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關於傳統家風家訓演講稿

稿件1.24W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爲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爲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2016關於傳統家風家訓演講稿範文。歡迎大家參考!

關於傳統家風家訓演講稿

2016關於傳統家風家訓演講稿(一)

家風是指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作風。良好的家風可以影響孩子的的性格、氣質、行爲習慣、道德品質,懂得敬畏,懂得孝敬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的健康發展前提,弘揚良好家風家訓傳承,體現時代精神,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風敦厚尤顯重要。中國傳統家風的主要內容包括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值得每一箇中國人發揚傳承。當然還要與時俱進,體現時代風貌,現代文明所強調的自由、平等、個性等都應該有所體現。著名法國作家羅蘭曾說過:“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環境中每一個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長過程的建材,使這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爲受到感染,左右着這個人的生活態度。環境給一個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優秀的家風不用好大喜功,能夠“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的原則,從細微處着眼,從點滴小事做起,讓好家風變成無言的教導代代相傳。家庭生活中父母或許並不會特地囑託子女們一些教誨,但是家庭裏的氣息,每一個成員的言行舉止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子女。

一個溫暖的家庭,親人間的愛、奉獻和包容會造就一個有溫度的人。溫暖的家庭首先會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圍。子女就是父母的影子,品行中的真善美,思想上的是非觀念,行動的言行一致,待人接物的不卑不亢,誠信友善等等。

溫暖的人善於表達自己情感的,因而要營造積極地情感氛圍。自由地去表達愛吧,親人間的愛,朋友間的愛,對生活的愛,對自然山川河流之愛盡情釋放生命的`熱情,把快樂與自信帶給周圍的人。靠近我,溫暖你。

當然還要有認真的學習氛圍。如果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尊重知識,熱愛閱讀,生活的樂趣將會成倍的增加並且充滿希望。

節儉的生活氛圍。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輩們在不斷的傳承和發揚,我們也一樣。有溫度的家庭會明白,懂節制方能持久。

其實,家風並非需要寫在紙上,刻在碑上,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素養、爲人處世無不烙上家風的印記。去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做個溫度的人吧!做“好家風”的創建者、實踐者、推行者,給社會留下一道道絢麗的風景,讓我們的國家也成爲一個溫暖的,有溫度的大家庭。

2016關於傳統家風家訓演講稿(二)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歷史上見諸典籍的家訓並非鮮見,爲後人稱頌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國家規家訓的一大特點,成爲日常生活行爲規範的有機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些家風家訓中的精華融入新的道德建設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家訓,已經是“家家之訓”,形成家家之風。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爲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爲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風建設是我國曆史上衆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從古至今,顏之推《顏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書》、周怡《勉諭兒輩》、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爲流傳,閃爍着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歷史上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等,同樣展現着良好的'家風。“非淡澹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訓至今爲世人尊崇。好的家風不但對自己有利、對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響着大衆的道德水平與社會的風氣。

家風作爲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風好,這個人就會茁壯成長;原生家庭不重視家風建設,這個人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好的家風會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良好的道德氛圍、健康的思想氛圍、積極的情感氛圍、認真的學習氛圍、節儉的生活氛圍等等。正是這種氛圍,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爲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說,好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好搖籃。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婚姻家庭領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戀愛觀上的拜金主義、婚姻中的草結草離、家教中的過分溺愛、孝親中的漠視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會地位的人由於不重視家風建設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訓是沉痛的。它從反面證實了家風建設的重要性。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新形勢下重提家風建設,有着重要的意義。家庭建設影響着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好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從每個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堅持下去,社會的正風正氣就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

2016關於傳統家風家訓演講稿(三)

家風是什麼?2月14日至19日,記者隨機對部分80後、90後和00後進行了採訪。80後說,家風是“自己掙錢自己花”,家風是“掙錢、買房、娶媳婦、生孩子”;90後回答,家風就是“男朋友要聽我的話”;00後說,家風就是“媽媽每件事都要嘮叨很多遍”……從他們的回答之中不難看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家庭以及不同的個人對家風都有着不同的解讀。

家風的含義是什麼: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着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等,這些就建構成了一個家庭或家族獨特的特色。

就拿50後的我來說,個人認爲:家風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則”。因爲“以身作則”是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是最爲直觀、直接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以身作則”帶給子女的是認知模式和行爲模式,這兩種模式對兒女的做事和做人起到了作用。

1988年3月25日,清明節的前夕,父親走了。十年前,母親也離我而去。但我依然能夠清楚的記得,父親在病重之時,叫我們討論“怎樣做人”。其實,父母的“以身作則”就用自己的行爲爲子女做出了榜樣。他們的待人處事,工作態度,嚴於利己,寬於待人就已經告訴我們,應該做個什麼樣的人了。

