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書信

致21世紀中國青年科學家的一封信

書信2.67W

弗雷德裏克·桑格

致21世紀中國青年科學家的一封信

英國生物化學家。1958年,測定出胰島素的氨基酸排列順序,首次榮獲諾貝爾化學獎。1980年,又發明測定DNA鹼基排列的方法,再次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我很幸運地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我的工作能得到這麼高度的認可,這當然是非常令人激動的,但真正的樂趣卻蘊含在工作本身之中。科學研究就像發現新大陸,你不斷地嘗試以前沒有嘗試過的新事物。這些嘗試中有很多是沒有效果的,使你不得不嘗試另外一些新的事物。有時,嘗試是奏效的,並且告訴你某些新東西,這的確是令人興奮的。不管怎樣,也許一點點新發現就能偉大到足以讓人產生“我是知道它的惟一的人”的想法,然後你就會有興趣思考所發現的東西將指導和決定下一次嘗試應是什麼。科學研究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你總是可以進行一些不同的嘗試,它從來不會使人厭倦。事情進展順利是令人高興的,事情進展不順利是令人痛苦的。有些人在遭到困難時就泄氣,但我在計劃遭受挫折時從來不着急,我會開始設計下一次實驗,整個探索的過程都充滿了歡樂。

有了新發現,這是非常令人激動的。有的人也許會做一些不可思議的事來宣泄自己的激動,比如駕熱氣球周遊世界或步行到北極。現在,地球上可供人類發現的新地方不多了,但在科學領域卻可以發現許多新東西。踏上探索未知領域的征程是相當有意義的,也是相當激動人心的。

有時候我問自己:“要獲得諾貝爾獎,什麼是我必須做的?” 我的答案是“我不知道,我從沒試過”,但我知道有一種方法是得不了獎的。有的人投身於科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得獎,而且一直千方百計地考慮如何才能得獎,這樣的人是不會成功的。要想真正在科學領域有所成就,你必須對它有興趣,你必須做好進行艱苦的工作和遇到挫折時不會太泄氣的思想準備。

在這個國家,如果你在大衆報紙上閱讀到一些有關科學的文章,也許你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科學很像是奧林匹克運動或一場足球賽,所有的科學家彼此之間互相競爭,看看到底誰能首先作出發現和獲獎。事實不是這樣的,科學家爲了人類利益一起工作,就像一支隊伍,他們不僅僅爲了“看看誰是最聰明的”而競爭。我所取得的任何一點進步都是緊密建立在其他實驗室別人的前期工作、建立在與別的科學家有益的討論和建議的基礎之上的,而我的一些工作成績也爲其他人的發現作出了貢獻。當然,也有很多明顯的對抗存在,但這不是有益的,也常常不是嚴肅的。

我認爲我最重要的發現是測定DNA核苷酸順序的“直讀法”,這一方法現在正被用來解讀人類基因組序列。人類基因組也許是最重要的化學物質,因爲它包含了我們人體結構和功能的所有資訊。如果我們把它比作一本說明書,那麼它就是一本大部頭的書,事實上它更像一個圖書館,因爲它包含了30億個字母。一本書也就由26個字母不同的組合組成,要想表達的意思和想傳達的資訊都包容在這26個字母的順序中。DNA僅有4個“字母”,即A、G、C、T(當然這些不是真正的字母,而是化學物質),基因的資訊就包含在這順序中。現在,許多國家的許多研究機構都在研究這一順序。實際上,DNA不僅僅像一本包含遺傳資訊的說明書,DNA也做許多諸如催化生命進程的事。

人們對了解基因組序列能實現什麼目的已經有很多推測,一些政治家和報紙已經預言“它將可能治癒癌症或使人活到130歲,這些在目前還是無用的推測,但我認爲它也許將對醫學有益。如果你有一部機器,比如一輛汽車,它出了故障,那麼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說明”書,瞭解一下它是如何運轉的。到目前爲止,這在醫學上還不可能,但我相信如果我們搞清了基因組序列,那麼就能更好地瞭解我們的身體是如何動作的,並且當我們生病時,我們就能知道是什麼出了毛病,這是可能實現的事。的確,科學家對遺傳性疾病的瞭解已經越來越多,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你有一本書,它是用你所不懂的一種語言寫的,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字母的順序。在你能弄懂這種語言並且搞清它說的是什麼意思之前,你還將有許許多多的事情要做。同樣地,當我們有了基因組序列,在完全明白它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能讓我們達到什麼目的之前,我們也還有許許多多的工作要做。這將是這個新世紀的重要課題,它將導致激動人心的新發現,它給每個有興趣加入這項帶有冒險性的探索、有志於成爲科學家的年輕人提供了好機會。

讓·多塞

法國免疫學家、醫學家。發現人類白細胞表面抗原系統及其在輸血和器官移植中的作用,榮獲1980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

