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公德作文 > 孝道作文

談孝道優秀作文

講“孝道”是中國人的美德之一。以下是小編搜尋整理一篇談孝道優秀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談孝道優秀作文

第1篇:孝道

現代的都市,燈紅酒綠,不斷爲了生存的我們,在愈演愈烈的競爭中,不斷接受着艱難困苦的考驗,不斷在“時光”洪流中掙扎,也在‘生活的淘汰賽’中不斷的出局,不斷地榮升,同時也享受着豐富的物質條件與精神財富。

可我們有沒有想過,每當想要早起的我們憊懶的躺在舒適的牀上,不願在朦朧中睜開睡眼惺忪的雙眼時,我們的父母在做些什麼?每當,我們在電視機前歡聲笑語時,我們的父母又在做些什麼。每當我們跟父母無理取鬧時,可又曾想過父母的嘆息與悔恨。

滄桑的的臉上流逝着歲月的痕跡,斑白的頭髮映刻着風霜的洗禮,枯黃的手“指向”的是生活的艱辛。然而身處在高度文明包圍中的我們爲什麼總讓他們操心呢?爲什麼?

在我中華綿延的五千年文化中,不乏有“孟母三遷”的典範,在不知不覺中父母已經替我們鋪好了道路,但換來的是“青春難駐”的逝苦啊、

著名作家汪國真的詩集中曾譜有一首《蝶戀花》寫到:“自古青春難駐,年少正好射虎,妙手婉風華,功就與君共駐。起舞,起舞,更有憧憬無數。”讀罷此詩,是否更應珍惜少年時?是否還“紙醉金迷”,自我陶醉呢?

那麼,請珍愛父母,留住時光。儘管時光荏苒,物換星移,但請不要揮霍青春,‘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不要忘記蒞臨在我們肩上的重擔,不要有太多悔恨。努力吧。

第2篇:孝心孝道

是誰教會了我們吖吖學語?

是誰用甘甜的乳汁辛苦地哺育我們?

又是誰將自己的年華飛逝換來了我們成長着的生命?

是父母!人們說:母愛如水,滋潤生長;父愛如山,遮風擋雨。我覺得,父母對我們的愛就像一杯咖啡,靜靜地向周圍瀰漫特殊的芳香,它的味道稍帶苦澀,而它的糖份卻積存在杯底,只有喝到最後,才能品出它那香甜的滋味。

仔細回想,夏天那一盤甘爽的西瓜,冬天那一杯溫熱的牛奶,學習時那一句關心的問候,玩耍時那一聲小心的叮嚀……父母總是在暗處默默地做我們成長的基石,多少苦累,卻從未說過一次。對於如此莫大的恩情,我們怎能不給予回報呢?

蘇轍曾說:慈孝之心,人皆有之。還記得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嗎?田世國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母親的生命也許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愛已經堅如磐石。

古語道:百善孝爲先,孝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品質。只不過,有些人的孝心被生活的飛塵所掩蓋了。可是在我們同學中,不孝敬父母之事時常發生,有些同學厭煩父母的嘮叨,常常與父母頂嘴,殊不知,那些嘮叨滿載着父母的愛;有些同學從未關懷過父母,把父母當成自己的金庫,殊不知,愛不是無底洞;有些同學視父母的愛爲理所當然,殊不知,父母也需要愛……這樣的事時常發生,不由得令人心憂。烏鴉能反哺,羔羊會跪乳,而我們,新時代的中學生,難道真的不如烏鴉,不如羔羊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卻能引發我們的深思。孝心,並非是長大後纔有的責任,也並非是用金錢就能彌補。孝心的終極奧義,就是愛。孝心其實很簡單,比如,爲家裏清掃一次房間;爲母親倒一杯水;爲父親捶一次背……這是多麼簡單,可是同樣是這些小事,卻能讓父母感動很久很久。孝不需要山珍海味,同樣也不需要千萬豪宅,也許你的孝心不豪華,只是一次5分的作業,一張100分的試卷。但是,我相信,父母一定會接受它,因爲,這裏滿載着真誠的愛!這纔是給予父母最好的禮物!