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中央組織部選派幹部開赴東北籌建航校,父親就是這些幹部之中的一員。當時,老航校使用的飛機都是老舊破拼湊而成的飛機,飛行訓練是要冒着生命危險的。在一次飛行訓練的時候,飛機突然空中停車,機械出現了故障,飛行訓練科長和父親爲了保住飛機在返回機場的時候,飛機撞物墜地。吉翔科長犧牲,父親重傷,搶救了三天三夜保住了生命,落下殘疾不再適合飛行,組織上安排他轉作了後勤油料工作,並曾爲空軍的建設作出過自己的貢獻。

父親能夠走上革命的道路,離不開一個人對他的幫助。他曾經講過:抗日戰爭爆發後,廈門同學趙家欣作爲星光報社的記者,準備去抗日前線採訪,問父親去不去。父親決定一同前往,之後再奔赴延安參加抗日戰爭、消滅日本鬼子。但父親的路費不足,他就去姑夫家借錢。姑父聽了原委,對父親說:“人各有志,”當即送給父親部分路費和一塊金錶。可以說姑父送給父親的路費,對他參加八路軍起到了支援的作用。因此,新中國成立後,母親會代替父親給姑父家寄些錢或物品來做爲報答。透過父母的“以身作則”,使我懂得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做人就要做有感恩之心的人。

父親因爲工作的需要,經常全國各地出差,一年也見不到父親幾面。母親的工作是早出晚歸,許多時候,孩子還沒有起牀,母親就走出家門上班去了,我們已進入夢鄉,母親才下班回家。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對子女說教,我們就是在父母“以身作則”的行爲榜樣上,學習到了做什麼樣的事,做個什麼樣的人。父母是經常幫助他人的人,如:上世紀60年代上映的電影“紅鷹展翅”,父親在這部影片中擔任軍事顧問,父親把電影拍攝的錢,分給了他人。母親也曾經把家裏的布票、糧票和現金送給她工作單位中生活困難的同事。在這種父母“以身作則”的家庭環境中,我學會了幫助他人。如:中學一個同學把她母親給的布票和錢丟失了,我就把家裏平時積攢的零錢和布票交給同學讓她買布,而避免其母親對她的責備。我們學農時,一個同學因家庭生活困難,交不起飯費,我和另一個同學共同幫她交上了一個月的`飯費,使她能夠與同學們一起參加學農勞動。我從父母身上,學習到了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和助人爲樂的好品質。

記得在我八歲左右的時候,一次從大院閱覽室裏拿回家了一小段橡皮筋。當晚被下班回家的父親發現了,他嚴厲的對我說,這不是你的東西,不能夠歸自己所有,並叫我馬上送回原處。那時,天已經黑了,我膽子小,又怕獨自走夜路,磨磨蹭蹭的就不出家門。父親卻堅持讓我把橡皮筋送回閱覽室,我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送了回去。我在一篇回憶文章中看到:“父親在油料部門工作時,他吸菸卻從來不用打火機,打火機要燒汽油,他要避免個人使用公家的燃料,避嫌不必要的紛爭”。父母在工作中也從不動用公家的一紙一物。這些事情,雖然過去了幾十年。但,我依然記憶猶新。因爲,它讓我懂得了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能拿,要想獲得,個人就要付出努力和辛苦。我轉業後成爲一名國企員工,也曾經手過經費的支出,個人卻從沒有動用過企業的資金。單位一度經濟效益不好,導致發不出工資,直至破產。沒有了經濟收入,日子還要繼續。這段時間,我給私企發過宣傳彩頁,做過保險業務員,在美容院爲客人做足底按摩,也曾上門給一些人做面部美容護理和全身的保健按摩。退休後,又來到社區擔任黨務工作找些補差。做一個不吃嚼來之食,不喝盜泉之水的人。

清明節記錄了春秋時期,晉太子和介子推主僕二人被迫流亡途中的故事,晉文公爲了懷念介子推功成隱退的高風亮節精神,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清明節是緬懷先人的日子,在這個節日裏,我借用父親的同學趙佳欣老先生在26年前,刊登在福建日報上的悼文《鷺島招魂》來懷念我的父親、母親。悼文最後寫道:鷺江之水,滔滔東去,魂兮歸來,長留故鄉,夙願已償,葉落歸根。趙老先生所寫《鷺島招魂》,源於兩個人的友情,源於父親的遺願:“一絲不掛來人間,兩袖清風去西天。生愧未盡汗馬勞,死願灰施故鄉田。”母親和兄弟回到故鄉,將父親的骨灰撒在了廈門的田地和大海之中,完成了父親的遺願。此時,我也感恩於父母不但給了我生命,又用他們的“以身作則”教會我做一個正直、誠實,熱愛生活、熱愛事業、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人。

以上是我的演講,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