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感動中國觀後感(精選13篇)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由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社會專題部活動直播組承辦,小編收集了感動中國觀後感2017,歡迎閱讀。

感動中國觀後感(精選13篇)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

不是所有的淚水都源自悲傷和痛楚,不是所有的哭泣都因爲恐懼和怯懦。昨晚,所有的淚水都來自感動!因爲十位平凡的人,更因爲他們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蹟,那一份感動重重的落在心靈最柔軟的地方,淚水控制不住的溢了出來。

誰說人間沒有真愛,誰說社會缺乏信任,誰說物質高於一切,誰說中華傳統美德已經淪喪?

《2016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完美的詮釋了“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的真諦!他們身上的美德讓我感動和敬佩,值得我們好好的學習,好好的感悟。結合到自己的一些經歷,其中黃旭華和姚厚芝這兩位的事蹟,更加讓我觸動。

首先說一說黃旭華老人:“自古忠孝難兩全”,懷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學畢業後的黃旭華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忠——忠於自己的祖國,忠於自己的工作。捨棄小家爲大家,隱姓埋名30年。錯過了爲父母盡孝,錯過了爲父親送終,頂着被家人誤解、被族人唾罵的壓力,在一窮二白的年代裏,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潛艇的研發,爲了壯大祖國的軍事力量,默默的、無悔的付出,終於成就瞭如今的中國核潛艇,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核潛艇之父,更是讓人敬佩的中華好兒女!

想想自己,爲了工作,爲了事業,在年近不惑之年,遠離年邁的父母,遠離熟悉的朋友和環境,拖家帶口奔赴一千多公里的鹽城駐守。曾經,我內心也有諸多的不捨;曾經,我也認爲這算是一種不平凡;曾經,我也覺得我可以因此而驕傲。但看看黃旭華的事蹟,我的內心除了慚愧,就是慚愧,自己現在做的,還太不夠好了,根本就不值一提。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洗禮,對靈魂的洗禮,對思想的洗禮,同時也更堅定了我爲工作和事業付出和奮鬥的決心。中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需要數字化,而在走向數字化的過程當中,更需要的是走向數字化的剛強!

心情激動,平復一下,再來說一說姚厚芝同志:“慈母手中線,三年鏽大愛”,一想到電視中那因病痛折磨緊鎖着的眉頭,想到爲兒女籌措學費鏽巨幅十字繡而顫抖的雙手。姚厚芝,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母親,您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母愛的無私,以及那一份對兒女的責任。父愛如山,母愛如海,您就是那浩瀚的大海,寬廣無疆。看完您的事蹟,我撥通了媽媽的電話,聽着她的囑託,想起她送別我時的淚眼婆娑,我的心再一次潮溼了。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2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看了中央電視臺的“201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非常感動。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直隱姓埋名,卻一直捐款的老人張紀清。

千萬不要忘掉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後代。

炎黃,是人類的始祖,帶動了整個華夏族的發展與千古文明。我們身邊總有隱姓埋名捐助社會的公益人士,他們默默爲社會付出。

最終有一天,我們認識了一位公益人士,他叫炎黃,他叫張紀清。這位老人用二十七年投身於公益,他來自江陰,用一個人的文明撐起了整座城市的文明。

2014年11月,一位老人在江陰市某銀行正起身離開,卻暈倒在地上。被好心人送進醫院。人們在他身上找到了三張匯款單,匯款人的名字,叫炎黃。那天,那個被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的身份終於解開。老人的名字叫張紀清。

“這不是什麼大事,是我們應該做的。”張紀清老人在感動中國裏與主持人這樣說。張紀清老人也沒有預料到會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解開隱藏了二十七年的身份之謎。原本老人打算把這個祕密保守一輩子,連最親近的子女都不會透露。在張紀清老人眼中,他做的這些都是小事,助人爲樂、濟貧幫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幾乎每年,祝塘鎮都會收到“炎黃”的匯款,而匯款地址卻是五花八門,尋找後發現地址都是假的。想尋找這位好心人的人們也只能失望而歸。“我要的不是名,是心!”這便是張紀清老人的初衷,老人想盡各種辦法“潛伏”,不願以恩人自居。

看着電視屏幕中的老人爲了自己的那份行善之心,從原本的祝塘首富到現在住在七十平米的房子裏與老伴靠養老金生活,從二十七年前寄出的第一筆捐款到二十七年後的如今,老人無怨無悔。因爲我們是炎黃的子孫,因爲我們有濟貧幫困的文明。

