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3篇

稿件3.17W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1

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課文具體描寫了懷特森老師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學過程。第一天上課,懷特森老師給我們講授“貓蝟獸”這種動物,我們根據課堂筆記做的隨堂測驗竟然都得了零分,原來懷特森老師講的關於貓蝟獸的一切都是編造的,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具有懷疑的能力。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3篇

這篇課文的結構清晰簡潔,詳細具體地描寫了一堂科學課的經過,概括簡略地描寫了此後的科學課成了一種“冒險”,最後描寫了“我”對懷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讚揚。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方面是爲了能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個側面──獨立思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一事一議,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

蔣老師執教的這堂課有以下亮點:

一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的線索進行教學。“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於是,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峯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在學習中,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後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涵。

二自主、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透過讀來理解感悟文章。圍繞這“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兩個層次展開的。從內容上看圍繞中心的句子較爲明顯,《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學時,緊緊抓住這個文章的文眼來進行,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學時,是輕分析,重感悟,讓學生自主閱讀。本課設計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品味,理解感悟。讀得充分:有整篇讀,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讀,有關鍵語句的反覆讀;讀的形式多樣:有自讀、範讀、領讀、齊讀、師生合作讀、同桌互讀、小組輪讀等,使學生在熟讀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表達方式、獲得情感的體驗。讀後又讓學生自由談體會和感受,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的,做到時時刻刻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又時時刻刻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2

上午聽了六年級的一節語文課,感觸特別多。高效課堂是“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或者說高效課堂“學生是主人,活動是中心”,這些理念在這節語文課堂中很難找到,課堂中學生的小展示不典型,大展示沒有,這不是高效課堂的理念。

高效課堂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相互探討交流,碰撞出知識的火花,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學習的樂趣。如果把高效課堂上成了沒有學生展示的課堂,那就太可惜了。這節語文課老師先用問題匯入課題,點小組同學回答,後讓學生相互檢查預習檢測和整個導學案完成情況,老師給小組打分評價,耽誤了一些時間,然後進入互學階段,導學案沒有設計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學生只是把獨學的題目答案念一念,有幾個小組整體把課文中的段落讀一遍。總之,可以說是在老師的掌控之下學習,學生還是被動的學習,課堂氣氛有點沉悶。如果學生在互相學習當中,能夠結合自己的感受,說說自己喜歡的是現在或者曾經的那一位老師,再講一個有真情實感的小故事,這樣既學習了課文的說明方法,又表達了自己對老師的情感,課堂氣氛自然就活躍了,學生也學的活了,學的有興趣了,效果可能會更好,可惜沒有。

高效課堂中,“展示”是課堂重點,是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展示自己的舞臺。沒有展示的高效課堂,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展示的重要性由此可見。遺憾的是在這節語文課上,沒有看見學生在小黑板上的成果或問題展示,也沒有看見學生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相互之間進行補充、質疑,沒有結合課文聯想拓展。這是一篇讚美老師的文章,完全可以讓學生在預習過程當中,蒐集有關歌頌老師的歌曲、詩歌等等,在展示中盡情歌唱、高聲誦讀,藉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風采,拓展學生的知識範疇,實現課堂知識超市的目的。

從導學案來看,學生已經預習的非常充分,可是在課堂上,學生卻沒有什麼自己真正想說的話,也可以說是沒有發現學習當中的問題,反思其中的原因,就是老師控制了學生,控制了課堂,沒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自由學習。結合這節課展示的學習目標,其中第二點學習獨特的寫法、體會一個人獨立能力的重要性這點就在課堂學習中沒有反映出來,也可以說是沒有完成這個教學任務。這點也可以說是導學案的“導學”作用沒有設計出來,也是導學案設計的不足之處。“評學”環節,老師讓學生想想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如果此時讓學生結合學習,拿起筆來,把自己想對老師說的心裏話寫出來,或者自己創作一首小詩歌,甚至可以動手製作一個小禮品,來表達對自己喜愛、尊敬的老師的感激之情。再用幾分鐘時間,讓同學展示出來,無論寫的好與壞,有真情實感,大家用熱烈的掌聲來鼓勵,何樂而不爲呢?