致中國的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

我向青少年和青少年的父母們建議:

一、請尊重他人,每個人都與衆不同;他和你一樣,也是這個世界上的獨一無二的人。

二、請尊重他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惟有讓其自立,才能使其自尊。

三、不要給他人造成痛苦,不論傷及的是肉體還是精神;在你傷害他人時,也將給自身造成傷痛。

福井謙一

日本化學家。提出化學反應中的前線軌道理論,成爲解釋、探索化學反應的有力工具,榮獲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

大自然引導我走上科學研究之路

我喜歡在雨後的山路上散步。我常走的那條山路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崎嶇小路。雨後走在路上,泥水裹腳,一步一滑,常常弄得渾身是泥。不過我還是樂於此道。儘管我已年逾六旬,然而這種弄得我渾身是泥的散步,至今仍給我帶來說不出的喜悅。我喜歡把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兒時的回憶,幾乎都是那些直接與大自然接觸得來的體驗。也許這些體驗並不那麼可靠,但這些體驗使我認識了大自然,它給了我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切身體驗到大自然那無比的深奧、美麗和微妙。我生長在一個與科學沒有什麼緣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的切身體驗,使我後來選擇了從事科學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僅把我引向了化學王國,它也是我探求化學理論時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師。我正是由於在少年時代親近大自然、被大自然的深奧所吸引,才走上了研究科學之路。當自然科學已成爲我終生事業的時候,當我要盡力從事創造性工作的時候,我進一步感受到大自然那令人無比敬畏的存在。

西德尼·奧爾特曼

加拿大分子生物學家。發現核糖核酸RNA的生物催化功能,榮獲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

關於科學的一些想法

在我12歲的時候,得到了一本塞裏格·海茨所寫的《原子的說明》一書。這本書簡明地概述了元素週期表和原子的結構,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本書使我瞭解到:元素週期表的設計不僅是科學的,並且是十分優美的,而元素週期表對於當時人們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學的預見。這一切都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可以肯定地說,這本書喚起了我對原子物理學的愛好。

我的父母總是鼓勵我學習,並培養起我對學習的興趣。他們認爲:讀書、接受教育和努力工作,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我相信,這些道理在任何地方,對任何人都是至理名言。

皮埃爾-吉勒·熱納

法國理論物理學家。將爲研究簡單體系中的有序現象而創造的方法,推廣到比較複雜的物質形式,特別是推廣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之中,榮獲199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致辭中國青年

善於做精細工作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這在工藝和藝術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現代科學研究中,中國人也能夠顯示出同樣的優勢。

年輕的中國學子們不應當只關心計算機、通信等流行技術,你們首先應把注意力集中在對自然的深入理解上。或許下個世紀指21世紀,編者注,最需要我們加深瞭解的是有關生物學和神經生理學方面的問題,以及我們對未來社會倫理道德的思考!

科學發展加重了我們建立公正、自由的新世界的責任感。

喬治·夏帕克

波蘭裔法國物理學家。開發了高能物理學研究中的重要粒子探測裝置———多絲正比計數管,榮獲199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永遠不怕爲時已晚

如果還爲時不晚的話,我也願意離開我生命旅途中的這個階段,離開粒子物理學的戰場,做一些其它嘗試。那將是一個情況更復雜、更觸及人性本質的新戰場。我在集中營時的同伴教會我:永遠不要怕爲時已晚。夢想明天,就是已經設計了未來……那麼,也就是做好了一生的安排。

詹斯·C·斯科

丹麥生物化學家。首先發現人體細胞內轉運離子的酶———鈉離子、鉀離子-腺三磷酶,榮獲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

致中國青年

科學進步對社會發展是重要的,而年輕人對科學和科學傳播的興趣更重要。

科學包含許多方面,可區分爲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基礎科學以增加我們對自然界的理解爲目標,並沒有直接的.實用價值。基礎科學質疑已被人們接受的事物,拓展我們的知識疆界。應用科學利用基礎科學獲得的成果,並把它們轉化爲有用的東西。

基礎科學研究首先是在大學裏進行的,它的特點是其研究結果不可預測。爲了促進基礎科學的發展,讓科學家排除經濟和政治的影響自由地選擇研究課題是很重要的。即使這些研究的成果在開始時似乎是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它最終———有時會延遲許多年——會變得有用。因此基礎科學是應用科學的基礎,從而也是全社會科學發展的基礎。

做基礎研究是令人激動的事,在選擇自己的研究課題時你是自由的,或者至少應當是自由的。質疑人們已接受的事物、努力拓展知識的疆界、得到從未有人獲取過的新資訊,是對你想象力的挑戰。你決不會知道你將取得什麼成就,從平凡的、到最出人意料的、以及最重要的成果,都有可能。但是,如果你僅對結果感興趣的話,就不要作出當科學家的選擇,否則這種選擇就可能成爲一件令你失望的事。

絕大多數科學成果,都是全世界科學家共同參與建築的科學大廈的一磚一木,因此自由交換資訊是很重要的。那種某一研究成果直接構成新大廈基礎的情況極爲罕見。只有樂於思辨和系統地闡述問題,樂於努力追尋解決的辦法,並且能夠從日常的理論或實驗中獲得滿足,你才能真正成爲一名科學家。而且一旦你成了科學家,你就不可能再找到比做科學家更好的工作。謹致最誠摯的祝福。

如果你選擇作爲一名科學家,祝你好運!