感動中國,有多人用自己的辛勤付出,無悔奉獻只爲給子女、社會、身邊的人帶去一份未來,一份溫暖,一份快樂。感動中國,雖然隔着屏幕,但感動中國的夜晚有多少人爲熒幕中那些感動人心的事蹟所流淚。感動中國,我們的身邊又有誰跟他們一樣在默默付出。只是我們不知道。但我們

也許能跟他們一樣,我們同樣是炎黃子孫,我們同樣有傳承千古的文明。

感動中國,也許我們能感動未來。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轉動。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恆。因爲有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世界纔會繼續。因爲有那些無私付出的人們,身邊纔有感動,已致感動了整個中國。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3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舉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這些人物感動着。

不畏犧牲的排雷戰士杜富國

“你退後,讓我來”,六個字鐵骨錚錚,以血肉擋住危險,哪怕自己墜入深淵,無法還給媽媽一個擁抱,無法再見妻子明媚的笑臉,戰友們拉着手趟過雷場,你聽,那嘹亮的軍歌,是對英雄的禮讚!

2018年10月11日,杜富國參與中越邊境排雷,爆炸瞬間用身體掩護戰友,失去雙手雙眼,杜富國用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說明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

堅守扶貧一線的基層幹部張渠偉

“扶貧必需精準不落一人一戶,病情迫在眉睫卻一拖再拖。紮下帳篷,紮下了根,簽上名字就立下了軍令狀。沒有硝煙的戰場你負了傷,泥濘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實熟了,人們的心熱了。”

自2014年3月張渠偉擔任達州市渠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以來,爲渠縣143802名貧困的人口脫貧,130個貧困村脫貧和整縣摘帽貢獻了健康智慧和熱血。由於長年熬夜和超負荷工作患上了嚴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不懼怕失去生命和雙眼失明的危險,晝夜戰鬥在一線戰場。

伏牛山全行教師張玉滾

“扁擔窄窄,挑起山鄉的未來;扁擔寬寬,穩住孩子們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執鞭上課。艱難斑駁了歲月,風霜刻深了皺紋,有人看到你的滄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輕的心。”

“爲了改變山裏娃兒的命運,托起大山的希望”,張玉滾老師憑着內心的那份執着,紮根伏牛山深處黑虎廟村小學17年,打自己最美的青春年華,綻放在深山的教育事業上,一個人撐起了一所,先後教過500多名孩子,培養出16名大學生,17年來,張老師猶如大山深處的一灣明月守望者這片希望之花。

看着這些感動中國人物和他們的英勇事蹟介紹,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動,眼淚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他們的事蹟,值得我去學習和深思,想到了“感動中國”十幾年來伴隨在我們身邊的這些可歌可泣的人們,他們崇高的人格,爲國爲民的偉大理想和讓人淚不能止的事蹟都讓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還有許多!“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有“感動中國”精神和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努力奮鬥,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一定筆直又開闊,是一條光明大道!

《感動中國》頒獎晚會結束了,但是它所展現的人性最高的`精神境界不會結束,依舊閃耀着感動的力量,鼓舞着我們每一個人。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4

中央電視臺2017年2月8日晚播出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典禮。獲得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榮譽的分別是:爲中國航天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孫家棟、三進火海捨己救人的王鋒、在大山深處教書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魯大學畢業後回國紮根農村的秦玥飛、訓練中壯烈犧牲的艦載機飛行員張超、在平凡崗位上創造非凡業績的電焊工李萬君、讓衆多患者挺直脊樑的好醫生樑益建、紅絲帶學校創辦人郭小平、量子通訊的領跑者潘建偉、焦裕祿式的好乾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此外,還向中國女排表達了特別緻敬。

這些偉大的人讓我們的內心如大海般此起彼伏,思想如潮水般洶涌澎湃!

河南救人小夥王峯,“面對一千度的烈焰,沒有猶豫,沒有退縮,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帶血的腳印,刻下你的無私和無畏,高貴的靈魂浴火涅槃,在人們的心中永生。”

2016年5月18日凌晨,河南南陽一棟民宅突發大火,租住在一樓的王鋒3次衝入火場救人。20多位鄰居無一傷亡,王鋒卻幾乎燒成“炭人”,約五六十米的路上都是他血染的腳印!儘管各界解囊相助,10月1日38歲的王鋒還是永遠走了……

“在殿堂和田壟之間,你選擇後者,腳踏泥濘,俯首躬行,在荊棘和貧窮中拓荒。灑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種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靜待收穫的時節。”這是帥氣小夥秦玥飛的頒獎辭。

