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公德作文 > 環保作文

高中生低碳環保作文範文

第一篇:

現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個概念——“低碳環保” ——如春雨大地般,悠然地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走入了我們的生活。

低碳環保,是透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來減小溫室效應的影響,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的環境。很多人對地球現在的生態狀況不以爲然,覺得兩極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喪失,平均氣溫上升幾度……離我們都太過於遙遠。

睜大雙眼看着我們的身邊吧,看看我們的家園正在遭受怎樣的傷痛,地球母親在如何苦苦掙扎……

你聽——

汶川大地震,印尼海嘯,玉樹地震後的碎弱不堪的地殼在那裏靜靜地休養,一聲高過一聲的心痛聲傳散開來。

你看——

南方鵝毛大雪措手不及地冰封了煙雨迷濛的城市,北方傾盆陣雨如梅雨般延綿,直讓人找不着南北,分不清冬夏。

冰島人在歌本哈根大會忍痛訴說自己將背井離鄉的現狀,控訴人們對環境的破壞,聲嘶力竭。而這被稱作“拯救地球的最後一次機會”的世界大會,在屢暴出環保人士鋪張浪費的醜聞,傳來一個接一個互相推諉毫無實際行動的消息中,無奈地落下了帷幕。

可是“低碳環保”明明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名燥一時的網絡紅人“低碳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道出了他的心聲。

以步代車,出行儘量生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駕駛私家車;看電視時調低視屏亮度,不開燈;用廢紙的空白麪再寫字……

這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不過是舉手而勞的事兒。

“低碳環保”就是像這樣:隨手關燈,關水籠頭,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用具;夏天室內空調打到26℃以上;飯店吃飯吃多少點多少,剩下的就打包;在陽臺上隨手種點花草;減少電視、電腦等待機埋單,電器不用時關閉電源,拔下插頭;用物品——如舊衣物、舊書、舊傢俱——可以送與需要的人們……

“不積小流,無以成瀟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每個人的每件節能環保的小舉積聚起來,可以見證小舉量變至質變的奇蹟!

只要人人獻出一片愛,世界將變美好人間;只要人人節能環何,定能重見一片藍天白雲!

 第二篇:

“低碳生活,關鍵是一種態度。”許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他們認爲:全面實現低碳生活不僅應成爲人們的自覺行爲,更是一項社會工程。實現低碳生活更需要政府、單位、社會、學校、家庭乃至個人的努力。

以前,我總是把洗碗、洗臉、洗衣服、洗米的水通通倒掉,聽到城市宣傳要低碳,我和爸爸媽媽便行動起來,開始了“低碳生活”。以前,我總是把電燈開個徹夜到明,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生活的細節上注重節能減耗。除了做作業必須之外,其餘的事情都靠窗外的照明燈來相助。只要我洗好手,就都把水龍頭擰的緊緊地,不讓水“逃”出去,這樣,我就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擔憂爸爸媽媽會不會做好,每次看見爸爸媽媽進洗手間洗手順其自然的把水龍頭關緊,我十分高興,我希望“低碳家庭”做的更好。

原來,電器開着,就連小小的手機電池在插座上插着時都會排放出可怕的二氧化碳,只要充完電就應該將電池立刻取下。我本來以爲,二氧化碳只有汽車尾氣、煤炭燃燒這些會排放,沒想到生活中處處都有微弱的“碳”在侵害着我們大家的生活和地球。簡單理解,低碳生活就是反璞歸真地去進行人與自然的活動,主要是從節電節氣和回收三個環節來改變生活細節,包括以下低碳的良好生活習慣:倡導低碳,呵護地球。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來洗手擦傢俱,乾淨衛生,自然滋潤。2、將廢舊報紙鋪墊在衣櫥的最底層,不僅可以吸潮,還能吸收衣櫃中的'異味。3、喝過的茶葉渣,把它曬乾,做一個茶葉枕頭,又舒適,還能幫助改善睡眠。4、出門購物,自帶環保袋,無論是免費或者收費的塑料袋,都減少使用。5、用節能燈替換60瓦的燈泡;不開汽車改騎自行車或步行。

一升水,兩包餅乾,14個小時,80公里——這就是河南廣播電視大學綠色環保協會成員小王從鄭州徒步到許昌的一組數字。12月初,小王帶着他的隊友開展了這項活動,“聽起來有些瘋狂,但我們堅持了焉,每個人都很享受這個過程。”在平常生活中,小王也是能徒步的決不坐車,並熱情向周圍同學宣傳低碳生活。“宣傳之後,也許有人還在繼續以前的生活方式,周圍的生態環境也沒有發生轉變。這個時候不要灰心,因爲你堅持的是正確的方向。”他說。

低碳生活,確實是一種態度,近幾年我們聽到的最多的全球問題恐怕就是全球的環境問題。比如:全球的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溶化溶解,海平面上漲,進而引發一系列的洪災,百姓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不僅如此,環境的亞化導致土地沙漠化,北京一年就要遭受幾次沙塵暴的襲擊,還有海水的富營養化帶來的赤潮和藍藻暴發……雖然自然對我們的“回報”仍在繼續,可環境污染浪費資源問題卻從沒有間斷過。

毫無疑問,節能低碳,保護環境是我國發展的唯一選擇。把一個綠色的家園留給未來,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時代的強音。我們沒有任何強調客觀,強調困難,我們只能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的果斷打贏節能低碳這場“攻堅戰”,爲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努力,給子孫後代一個正面的滿意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