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熬高中作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熬高中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熬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1

曾經一直在想青春歲月該如何度過?積極向上的形容詞都順暢貼近,卻終歸沒有“熬”字來得這般耐人尋味。一鍋醇厚的濃湯,熬盡了蔥薑蒜菇,卻熬不盡流轉年華。

傍晚總是祥和安靜的,繚繞在如血殘陽邊的雲霞卻如三分的文火,燒紅了半幕穹廬。

媽媽在電話裏說今天她會很晚回家,聞訊的我也放棄了外出吃飯的打算。開啟冰箱,翻尋可用的食物。在這個靜謐的黃昏,窗前的鍋盆器皿被悄然鍍上一層薄薄的金色,映亮每一處邊角旮旯。食譜已有層薄灰,輕輕翻開扉頁,對照着目錄與手中的食材,在薄暮渲染的這一刻決定熬一鍋簡單美味的鯽魚湯。

在案板上拍碎大蒜,切細小蔥,燒熱少許食用油,放入蒜姜爆香,沿鍋邊輕輕滑下鯽魚,呲啦呲啦兩碗水順勢流下,與金黃的油脂交融旋漾。大火已將鍋內燒至沸騰,蓋上鍋蓋,靜靜等待揭蓋一刻滿室溢香。

湯在熬着。

窗外已朦朦朧朧,夜色慢慢將白晝渲染,晚風挾走了陽光的灼熱,也掠走了我的耐心。鍋蓋已是不知多少次地被我揭開,令人恍然的是那似乎未曾改變的湯色,遠沒有食譜上那濃香四溢,品相誘人的效果,只有氣泡一個接着一個從鍋底涌出,伴着“噗”的一聲破滅成虛無。風拂過髮梢,只有耳邊的喧囂漸漸遠離,沒有一絲浮躁。

湯還在熬着。

思緒隨着漾起的水霧氤氳開。曾幾何,望不盡的塑膠跑道上,我熬過烈日炙烤,寒風刺骨;曾幾何,漆黑如墨的深夜,我熬過了滿心疲憊,重負如山;曾幾何時,在擺滿古籍字貼的木桌前,我熬過了橫豎撇捺的枯躁,小有所成的鬆懈……這一幕一幕,無不是“熬”去的年華!在最後如水的晚風下,更有賽道上的馳騁飛揚,達到目標時的神采奕奕,提筆揮毫間的酣暢淋漓。

事無捷徑,熬過了就是湯,熬不過就是水。青春何嘗不是一個“熬”字,苦熬到了極致便顯甜了,恰若那熬過四季輪迴的飄零秋葉有着深秋寂寥所妒恨的靜美。

記不得那鍋湯熬了多久,只忘不掉再次揭開鍋蓋的一刻,那陣撲鼻而來的醇香。透過繚繞的霧氣看見的身影是風塵僕僕的媽媽,含笑嘗過一口湯,如麗日般燦爛的笑意漫延整個臉頰。

“媽,我也會熬湯了。”

“是啊,長大了。”

熬高中作文2

悠悠五千年華夏史,吃貫穿了歷史的座標軸。中國人對美食文化有着不輸於任何一個民族的執着和獨到見解,因而對美食也有獨特做法:煎與熬。一種強調大火猛燒,一種講求細水長流。其實做人也是如此,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非煎即熬。但若問哪種更能鍛鍊心性,那便是熬。

西歐在十八世紀時主宰整個世紀的啓蒙思想家伏爾泰說:“我所知道的最快穿過荊棘的方法就是飛快的地跑過這一片荊棘。”可見,伏爾泰選擇的是以雷霆萬鈞之勢跨越人生的荊棘地,以煎的方式在輝煌中燦爛。煎與熬有着本質的不同。

熬講究火候,講究的是暴風雨來臨前長久的蘊釀和蟄伏。看英國爲權利民族大刀闊斧二三十年;看法國爲人權自由拋頭灑血百年之久;看中國爲民主共和奮力追逐半個世紀有餘。哪一個不是小火慢燉出來的。這些大國在熬的過程中誕生了無法磨滅的歷史和結晶,將它們的歷史印記鐫刻於每個人的心中。可見,熬是催生民族精神的化肥,是推動歷史長河不斷流淌的助力。

熬能夠在通往人生的.道路中鍛鍊心性,塑造一顆(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態。智者恰克·帕克尼斯在熬的人生中悟出了:世界給我創傷,而我的傷口上長出了翅膀。熬就是以這般緩和的態勢,輕掠人生的多種苦難,最後以痛吻你時,你早已秉着一種心無旁事(騖)的心態,任是這世界有多少暴雨雷鳴,也終無法摧毀你飽受煉獄劫難的心境。古往今來,不乏有熬出來的聖人:蘇武牧羊十餘載,熬出了個看破世事的忠臣;李叔同翩翩少年郎,毅然歸(皈)依佛門,熬出了個令後人被(倍)受推崇的弘一法師。熬是悽風苦雨,熬是洗盡鉛華後的質樸,是昇華自我的途徑

熬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生活態度。村上春樹熬過了幾番諾貝爾文學獎,雖未斬獲獎項,但早已成爲人們心中的“無冕”之王。川端康成在早已是花甲之時熬過了無法抗拒的年華早逝之情,“凌晨兩點,看海棠花未眠”是他對熬的獨到的解釋,此情此景,亦是昭示了這樣一個主旨:熬,乃人生所推之境。

再看光怪陸離的現代,人們享受着速食主義帶來的歡娛,早已忘卻了“熬文化”。熬,本應該存在於世的文化彷彿消散,我想只有那終南山的道士仍在堅持吧?

人生得意需盡熬,熬出來的人生纔有別樣的風貌。

標籤: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