當然,我們要孝敬的不僅僅是父母,還有關心、疼愛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人。對於他們我們同樣也要敬孝心,講孝道。

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做起吧!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建築心中永恆的愛的神殿,共同在繁忙的學習中,抽出一點時間,把孝心帶回家,讓父母,長輩們沐浴最溫暖的愛的陽光!

第3篇:學會感恩,崇尚孝道

生命是一種幸運,生命是一種奇蹟。生命在茫茫宇宙中顯得那麼微不足道,但卻是父母贈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父母從孩子的生命誕生起,就期盼着他一生的精彩,爲他忙碌,爲他操勞。那是一種樂意的奉獻,那是一種偉大的自覺,那是千萬條愛河匯成的恩情之海。

“可憐天下父母心。”有誰能感受到,胎兒躁動時父親倖福的撫摸?有誰能感受到,一朝分娩時母親忍受的痛苦?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的時候,父母是滿懷激動的歡笑;當襁褓中的嬰兒不停地啼哭,父母表現最多的是耐心;當我們咿呀學語,叫出第一聲“爸爸”、“媽媽”的時候,父母回贈我們的是無數的親吻;當我們受到挫折或充滿委屈時,父母的寬慰會及時撫平我們心靈的創傷,賦予我們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可以說,父母的關懷帶給我們無盡的快樂,父母的慈愛伴隨我們健康成長,父母是庇佑我們一生的“神”。

“百善孝爲先。”父母無私的愛並不希圖什麼回報,但做子女的卻不能忘本,失去了一顆感恩的心,缺乏了孝敬父母的意願和行動。當父母步入中年、逐漸衰老時,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和支援。當你把第一次親手煎的雞蛋端給父母品嚐的時候,父母感覺是很香很香的;當你把一杯熱茶端給下班歸來疲憊不堪的父母時,父母喝起來是很甜很甜的;當你學會洗衣服、起牀疊被、整理屋子時,父母會感覺到你長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種親情,是一種愛,是一種美德,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應遵循的道德規範。

“孝爲德之本。”由孝敬父母衍生開去,就是博愛,就是學會愛他人,愛人民,愛祖國,愛人類。每個人出生在家鄉故土,在祖國這個大家庭中成長,他都應該飲水思源、知恩圖報,都應具有桑梓之情、赤子之心,長大後要報效家鄉、報效祖國和人民。由孝道推衍開去,一個正直的人,還應該明白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扶貧濟困,除惡揚善,讓世界充滿愛,讓社會充滿真誠、善良和美好,讓人們都生活在溫馨和諧的環境之中。這就是大忠大孝,這就是孝行天下,這就是“天下爲公”。

第4篇:傳承孝道,傳承美與愛

孝,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文化。

孝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孝文化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維繫家庭和睦,增強民族團結,穩定社會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是教育我們要孝老敬親,從小就要對父母、親人百般孝順和愛護,我們幾乎就是揹着這些名言名句長大的。幼時,我們一定想:長大後一定要對父母和親人好,可是現在社會上有些人的行爲動作令人髮指。我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則令人心酸的,又令人髮指的新聞:一位母親親手把兒子撫養大,她的兒子長大了,竟然覺得母親很礙事,便將母親掃地出門。無論颳風下雨,老母親只能一人流落街頭,靠乞討爲生。看完後,我憤怒了:怎麼可以這樣?有這樣的兒子還不如沒有,簡直衝破了做人的底線。這名男子的做法簡直有辱我們這個一直以來以孝聞名於世界的中華民族!

當然,世界上也不缺乏有孝心的人。看完下面這個故事,也許你會欣慰多了。

孫朋美,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只因爲她的一片孝心,感動了千千萬萬個山東人。她剛嫁給丈夫時,丈夫就經常生病,以至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也愈漸年邁,從此,家庭中一切重擔就落在了她一個人身上。她每當幹完農活就趕緊回家,她知道,年邁的婆婆肯定會很擔心。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無怨無悔地照料着年邁的婆婆和多病的丈夫,風雨無阻地撐起一個家。如今,她把婆婆照料地很好,丈夫的病也有所好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她的臉上充滿了美麗的笑容。這笑容,這孝心,有誰能不感動呢?