秦玥飛,耶魯大學畢業,現任湖南衡山福田鋪鄉白雲村大學生村官,黑土麥田公益聯合發起人。大學畢業時,他選擇回祖國農村服務,至今已6年。改善灌溉系統、建現代化敬老院,爲鄉村師生開展資訊化教學……他說成功不可能一夜間發生,“必須腳踏實地一步步去做。”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着我們,也感動着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爲之震撼的感動事蹟。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5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我觀看了《2017年度感動中國》節目,裏面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其中,讓我最感動的是王峯和張超。

王峯他本來是一名普通的平民,有一天夜晚,樓下的電瓶車突然着火,住在一樓的王峯首先被驚醒,他急忙將妻子和兩個孩子救出,接着又跑進去,敲響了整棟樓所有每家每戶的門,讓所有人都逃離了火海,卻造成自己98%的燒傷面積,經搶救無效身亡。王峯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鄰居們的全部生命。

王峯救出自家人後本可以迅速地逃離火場,安全地活下來,可他卻選擇了衝入火海去救鄰居。他義無反顧地把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只爲救出他人。一個平凡的市民卻有着不平凡的行動,感動着我們。

張超是一名優秀的空軍飛行員,後來加入了艦載戰機隊,在執行某一天最後一個班次的飛行任務時,飛機頭在陸後又突然以80°的仰角擡起,張超本來可以立馬跳傘逃生,但他想保全飛機,於是他試圖操控飛機安全着陸,可是飛機出了一些問題,使他無法操控,他不得不跳傘逃生,然而此時離地面已經僅有十多米的距離了,他根本來不及開啟降落傘,結果重重地摔在了地面上,壯烈犧牲。

張超作爲一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應該非常清楚自己行爲可能帶來的後果。但在生死攸關時刻,他首先考慮的是飛機的安全。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軍人的偉大,以及他們面對危難時的從容不迫。張超是千千萬萬名中國軍人的縮影,他們用生命保衛着家國平安。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軍人的身影,抗洪、救災他們總是衝在最前面。這些最可愛的人一次又一次地感動着老百姓。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王峯和張超他們的死就重於泰山,因爲他們用生命詮釋了責任與擔當。每次觀看感動中國節目都讓我受益匪淺!從普通老百姓,再到軍人、科學家、醫生、教師……,裏面的每個人物的故事都是如此的感人。例如:郭小平創辦了艾滋病患者學校、孫家棟主持設計了44個航天項目……正是他們這種默默奉獻、捨己爲人的精神讓我們的社會變得如此的和諧與美好!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6

“當命運的繩索無情地縛住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地爲夢想插上翅膀,用雙腳在琴鍵上寫下:相信自己。那變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飛翔的軌跡。”這是《感動中國》給予劉偉的頒獎詞

看了《感動中國》頒獎典禮,我被劉偉深深地感動了。

劉偉十歲時被十萬伏的高壓線擊中,失去了雙臂。12歲時在康復醫院克服重重困難,學會了游泳;14歲時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獲得兩金一銀;19歲患上過敏性紫癬,只好忍痛割愛,改學鋼琴。後來,他用腳彈出專業7級的鋼琴水平,到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這一串串的成就,哪怕是一個正常人,也是很難做到的,但劉偉做到了,失去雙臂的劉偉做到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奇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命運對劉偉狠了一點,劉偉對自己更狠。他媽媽告訴他,她不可能照顧他一輩子。劉偉就開始學習自理自立,他學會了用腳吃飯,用腳穿衣服、用腳看書寫字……正常人能做的事,劉偉都能做。正常人無法做到的,想都不敢想的事——用腳彈鋼琴,他也做到了。爲了讓腳變得跟手一樣靈活,他天天堅持刻苦訓練。血泡出來了,繼續練;腳抽筋了,繼續練;他一遍一遍地練着,對自己毫不留情,對困難毫不退縮。看着電視節目中劉偉的種種奮鬥,我不禁熱淚盈眶,心裏默默地想:“劉偉,你太了不起了!”

