③餘聞之|也久

(4)理解幾個詞語:

①養父母:贍養。

②傳一鄉秀才觀之:全鄉。

③或以錢幣乞之:有的人。

④邑人:同縣的人

⑤從先人還家:跟從。

⑥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⑦卒之爲衆人:卒,最終。衆,普通。⑧如此之賢也:(有)才能。

⑨且爲衆人:尚且。

⑩固衆人:本來。

(5)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②“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於)天”:從上天那裏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3、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回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①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

②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

③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④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父異焉⑤環謁於邑人

②其文理皆有可觀者⑥泯然衆人矣

③稍稍賓客其父⑦賢於材人遠矣

④或以錢幣乞之⑧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4、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初中語文的教案4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2、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3、整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爲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整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整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一定聽說過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投影顯示)“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首詩呼喚人才,呼喚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談到了作者的人才觀,它是唐代大作家韓愈的《馬說》。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關於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韓吏部”之稱。諡號“文”,所以又世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

韓愈三歲而孤,由嫂撫養,刻苦好學。及長,盡通六經百家之學。貞元八年進士,曾任汴州觀察推官、四門博士、監察御史等官。因關中大旱,上疏奏請減免徭役租賦,得罪權貴,被貶爲陽山令。後又因上書諫阻迎佛骨,觸怒憲宗,幾乎被殺,乃貶爲潮州刺史。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學上,他領導了著名的古文革新運動,反對浮豔華美的駢文,恢復散句單行、自由樸實的秦漢散文藝術,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礎,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散文無論說理、敘事、言情,均寫得生氣流動、雄奇奔放,被譽稱爲“文起八代之衰”。

2、關於文體: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說明議論,也可以記敘事物,但都是用來闡述作者對各種問題的見解。

本文是《雜說》第四篇,“馬說”是後人加的標題,“說”比“論”隨便,是一篇託物寓意的散文。

3、關於背景: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難以找到出路。通不過科舉考試就潦倒終身,即使考上了還要受到種種限制,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韓愈自身就經歷過這種遭遇,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

4、關於伯樂: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面板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傷心流淚,並且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仰頭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在感激伯樂體貼它啊。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

教師抽查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生字、通假字。

(2)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提醒學生注意句中停頓。

(3)學生大聲讀課文,注意語調的變化。

(4)學生齊讀課文。

2、翻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翻譯課文。

(2)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資料內容如下:

①積累重點詞語。

相、駢、櫪、策、粟、邪

②掌握一詞多義。

③難句翻譯。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駢死於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3)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參與學生討論,適時給予指導點撥。

四、合作研討,深層探究:

1、學生齊讀課文。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供學生研討。

(1)提問:伯樂和千里馬各指什麼?“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伯樂?

學生明確:“千里馬”指人才,“伯樂”指識別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來說,應是先有馬,然後纔有對馬的認識。然而對於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是常有的,可伯樂不常有,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因爲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被當作一般馬對待。所以,對千里馬來說,貴在發現有“馬”,貴在伯樂。

(2)品讀文章三個自然段最後一句的“也”字,看看它們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學生討論後明確:“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由各段的內容決定的。第一段主要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即“伯樂不常有”,而寫得有聲有色的卻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情形,即“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流露出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意;最後用“不以千里稱”作結,“也”字流露出作者無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從千里馬的特點出發進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責任歸於“食馬者”的無知,然後步步緊逼,到段末再用反問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憤怒譴責的感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也”字凝聚着作者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真無馬”和“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無馬”一句用“邪”字輕輕帶過,而“不知馬”一句則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對“食馬者”的嘲諷之意。

(3)作者借伯樂和千里馬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本文采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是:封建統治者應當善於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幹。從這一見解出發,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字裏行間洋溢着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情感的把握,體會作者的懷才不遇之情。

學生推選一位同學讀課文,力求讀得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五、體驗與反思:

1、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特點。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學習課文的感受。

2、組織學生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此次討論意在引導學生聯繫當今的社會現實,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必動輒評判,相信透過不同觀點的交鋒,多數學生是能夠明辨是非的。

六、課堂小結:

《馬說》是韓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顯著特點是文辭形象簡練,蘊藉含蓄,讀起來迴環跌宕、格調鏗鏘,好像遊歷小巧的園林,有咫尺萬里之勢。特別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們生活在幸福的時代,要學會珍惜一切,努力磨練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爲國家的棟樑,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

七、佈置作業:

運用以物喻人或託物寓意的手法,寫一個片斷。

初中語文的教案5

【教學目標】

1、熟練背誦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對照反省自己。

3、積累文言詞彙。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中華民族有着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爲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爲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二、朗讀課文

1、孔子及《論語》資料

強調識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話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就是這個意思。他的政治主張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所以孔子學說成爲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爲“聖人”、“至聖”。

教育方面,他是我國曆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籲要以孔子誕辰爲中國教師節。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爲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

2、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3、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課文

1、理解重點詞語:

⑴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彙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爲“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裏,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繫上下文,正確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試着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下列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後已。

知松柏之後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理解課文:

教師導學:

關於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爲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傳不習乎?

⑷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三、概括思想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歸納到如下幾點:

1、學習方法。

2、學習態度。

3、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學習體驗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爲哪些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着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五、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業

1、背誦課文。

2、抄寫、識記字詞。

3、預習剩餘部分。

4、完成“研討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