孝老愛親,也要我們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傳承一代又一代的美與愛。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儘量爲父母做什麼:比如幫他們多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幫他們捶捶背,揉揉肩,不要讓他們操心……這是我們每個子女都應該做的。

孝老愛親,用實際行動去傳承,傳承一份份美與愛,傳承這一種偉大的傳統民族文化,喚起每一個人的孝心!

第5篇:孝”讓道德支柱永不倒

很小的時候,我就是在“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吟誦中睡着的。

小學了,從《天仙配》的電視劇裏,我看到了董永賣身葬父的感人之舉,“孝恩”因之得名。

步入初中,學習了李密的《陳情表》,王祥臥冰求鯉,岳飛事親,無一不令人動容。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爲我們做了表率;孝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我們應繼承和發揚,但我一直未真正明白,直到父親爲我詮釋了這個字的含義。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那輪驕陽掛在空中,向大地散播熱量和光明,連蟬都熱得沒有力氣去聒叫了,繁茂的大樹下也無人乘涼,大家躲在房中,不敢邁出一步。

父親從不下廚,可是那段昏暗的日子裏,他每天都去廚房,與鍋、碗、瓢、盆打交道,黑米粥、排骨湯、清蒸魚,每一樣令我垂涎。他只留給我一小部分,剩下的便裝在保溫筒裏帶走。我知道,是給爺爺送去的。爺爺不是父親的親爸爸,是繼父。爺爺病得不省人事的時候,口裏喃喃地叫着爸爸的乳名,於是,除了吃飯時間,他寸步不離地守在病牀前。

每次去醫院探病,父親都在牀前忙碌着,用棉籤蘸水塗抹爺爺的嘴脣保持溼潤,清理大小便,整理爺爺衣服,每次都是這樣。我不由得敬佩起父親來。日子一天天地流逝,爺爺在父親的照顧下漸漸好轉。出院的那天,爸爸扶着爺爺走進家門時,我看到爺爺眼角邊的水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每次想起,都會好奇地問爸爸:“爲什麼你執意一人照顧爺爺呢?”父親只是笑了笑,淡淡地道:“他需要我,我年輕時不懂事,傷害了他老人家,現在要盡孝報恩哪!”我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問道:“現在晚嗎?”他目光投向遠方,依舊平淡的語氣,說:“晚了,但是正因爲如此,纔要在現在更好地盡孝啊。你只要明白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到那時,才悔之晚矣。”

我還小,不懂這些話的含義。

漸漸長大了,我才逐漸明白,親人給予了我們太多,我們還也還不盡,報也報不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說得就是這個道理。我要將孝心傳承下去,好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孝心需要傳承,我端起一杯茶,走到父親面前,輕輕道了句:“您辛苦了!”

第6篇:親情與孝道

親情,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都需要的,親情是無私的,是偉大的`。因爲親情只有“奉獻”二字。有多少孩子沒有父母,感受不到親情。然而,我們生活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之中,這都是因爲父母,他們給了我們這樣美好的生活。比起那些孩子,我們有什麼可抱怨的那?難道我們不該回報我們的父母嗎?

“如果你想回報父母,並不一定需要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來。也就只需要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中順從父母一點就可以了。他們一定回非常欣慰的。”老師曾這樣對我說過。

有一次,老師留了一篇習作叫《我爲父母做一件事》。我做在書桌前呆了半個小時也沒有一點思路,我只好親身體驗一次,我給媽媽洗了腳。媽媽沒有說什麼,但從她的臉上居然留下了兩行熱淚。這淚不是鹹的而是甜的,因爲這是感動的淚。

百善孝爲先,孝是中華千古不變之美德。而現在人們把錢看得那麼重,卻不把一個“孝”字放在眼中。有多少老人流離失所,可他們都是兒女成雙。

孝啊,爲什麼現在不孝之子如此之多。孝子那都是因爲從小養成的,只要從小有孝的意識,長大之後纔可能成爲一個讓人敬佩的孝子。

感恩父母,就是孝敬父母。我們又何嘗要做一個不孝的逆子,人人臭罵呢?孝,從身邊每一件小事做起,從我做起。

第7篇:孝之道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的事蹟往往另人震撼和感動。

但有些人就是不孝,但還說自己很孝順,天天說孝順的話,卻沒有行動。

看了這幅漫畫,許多人會想:“這兩人住在豪華的房子裏,唱着《燭光裏的媽媽》,可自己的母親卻在家躺在燭光照映的牀上,他們置之不理,這還能稱得上孝順嗎?唱《燭光裏的媽媽》還有意思嗎?”這的確沒意思,這和其他人成了鮮明的對比。