劉偉,我和你相比,我覺得自己很慚愧。今天,媽媽叫我背一頁英語課文,我一看:天哪,足足有四大段!我的心裏就打退堂鼓,不想背了。再說,新版《西遊記》已經開始播放了,我很想看。於是,我就跟媽媽討價還價:“只背兩段好不好?”媽媽生氣地說不行,我滿腹委屈地說就背兩段。媽媽說:“你看了劉偉的事蹟,還不對自己狠一點?”我沒轍了,很不情願地開始背誦。我一邊背還一邊嘮叨:“真煩呀!”過了一會兒,我靜下心來想了想:劉偉那麼困難,都能堅持,我還不能嗎?於是我開始認真背起來。我一遍一遍地讀着、揹着,花了一個小時,終於把它背下來。

這時,我才真正明白:對自己狠一點真不容易做到呀!真能做到這一點,許多困難都能克服。以後,我要好好向劉偉學習,學習上我不再偷懶,不再找藉口,不再被吃喝玩樂誘惑,對自己狠一點,我一定能取得進步的!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7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轉動。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恆。”當《感動中國》的熟悉旋律在耳邊唱響,2月10日,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又一次潤溼了我們的眼眶,用榜樣的力量傳遞中華美德的正能量。

當感動的淚水無聲的滑落,當心靈的悸動盪漾在美德的春風裏,當我們的精神又一次接受感動的洗禮,當道德模範們不平凡的事蹟震撼着我們,“感動”這個詞變得那麼清晰,感動中國就像一面旗幟,高高的飄揚在中華民族美德的高地,指引着我們向道德楷模們學習。

讓我們細數那些感動着我們感動着中國的道德模範們的先鋒事蹟,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退休後20年堅持每天出診的仁醫胡佩蘭;榮譽遲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見義勇爲好市民方俊明;5年前仆後繼、追逐科技夢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爲羣衆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村官段愛平;懸崖邊上的護夢人,西藏墨脫山區教師格桑德吉;爲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爲子女籌學費,耗時3年繡出《清明上河圖》的重病母親姚厚芝。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用自己一言一行詮釋着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用自己的堅持信念忠誠奉獻無怨無悔的付出和滿腔熱情的濃濃愛意爲我們書寫出中華民族美德的壯麗畫卷,讓我們沉浸在深深的感動裏,也我們的靈魂接受了一次美德的洗禮,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言行。

伴着感動的淚水,相信每個人都會陷入沉思,是什麼力量讓道德模範們做出這些不平凡的壯舉。我想,應該是愛吧。對祖國對民族的愛、對生活對美德對正義的愛、對父母對子女親人的愛、對工作對戰友同事的愛等等,這些滿含真情的愛就像一盞盞明燈,讓文明的天空更加明亮。

讓我們心中充滿愛,長懷感恩的心,擎起美德的大旗,以道德模範爲榜樣,從日常點滴做起,在工作生活中於一言一行裏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美德的光和熱溫暖我們,也照亮我們未來的路。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8

一些人,一些故事,看似平凡簡單,但卻能點燃我們心中的激情,帶給我們感動和力量。

上世紀八十年代,女排贏得五連冠,創造了奇蹟,在世界排球史上豎起了一座豐碑,成爲了國人的模範和驕傲。三十多年來,女排魅力不衰,粉絲遍中華,縱跨幾代人。我不禁思考,是什麼令中國女排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

當我認真看完《感動中國》,我的心中有了答案。

每天練球七八個小時,每次訓練,要重扣球三四百下,翻滾四五百次……這是女排集訓期間每日的必修課。她們從平時的點滴中積累,從日常的訓練中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所以到真正的比賽中才能保持平常心,去奮鬥,去拼搏。

看看中國女排,再想想自己。在日常的學習中,遇到難度大點的題目,我常常第一時間的想法就是去向老師尋求答案,而不是自主思考,這種“差不多就可以了”的態度讓我的成績一度在原地徘徊,難以突破。電視畫面中女排運動員們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躍起,一記記扣殺,她們對勝利的渴望和對冠軍的不懈追求精神,不正是我們在學習上的榜樣嗎?

當我看了記者對女排的採訪,女排精神更是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中。2018年世錦賽,中國隊半決賽輸給了意大利,當時隊員們都很沮喪,郎平教練看在眼裏,對大家說:“姑娘們,打起精神,我們不能奏國歌了,但也要把國旗給升起來!”一句話點醒了隊員。是的,哪怕是第三名,也要努力去爭取,讓我們的國旗在賽場上升起來。

女排精神不是勝利時纔有,而是一直存在,從未改變!2019年國慶前夕,又傳捷報,中國女排以十一連勝的戰績贏得了年度女排世界盃,這也是中國女排第十次榮膺世界大賽冠軍。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賽場上頑強拼搏,永不放棄,她們用實力爲國家贏得一個又一個榮譽,也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但是,哪有十拿九穩的冠軍,只是愛拼纔會贏罷了。這就是中國女排,這就是女排精神帶給我們滿滿的正能量和深深的感動。