漢斯·德默爾特

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發展了原子精確光譜學和改進了離子陷阱技術,榮獲198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致中國青年

或許你會對科學產生興趣,那就去讀一下《浮士德》這本書吧!

(摘自《48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寄語中國》)

近來,類似“中國女博士打破牛津大學八百年紀錄,功課全滿分”、“19歲的牛津博士———中國天才少女揚威英倫”等激動人心的文章被一些報刊、網站炒得熱氣騰騰。

昨日,文中的主人公致電本報,認爲這一批和她有關的新聞存在部分“想當然”的事實錯誤,對科學精神、對其本人名譽均有損害,希望透過本報澄清一下。她聲明

一、我沒有獲得博士學位。

二、我所學的學科———數學和計算科學不是百分制。

三、所有關於我的新聞報道,記者均未親自採訪過我本人,成稿後也從沒有經我覈對或同意。

四、敬請各新聞媒體、雜誌、網站不要再轉載關於我的這類文章。

記者附記

主人公吳楊,英國牛津大學本科學生,現在中盛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實習

一些報道誤稱吳楊“獲得博士學位”,將其優異的專業成績寫成“滿分100分”。吳楊一直謝絕記者採訪。不幸,依然讓執着的記者們在迂迴的探訪之後,寫出了此類文字。不知內情者,會以爲這些故事都出自她自己之口,這使她感到非常窘困和尷尬。

而碰上對“正面”讚揚自己的文章如此“挑三揀四”者,也是記者難得一遇的“不幸”。

一個20歲的大學生,面對國內外的“盛譽”,以平常心待之;對非己之榮,絕不泰然領受。其嚴謹求實的生活態度,令人心生敬意。(李志強)

■新聞事件:

神話流傳已近一年

近一年來,關於“牛津少女”的報道引人注目。去年12月20日,某報稱吳楊“在大學一年級期末考試中,數學、計算機等11門功課全部考取了第一,這在牛津大學建校史上是從未有過的”,並稱牛津大學破格授予這位中國女孩博士學位和6萬英鎊的最高獎學金。

然而昨天,牛津大學聖休斯學院院長德里克·伍德聲明,關於吳楊的報道嚴重失實。吳楊本人也稱,記者根本沒采訪過她。

據報道,“牛津少女”神話的出籠始於吳楊的父親和客人的一次飯局談話。人們想知道,爲什麼這種根本經不起推敲的神話能流傳如此長的時間。

■社會學者:

杜撰英雄是落後心態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沈傑博士說,此前有百多篇關於“牛津女孩”的報道,其實只要我們冷靜想想:在法制化程度較高的西方發達國家,獲得獎學金、學位的程序非常嚴格,怎麼可能出現這樣的神話?我們的現代化屬於“晚髮型”,在這一階段,急於求成是國民的典型心態,透過杜撰英雄表達對社會發展的願望有一定的社會需求,迎合了部分人在海外成功成名的願望。但科學和學術上的英雄從來不可能橫空出世,杜撰英雄本身就是一種落後的心態。

■教育專家:

要珍視孩子的獨特性

北師大教育系主任勞凱聲教授說,許多人爲了進入高層次生活,把夢想寄託於教育,對子女產生過高的期望值。但家長應該看到,每個孩子的天分不一樣,要珍視孩子的獨特性,讓孩子在適合的方向發展。如果全社會的父母都將目光只盯着哈佛、牛津,將給多數孩子造成更大的損傷。在這種情況下,媒體應予以正確引導,不能隨波逐流。如果媒體當初就儘快對“牛津女孩”神話予以質疑並正確引導,就不會出現今天的結果了。

■國際交流官員:

不要虛擬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祕書長尤少忠認爲,近年來,諸如《哈佛女孩劉亦婷》、《輕輕鬆鬆上哈佛》等書籍大受家長歡迎,反映了中國人迫切走出國門深造的心理。的確,中國絕大多數學生在海外都非常優秀,學成回國的也不少。在這種背景下,介紹中國學生在海外取得的成績能滿足許多人的需求。但這種介紹必須尊重事實,不能炒作,否則將形成虛幻的民族自豪感。夢幻破滅時,帶來的更多的是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