說起孝,人們不得不想起二十四孝的故事,特別是《臥冰求鯉》的故事:

晉朝時,有一個人叫王祥,小時候親身母親就去世了,繼母不喜歡他,在父親面前常說他壞話,使父親也不喜歡他了。但是他還是和愛父母。後來父母患病,繼母想吃鮮鯉魚,可是冬天的河都結了冰,王祥只好解開衣服臥在冰上用體溫來化冰,可是冰突然自己融化了,躍出兩條鯉魚。王祥把鯉魚拿回家做給繼母吃,繼母的病竟然好了。

王祥孝順父母的這種品質是非常好的,繼母對他這樣不好,他卻像對待自己的生母一樣來對待自己的繼母,這種的品質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說是這樣說,但這都是“愚孝”。

真正的孝順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報答,並從行動上落實。

假孝雖然從外表上看則和真孝無異,但其內心若是隻爲了別人的評議,實際上並不想這樣去做,但爲了不遭到衆人的指責而僞做孝順,。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爲人子女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在中國歷史上,以前,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視爲“立身之首”、“自行之源”。當代不少學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處理人際關係的第一臺階,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關心他人、自覺上進、熱愛祖國等品德形成的基礎。

我們都應該懂得孝順,但我們也不能做“愚孝”的事。我們應該努力起來,讓孝印在人們的心上,讓孝永不失傳!

第8篇:不得不孝敬父母

無論我們多麼的偉大又或者多麼的卑微,我們都是父母最疼愛的孩子。他們賦予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快樂的成長,也見證了我們那稚嫩的成長足跡。

——題記

記得纔剛剛出生,還是孩童時,就離開了父母的陪伴,一個人獨自在外婆的身旁、度過了那沒有絲毫記憶的童年。忘記了父母在寄來每一張照片的模樣、不知道他們寄來時的心情是怎麼樣的,有悲傷、愧疚或者是開心麼?我無從知曉。但唯一知道的是我看見那陌生又或者熟悉的面孔時、早已淚流滿面。

夜晚、我喜歡一個人仰望星空,因爲我知道在星空和星空之間一定有爸爸媽媽對我的思念,他們會化作流星讓我看得見;因爲在大地與星空之間有我對他們的思念,他會化作流星讓他們看得見;因爲在藍天與白雲之間有他們和我的吶喊,讓彼此在兩端聽得見,我們彼此的呼喚。

青春的腳步已經向我們走來,馬上就到了指尖。已經回到了父母的身邊。

而青春的歲月裏,爭吵成了最鮮明、最耀眼的記憶。

他和她。以前總是那麼的畏懼他們無休止的爭吵,每每若此就覺得心驚肉跳的。但最後卻變成了習以爲常的“飯後茶點”。漸漸的習慣,漸漸的懂得漠視,漸漸的學會戴上耳機,聽耳機中那蒼老的聲音,或那扣人心絃的搖滾抒情來麻痹自己那脆弱的神經,更甚至於是不想讓人看到那黑暗下臉頰殘留的一道道沁入心底的淚痕,化爲永遠揮之不去的那抹悲傷。不知道是她們的不幸,還是我的不幸。

我和他們。不知道是青春的叛逆還是在內心壓抑太久的不滿,想用青春的叛逆來作爲藉口,憤怒的將一切都爆發出來,但那心中存在的絲絲理智,與該有的孝敬讓我一如既往的壓抑。有時,一個人關了燈,把音量放的最小,音箱裏唱着那一首首愛父母、孝父母、敬父母的旋律縈繞在耳旁,讓回憶翻江倒海、回憶着父母的好、平常他們濃濃的愛。在明天重新好好努力、繼續孝敬他們。