總之,這節課走了高效課堂的流程,缺少了流程當中最重要的“展示”環節,少了畫龍點睛的“點睛”之筆,學生沒有動起來,活動沒有開展,實在是有點遺憾。另外,課堂上自始至終,沒有聽見老師對那個學生的`表揚鼓勵,沒有聽到情不自禁的熱烈掌聲,作爲一節高效課,這也是要引起注意的。

以上只是個人感覺,和大家商討,請斧正。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3

這是我第二次聽師大附小的趙摯老師上一篇略讀課文《我最好的老師》。兩次的感覺截然不同。

還記得3月10日,在我們天華學校的多媒體教室裏,趙老師給我們上了《我最好的老師》這一課。上課伊始,趙老師提出了問題:“默讀課文,懷特森老師是個怎樣的人?試用2—3個詞語概括。他在這節課上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舉動?在書本上用波浪線劃出相關的句子。”乍一聽,覺得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後來越聽才越有勁兒。原來,在這節課中,趙老師想指導學生們掌握寫人的表達方法——一人一特點一事例。在課堂上,趙老師安排了很多的訓練:如用一個詞語概括懷特森老師的特點,將課文中的間接敘述、直接敘述相互轉換,完成課堂練習第二題……整堂課下來,安排得很滿,最後給我一個感覺是:這到底是略讀課文的教授呢?還是一節作文指導課呢?我茫然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體現了出來,可是依然有老師牽引的痕跡。因此,對於第二次來聽《我最好的老師》並沒有太多的期待了。然而,這一次,卻讓我看到了很多的驚喜。

課堂上,趙摯老師提出兩個問題:“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整節課都是圍繞這兩個問題而展開。再也沒有其他多餘的東西。趙老師特別的從容,或許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們吧。她很淡定。我還記得,趙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該怎樣做,才能讓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呢?”有個孩子站起來了,可是回答的內容卻是證實自己觀點的句子。這時,趙老師並沒有着急,而是再次重複這個問題,並提示孩子聽清老師提問的內容,直到這個孩子回答準確爲止——“找到證據,讓別人認同”。這個小小的環節居然花去了2、3分鐘。對於展示課來說,哪怕一分鐘也很重要啊。我想,如果換做是我,肯定會急不可耐地讓另一個孩子來回答了。

很快地,《我最好的老師》學完了,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延伸學習《新來的王老師》時,趙老師以同樣的兩個問題展開。學生的自學很精彩。最後的學以致用環節是一個課外的練筆。這堂課,老師的教學思路很流暢,教學行爲的展開也很順暢。比起第一次的試教課,課堂的側重點更加鮮明瞭。

然而,課堂上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兩個孩子對懷特森老師的評價——“瘋狂、誤人子弟”。我驚訝於孩子們的這種想法。看見趙老師一一地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時,我把目光聚焦到了“瘋狂、誤人子弟”上。可是並沒有聽到趙老師對於這兩個詞語的質疑的展開。最初以爲,趙老師會在最後一個環節回到這兩個詞語上。趙老師選擇了淡化。這令我倍感遺憾。其實,趙老師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就從“瘋狂、誤人子弟”這兩個詞語展開討論。因爲瘋狂是一個貶義詞,用來批評別人十分不恰當的行徑;誤人子弟更是對於一個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否定。懷特森老師真的是一個瘋狂的老師嗎?他是在誤人子弟嗎?如果以它們爲中心,孩子們就能從課文中找到更多的證據,證明懷特森老師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教育方法獨特的老師,是一個教會學生自己去尋求真理方法的老師。那麼,這堂課或許會更加精彩。

再相逢《我最好的老師》,我並覺得是一次枯燥的重複,它讓我看到許多課堂生成的智慧。一個老師,在課堂上,懂得舍,纔會有更多的獲得!

標籤:老師 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