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保護文化遺產的倡議書(通用5篇)

倡議書8.49K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越來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倡議書,倡議書本身不具有很強的約束力,有關人員可以表示響應,也可以不表示響應。相信寫倡議書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保護文化遺產的倡議書(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保護文化遺產的倡議書(通用5篇)

保護文化遺產的倡議書1

xx年6月14日是我國第x個文化遺產日。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羣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齊河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出土文物考證,約在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齊河境內就有氏族聚居。千百年來,先民們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無數輝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到目前,我縣公佈文物保護單位89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6處。館藏文物有200餘件,其中國家二級文物2件,三級文物34件,一般文物144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61項,其中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1項。

這些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齊河寶貴的財富,更是齊河文明史的重要見證,保護傳承先民們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對於加強文化強縣建設,促進經濟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保護先輩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保護文化遺產的倡議書2

文化遺產是人類燦爛文明、輝煌歷史和非凡創造力的集中體現與智慧結晶,是歷史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恆記憶,是後人傳承歷史、繼住開來的文化淵源,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文化遺產就在你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保護文化遺產是一項與整個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

薛城,千年古城,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是中國造車鼻祖奚仲故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嗩吶)、中國百家紅色教育基地、中國汽車越野賽新興城市。勤勞智慧的薛城人民創造出了無數優秀的文化遺產,爲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嶄新的工作,我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現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省級7個、市級43個、區級61個。同時,奚仲造車傳說正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奚仲造車傳說、洛房泥玩具、薛城嗩吶、縫繡技藝、龐莊麥秸手編、骨牌燈、人燈等7項非遺項目被山東省政府列入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高派山東快書、魯南大鼓書、馮諼的傳說、仲虺的傳說、漁鼓、薛城婚宴禮俗、正月十五蒸麪燈、木杆稱的製作技藝、薛城糝湯的熬製技藝、薛城燒雞的燒製技藝、薛城銅勺製作技藝、薛城杜塘涼粉製作技藝、鬥鵪鶉、中陳郝廟會、送祝米、范蠡隱居傳說、許由泉的傳說、唱瞎腔、抽陀螺、滾鐵環、虎頭鞋帽、棗莊刺繡、種莊漏版印花、薛城張氏竹雕、奚山扣碗、薛城石雕、奚山劉氏辣湯、打春公雞、二月二圍倉龍、千山頭廟會、挎包火燒製作技藝、蔡古樓粉皮製作技藝、鄒塢柳編等43項非遺項目被棗莊市政府列入市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薛城潘莊蓑衣、茅蓊簍子、薛城喪俗、泰山石敢當、臥牛石的傳說、大成拳、燙傷民間治療土方、銅杆嗩吶、顧家嗩吶、烙畫、麪塑、託前雕刻、笙的製作技藝、仿古陶瓷製作技藝、鐵炮的製作技藝等61項非遺項目被薛城區政府列入區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

我區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鄒塢鎮中陳郝古瓷窯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沙溝五村遺址、牛山孫氏宗祠、奚仲造車遺址、安陽故城、南常故城、墓山墓羣),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處(西倉古橋、孫氏故宅等),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9處。由薛城區文廣新局主編的《薛城文物與遺蹟》、《古薛瓷窯》兩本書籍,已順利出版,並納入區委宣傳部組織編纂的奚仲系列文化叢書,另外還編纂出版了《中陳郝古瓷遺珍》,爲我區文物保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隨着時代飛速發展,強勢文化不斷衝擊,社會成員流動頻繁,價值觀念急劇變化,我區文化遺產保護正面臨嚴峻的挑戰:一些承載着悠久歷史的傳統建築不斷遭到損毀,一些飽含民族思想感情美麗結晶的藝術品種、傳統工藝在悄無聲息地消逝——能不能將祖先留下的這些珍貴的精神財富完好儲存並傳予後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考驗。

文化遺產保護時不我待,刻不容緩,迫在眉睫,任重道遠。每年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遺產日”。值此第九個全國文化遺產日(6月14日)到來之際,我們呼籲,全社會都積極行動起來,以主人翁的態度重視文化遺產,關注文化遺產,走近文化遺產,參與文化遺產,熱愛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留住文化之根,守住民族之魂,爲“建設美麗薛城、構築和諧家園、打造幸福家鄉”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保護文化遺產的倡議書3

我國曆史悠久,古蹟衆多。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已經遭遇到了破壞。

有的名勝古蹟因爲爲了慶祝遊覽過此地在牆上亂寫亂畫,例如:“XX到此一遊”,我還發現有人在古蹟裏亂扔果皮、礦泉水瓶、一次性筷子……這些都是損壞古蹟的行爲。作爲一名文明古國的中國人,這些事情多麼不應該發生啊!