道不盡:不得不孝敬父母。這僅僅的十個字讓我讀懂了很多。孝,爲孝敬;敬,爲尊敬;則應該孝敬尊敬父母。

而又這使我想起了那場已經過了三年的,

但是卻已經成爲那揮之不去的傷痛的記憶了——地震。每每想到這裏,那些記憶就在我的腦海裏翻江倒海的涌來。讓我聽到了那孱弱的生命正依偎在爸爸媽媽的懷裏,堅忍着身體賜予的疼痛,強忍着不讓爸爸媽媽悲傷難過的微笑說:“爸爸媽媽、對不起,在以後我再也不能孝敬你們了,你們就在生一個弟弟或妹妹好嗎?讓他們來代替我好好的孝敬你們。”頓時淚流滿面,他們也有未完成的心願,要好好孝敬父母。

其實父母是偉大的,父母的愛也是無私的,即使是世界的任何文字、儘管它們多麼的雍容華麗都無法表達;即使我們如何的偉大、能讓他們過上多麼華貴的生活都無法感激他們賦予我們的那麼多的愛。他們把我們當成是他們生命的延續,是上天賜予的最無價的禮物,懂得知足常樂,只是我們呢?卻只懂得毫無節制的索取。有沒有想過他們的呢?那是他們汗水的見證啊!

其實、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禮儀,而百善孝爲先也是訓教後人的宗旨。

當我們回想從幼年到童年到青春到成年,我們的父母都無微不至的淳淳教導着:總會在天冷時讓我們多加一件衣服;在天熱時輕站身旁、用手中的扇子趕走溫度的炎熱,而自己卻早已大汗淋漓;在上學時總會一遍遍的叮嚀囑咐讓我們專心聽講、路上注意安全;在放學時總會依附在家門前,盼望我們的歸來,與他們分享那稚嫩的傻事;還有香甜可口的飯菜,讓我們細細品嚐,愛也融盡的飯香……

……

常說:父愛如山般威嚴,母愛若水般細膩。可又有誰能讀懂那威嚴與細膩背後的艱辛呢?而我們卻不能讀懂,心裏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道不盡:不得不孝敬父母。要懂得依靠自己的能力爲父母撐起一片藍天,讓飽含艱辛的父母可以休息、停頓;要記住:我們是他們的孩子,我們一輩子都是欠他們的,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即使我們多麼偉大,即使我們用餘生去償還,也相差甚遠。

在一本雜誌中看見過這樣一句話:如果生活是一門藝術,那麼感激將會是這門藝術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心中每次涌起的感激,都會使平淡、單調的生活泛起陣陣漣漪,使人覺得有股動力催人向前。

只是貧窮苦難磨滅不掉父母的愛,對篤深的父愛、母愛怎能一個“謝”字了得!

其實——道不盡:不得不孝敬父母。

第9篇:孝道

一般人認爲,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了.我不反對這種看法,這是孝順了,只是這個孝順只限於父母罷了.雖然這種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現在,這種看法也許會被人否認,因爲許多家長都曾對孩子說:你要真的孝順我,就拿出點成績來.雖然現在已不是什麼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時代了,但知識卻是要的,事業也總是要的。許多貧困山區的父母寧可累死餓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學,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點成績來,那也是可謂盡孝了。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孝順的爲什麼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而且養育了我們,也許我們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我們需要盡孝道.但我們又能報答老師的培育之恩嗎?不能.可爲什麼我們不對老師也盡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師給了我們知識,給了我們能力,給了我們機會,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我們爲什麼就不對老師盡孝道呢?我們是應該的,我們需要以優秀的成績來回報老師的努力,我們需要才華來回報老師的培育,同樣需要以成就事業來證明自己。

孝道,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隨着時代的進步,也應該擴大範圍了.也許真的要我們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衆生盡孝是大了點,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困難,但是整個民族養育了你,你是應該盡孝的;是許多許多的人給了你一個愛的世界,所以你也是應該盡孝的;是一切的生靈給了你一個美麗的生存空間,所以你也應該盡孝的。

成就事業方能顯出你的價值.盡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給生你養你的父母,給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師,給養育了你的整個民族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許這是孝的一種吧!別人給了你,你就應該懂得回報別人,中國有句老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父母的盡忠盡責克盡奉養並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業,然後在自己的事業上默默地奉獻,用自己的成績與愛心來回報世界上的種種,這也是孝順了吧!

