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條形統計圖評課稿2篇

稿件2.88W

條形統計圖評課稿1

這週週二在我們學校聽了一位資深老師的一節隨堂課,說是隨堂課但按一般慣例都是稍微提前通知了的,內容是《條形統計圖複習課》,課上要講的內容很少,就只有新教材第45頁第3題、第4題和“你知道嗎?”,因爲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的一般繪製方法,這部分內容如果是“放心”的老師,10分鐘就可以搞定結束。

但是這位老師的課在聽前15分鐘內容時,當時我沒翻教材,以爲今天將的是什麼新授內容呢,學生都在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中思索。因此這節課也給我提出了另一條思路,練習課也可以一樣精彩。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想法:

一、精心加工教學材料,靈活處理教材

第一個問題:從表中你能知道哪些資訊?

第二個問題: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第三個問題:這裏爲什麼沒有合計?

第四個問題: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流,老師告訴大家黑龍江是第三大河流,你能猜猜它的長度嗎?

學生估計後在給予數據計算。

第五個問題:(開啟書第45頁第3題)這裏的統計圖是條形統計圖嗎?

……

上面的教學環節中,第一、二個問題是對於“統計”知識老師常用的問題,而第三個問題則是老師特意提出的,這裏滲透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合計”是很多統計知識的常常解決的問題,可“合計”在這裏就沒有實際意義了,如果平時不加指導,就像我們五年級的學生還會提出“兩天的氣溫一共多少攝氏度?”“兩人一共多高?”等無意義的問題。第四個問題則充分體現了老師對新課標解讀的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推理能力,可見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處處留心創設條件鍛鍊學生的數學思維。

經過上面對教材的有效處理,纔算進入正式的第3題的練習指導,但我相信學生進行上面的問題思考比老師直接要求完成第3題練習再交流得到的數學本質思考要多得的。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作爲資深的老師,在平時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都能給予學生學習習慣的指導,我從幾個細節中看到可以看出丁主任的用心。

細節一:學生好像特別喜歡做作業,尤其是動手操作的畫圖題等,拿到作業也不看題目就開始寫,老師在課中多次提醒、強調讓學生先看圖,看懂了再畫。

細節二:在組織交流學生所畫的'條形統計圖時,老師用“你能給大家提個醒,我們畫圖時要注意什麼?”這樣的問句,既提醒了學生,又沒有直接告之那麼枯燥無趣,而且的這樣的另類強調更易於同學們接受。

細節三:課上當有個別學生搶着說或搶着做時,老師偶爾採用“表揚×××”來提醒大家注意,這招對於中低年級的小學生還是很有效果的,這樣課中就沒有充滿批評和指責,個別學生也能在部分習慣好的學生的帶動下,主動的學習。

三、幾點思考

下面是我的兩點思考,可能是吹毛求疵一點。

1、雖然鄉鎮小學家庭電腦普及率沒有那麼高,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能夠自主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我國體育代表團在第24-3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得金牌的數量,也許在查閱的過程中學生可能還會了解到其他的相關奧運知識。

2、課上老師沒有用多媒體,可能是很多班級電腦有問題,如果課上配上多媒體講“你知道嗎?”展示各中變式的條形統計圖時就更直觀了。交流作業時也可以用展臺,部分學生能從其他同學的作業中獲得畫條形統計圖注意點和技巧。

條形統計圖評課稿2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確定直條的高度,進一步掌握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並從中進行觀察、分析。由於學生對於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已有了一些經驗,與三年級不同的是縱軸上一格不再表示一個單位,而是表示多個單位,這給學生的思維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課堂引趣,要“精”,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課一開始設問:“誰知道世界博覽會?”這個話題知道的學生幾乎沒有,老師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趁勢介紹世博會的有關知識,讓學生了解世界博覽會申辦的程序,爲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接着讓學生欣賞上海申辦世博會成功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申辦成功時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的場面,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想重溫上海申辦20xx年世界博覽會的整個投票過程。本節課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統計上海申辦世博會各輪投票情況這樣一個情境,學生經歷了四輪投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不僅學會了新知,而且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分散難點,掌握畫法

本節課的難點是確定直條的高度,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教者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觀察比較不同。觀察第一輪的得票統計圖,師問:波蘭得了兩票,爲什麼不畫兩格?讓學生觀察得出:三年級學習的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單位,這裏一格表示5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從而讓學生明白直條的高度應根據縱軸上的刻度算,這是與三年級的不同之處。

(2)估計直條上的數據。教師把書上想想做做1的圖改成沒有數據的,讓學生估計直條表示的數據大約是多少,再顯示正確答案,讓學生享受成功、學會看圖。

(3)利用多媒體學會畫直條。在試一試中,讓學生討論:“縱軸上沒有12,該怎麼找?”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討論出辦法,再結合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學會了確定直條的高度,並會畫直條。

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1)對學生“放”的程度還不夠,師生的交流多,生生的互動偏少,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

(2)練習的的設計如果能與世博會能聯繫緊密些,那麼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會顯得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