我是一名環保意識極強的人,我要去古蹟裏進行宣傳,撿拾垃圾,讓這些古蹟恢復原來的模樣。在這裏,我還要提出一些建議。

一、學校要經常組織一些撿拾垃圾的活動。

二、讓大家多瞭解一些保護文物上的事情。

三、讓公安局增派人手,加強管理……

大地啊,海洋啊,所有的人們啊!覺悟吧!不要再向大自然發出挑戰啦!讓我們手拉手保護文物,保護我們的文明歷史吧!

保護文化遺產的倡議書4

我們有幸,還能領略萬里長城的蜿蜒巍峨、橫亙東西,還能駐足莫高窟飛天的衣裙飄曳、華美豔麗,還能仰視南禪古寺的歇山斗拱、瓦頂銅鈴。我們有殤,歲月無情,萬里長城已不見昔日輝煌,而且正一段段地湮滅,風蝕雨侵正在撕裂壁畫的古韻風華,功利短視已經讓很多古建築在推土機下轟然倒塌,還有大量的文保單位大門緊閉,處在“映階碧草自春色”的窘境。我們有責,絕不能讓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文明根脈在我們手中斷裂,絕不能讓中華民族的金色名片在我們手中失去榮光!我們有責任讓更多的文物完整真實地傳之於後世!文物保護,人人有責!

我們是以保護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爲宗旨、自願發起成立的社會組織和志願者團隊。首次聚會北京,共同探討社會組織廣泛參與文物保護的有效途徑。在此,我們向全國的文物保護社會組織和志願者團隊發出以下倡議:

一、積極參與文物保護的宣傳與普及。深入瞭解當地文化遺產儲存狀況,拓寬傳播渠道,宣傳普及文物保護法,提高民衆的文物保護意識;聯絡吸引文人鄉賢、退休幹部教師參與研究和挖掘社區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透過撰寫文物保護單位解說詞等方式,講好文物故事,闡釋家鄉歷史。

二、積極參與文物保護的監督與管理。培訓、組織志願者參與社區文物保護單位的日常巡察,透過手機拍照和微信、郵件等方式及時向文物管理部門報告文物保護狀況,推動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監督管理體系,緩解基層文保力量薄弱的壓力;及時向文物部門、政府、媒體反映損壞、損毀、偷盜文物的違法違規行爲,堅持原則、堅守底線,切實履行社會組織協助政府保護文物的職責。

三、積極參與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圍繞社區文物保護的急需,結合社區羣衆的普遍關切,依據文物保護法,在文物部門指導下,重點選擇低級別文物進行保護與修復;開展勸募工作,善於包裝項目,開展區域內的募捐,號召文物保護愛好者和有識之士慷慨解囊,爲地方文物保護工作提供資金支援;吸引、組織各方面專業人才參與文物修復的設計工作,集衆智、聚衆力,提升文物保護與修復的社會化水平。

四、積極參與文物的活化與利用。促進文物保護單位多種形式、更大比例的對外開放,促進私人產權文保單位的預約開放,促進志願講解員隊伍在社區文保系統開放中發揮應有作用;收集羣衆意見,爲文物保護單位和博物館的展陳策劃提出建議,設定適合公衆參與的互動體驗項目,提升觀展體驗;參與不可移動文物利用方案的遴選,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使文物的價值得以彰顯。

五、積極參與文物保護的制度設計。引導公衆參與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保護規劃的編制以及重大事項的決策,利用公示聽證和論證等環節表達公衆意見,確保公衆在文物保護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在保護單位評定、保護工程管理、館藏文物保護修復、民間收藏文物處置等有關規定、規範制定修改過程中,收集和反映社會各界的意見,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的建議,輔助政府及其主管部門的決策。