第10篇:孝是一道最美麗的風景線

孝心是冬日裏的一縷陽光,驅散了凜冽的寒霜;孝心是久後的一場甘霖,滋潤了龜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標,指明瞭新生的希望。

盈盈月光,我掬着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和摯愛的親人。

孝是什麼?孝就如童心未泯的孩子嘴下溜出給父母的半粒糖,親切而又純真。

孝是什麼?孝就如一杯回報父母的美酒,溫馨而又甜美。

孝是什麼?孝就如心靈盛開的鮮花,它比大自然盛開的更爲持久永恆,永遠散發着清香。

天空,因爲有了白雲的裝扮,才顯得靜穆安詳;鮮花,因爲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鮮潤;家庭,因爲有了親情的滋潤,才顯得平和溫馨,而孝是綻放在親情裏最香的一支七色花。

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既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視的幸福,孝是一足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做人的責任和根基。”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小生肖有恩的義舉。晉代王祥“臥冰求鯉”,明代朱衝秋“割股爲羹”。孟宗寒冬哭竹,陳毅爲母親洗腳,小黃香替父溫席,田世園爲母親捐腎。古今中外,孝心佳話連篇,赤子情深,山高水長。

作爲同齡人的我們,不禁掩蓋着自己的沉思。這一代的我們,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爲我們竭盡全力,達到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提鱉”的程度。可爲子女,我們真的是給予父母的實在是太少了。最可悲的是常以自我爲中心。

孝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萬善德爲本,百行孝爲先。”父母生兒育女,含辛茹苦,一生操勞。有歌道:“父母用甘甜的乳汁把你養大,扶你走路,教你說話,唱着夜曲伴你入眠,心中時常把你牽掛。”聲聲催人淚下,撼人心魄。從十月懷胎到養大成人,無不滲透父母的心血和汗水,這期間有“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百般呵護和疼愛。有“不爲己身苦,常懷兒女憂”的萬種柔情和眷顧,這深入骨髓,融入血脈的情和愛比海深,比天還高。飲水要思源,之恩當圖報。作爲沐浴父母無限關愛的兒女該怎樣回報?唯有孝。纔可無愧於父母雙親,報得三春暉。

孝,乃爲人之本。儒家崇尚“孝悌忠信”“父承子綱,”並將“孝”提升到一個高度。處於二十一世紀“孝”固然有其新的內容,但孝敬父母,體貼父母,是永恆的主題。父母給予我們的愛高於天,厚於地,可以超越一切。父母像大自然賦予人類生命一樣賦予我們生命,並含辛茹苦的拉扯我們長大成人,父親用堅硬的臂膀教導我們如何翱翔於雲際。母親那不絕於耳的嘮叨,其實是深沉的愛護。耳我們就爲家庭的核心,應當盡全力孝敬父母,體諒父母的艱辛。

禮記中記載“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回憶起小時候,我常會撒嬌的躺在母親的懷裏,靜靜地聆聽一個個誘人的故事,往往吸引我的不是那娓美的結尾,而是母親深情溫柔的目光,那目光讓我感到母親深深地愛。它如蜂蜜般甜膩,像洛神紅茶似的酸楚,又似卡布基諾一樣苦澀。

“子孝父心寬。”讓我們和父母和睦相處,共享這最美最純的親情,好好的孝敬父母,讓我們快樂無憂過日子。讓我們的孝心綻放最耀眼的光芒,結出最甜的果實,讓它的光年和馨香芬芳親情,昇華人間真情,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迎接一個人和、家興、國感的春暖花開。

“治身莫先於孝,治國莫先於公。”孝既是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良知和道義。試想:一個人對父母的大恩大德都不尊敬,不孝敬的人能跟他人建立誠信關係嗎?能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嗎?能成爲國之棟樑,挑起民族的重擔嗎?孝是人的本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必爲人類最真最美德行爲。

面對父母的恩惠,我們情不自禁。面對父母的面容,我們心有所動。面對父母的關心,我們內心溫暖。作爲新時代的一名成員,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對國家盡忠,對民族盡責,體諒父母,尊敬、愛戴、理解、父母。充分的培養自己的人格,獲得豐碩的果實,回報父母的恩情。

其實,孝是人世間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只有孝敬父母,纔可以體會到人世間的真情,人世間的纔會永存。

標籤: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