更好履行保護文物的'職責,需要文物保護社會組織自我規範、自我提升。我們要依法設立,成爲權責明確、運轉協調、監督有效的社會組織;我們要堅持公益,始終以文物保護爲宗旨,提升社會組織的信譽度;我們要不斷完善,既要有一腔熱情,也要有專業素質;我們要增強實力,激發活力,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文物保護事業;我們要廣泛聯繫有志於文物保護的個人和組織,以更開放的姿態擴大社會組織和志願者的隊伍。

雖然文物保護的道路充滿曲折和艱難,雖然這個舞臺無人喝彩,但我們心存敬畏、執意堅守、不忘初心、砥礪奮進。讓我們攜起手來繼續歷史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保護文化遺產的倡議書5

天地造化,日月精華,孕育了神州的山河大地;廣土衆民,毓秀鍾靈,創造出五千年燦爛的文化。這山川與文化交相輝映,共同織就了錦繡中華。她的集中代表,就是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與文化遺存。這些自然珍萃、文化瑰寶,不僅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面對這些自然與文化傑作,我們在驚歎自然造物之神奇,祖先創造力之偉大的同時,對祖國的摯愛會愈加深沉、博大。

新的世紀已經到來,現代化的浪潮必將以前所未有的深廣之勢席捲全球。在市場與技術力量的無情擴張面前,傳統的世界己漸行漸遠。自然生態與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己成爲日益緊迫和不容迴避的大問題。對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遺存豐厚的大國,尤其如此。

目前,全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存27處,申報待批的還有幾十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5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千多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萬處,而登入在冊的文化遺存更是多達40萬處。據文化部的統計數字,1999年全國文物保護經費總計支出7.29億元人民幣,如果平攤到全國縣級以上的6萬多處文物保護單位頭上,每單位所得不過1萬出頭,而在實際上能夠得到上述保護經費的不過三、四千家。經費的不足,使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嚴重的問題。對現有的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己感不足,而國家發展日新月異,隨着經濟開發和建設的深入,未來還將有大量新的文物出土,其發掘、保護和研究對於人、財、物力之需求也會非常巨大。凡此種種,顯然己非政府所能獨力承擔。文化遺產,爲全民族之共同財富;其保護,也不僅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需要全社會關注和參與的事業。

聯合國《世界遺產公約》規定,凡由於保護不力或過度開發等人爲原因損壞的自然與文化遺存,將被取消“世界遺產”資格而列入“瀕危遺產”名錄。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對於該遺產所在的國家和民族將是巨大的恥辱,其將有何面目面對自己的祖先、後代與世界呢?

我中華文化素有天人合一之境界,民胞物與之情懷,慎終追遠之傳統,尤其重視人與自然及社會之和諧共存。當代中國人自應高揚中華文化的這種精神,使祖國的天長藍,水長綠,山長青,鳥獸孳盛,萬物欣榮,將錦秀中華完好無缺地交到我們子孫後代的手中。這是十三億中國人的神聖義務,也是功在當代,澤及子孫的偉大事業。

北京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力雖微薄,但有志於中華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事業,我們深知非有全民全社會之警醒與努力,不足以成此大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同樣如此。只有持久不懈地進行文化遺產知識的普及與宣傳,使之深入人心並最終成爲全民族之自覺意識和行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否則即使一時保護住了,也還會壞掉。

北京乃大國之都、首善之區與政治文化中心,這項事業自應從首都做起,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實事做起。愛護古蹟遺存,維護古都風貌,率先垂範,帶動全國。這是首都各界義不容辭的責任。爲此,北京市文化發展基金會倡議併發起建立中華文化遺產專項基金,主要用於文化遺產的知識的普及與宣傳,文物保護人才的培訓,兼及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項目。

中華文化綿延不絕,是我們民族的血脈,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家園,文化遺存則是世代先民們智慧與創造力的載體和豐碑。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的大業,赤縣神州,四海內外,風我炎黃子孫,與有責焉!我們堅信,凡我同胞,必會以其良知和對祖國的熱愛,向這一事業投入自己的一份關注和愛心。我們亦真誠期待社會各界的支援和參與,透過全社會與全民族的不懈努力,使我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文化遺產代代相傳,在新世紀中建設起一個繁榮富強、堪爲全球表率的綠色中華、文化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