如今我們大多生活在優越的環境,缺少挫折和歷練,這樣的我們長大以後如何擔當重任,實現夢想?所以,當我們在向女排精神致敬時,也該馬上行動起來,學會克服生活和學習上的種種困難,讓自己成爲一個意志堅強、敢於拼搏的新時代少年!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9

日常生活隨處都是有感動,或許那感動與世長存,或許那感動僅僅一瞬間,或是那感動是普普通通的瑣事。感動帶給大家一次次內心的深觸。《感動中國》帶給大家一次感動的盛宴。而要我印像最刻骨銘心的,感受深刻的是陶豔波母親。她那一抹感動深深地碰觸了每一個人的內心

陶豔波僅僅一個平平淡淡的母親,她本應當和老公兒子幸福美滿的渡過後半生,殊不知,人有旦夕禍福,人有旦夕禍福。她的兒子被查出來先天的耳朵失聰,這給還沉浸在幸福快樂中的陶豔波一次厚重的嚴厲打擊。可是,她沒有捨棄自身的兒子,她確信,她的兒子一定能開闢光輝。因此,她每日跟兒子一起唸書,變成兒子一生的同學。中小學,中學,普通高中,甚至高校陶豔波辭退了工作中,就那麼,彷彿返回了哪個時期。陶豔波每日做當堂手記,碰到聽不進去,不理解的題便追着教師,一直追來到公司辦公室,懇求教師給她再度解讀一遍。夜裏,陶豔波便仔細地開啟手記,給兒子講題,有時候乃至要講好幾回纔可以讓兒子聽得懂。三十多歲的她,鬢髮早已發白,皺褶悄悄地爬幹她的面頰。由於過多的勞碌,造成陶豔波的頭髮越來越敏感,最終一塊塊的掉下來,促使陶豔波迫不得已戴上假髮套。身體也暮氣沉沉。如今,兒子在她的堅持不懈之中,竭盡所能,考入了一所好學校。

陶豔波,她僅僅一個母親,卻有這般強勁的恆心,也是由於愛子心切。以便自身的兒子,她就算捨棄一切,放棄了容貌,身心健康。就把手青春年少安葬在這兒,可是陶豔波覺得是非常值得的。她不談正前方是不是戰戰兢兢,是不是將她萬般殘害,她所顧忌的,所期待的,便是兒子未來的幸福快樂與身心健康。他的四周靜寂出來,你的愛徹底沉船。除開母親的愛你一無所有,但還要橫下心和運勢角逐。十六年陪考,你是他的同學,你作他的耳朵裏面,使他聽到這個世界的輕柔,也聽到無聲的愛。

大家的母親或許沒有那麼令人感動,我們自己或許也不會那麼人生坎坷。可是請別忘記,感動不用奮不顧身,驚天動地,或許是日常生活累積的一點點小事剛開始,那一抹感動,儘管口味淡,但在紙上一點點累積起來,也是深厚的。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0

如果說在我看過的所有節目中,最具有震撼力和感動力的無非就是《感動中國》的節目了,從那次老師帶領我們觀看至今,我都仍然沒有忘記過節目裏的每一個人,每一個感動場面。心中那份感動更是從沒有消失,反而激勵着我向前。

節目裏的佈置很樸素,雖然場面不是豪華,但場面氣氛卻使人感到濃烈,每一位觀衆都是十分專注的神情,在場面正中,用電視牆設立了一根柱子,柱子裝飾很簡單,一塊紅布蓋在上面。在紅布中,一根柔和的線條刻畫了一個向上的心形,看到了那顆心,我的內心中彷彿也被觸動了,這顆心的背後,有多少無名的,平凡的人在爲人類奉獻,卻不求回報。

在我印象中,有兩個人一直使我銘記於心。第一個使我感動的是在中國的核試驗工程中默默奉獻,直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林俊德,在視頻記錄中,見到了林俊德那張飽經風霜的臉在病魔的折磨下顯得十分的蒼老,然而,正是這位老人在視頻中出現,我也不由得對他肅然起敬,一位核試驗工作者,在踏入核試業大門檻時,就已經獻身給了核試業與國家,而此時的老人,正在衆人的扶助下,插滿了醫療設備小布走向了工作桌上,多次的手術他都拒絕了,爲的就是多在電腦前工作,傳輸經驗給下一輩。在他臨終的那一刻,視頻內的人們在哭,屏幕外,同學們也在抽泣,在自己生病發熱的情況下,有幾位可以做到堅守書桌不肯離?

林俊德帶給我們的剛毅的意志,而十二歲的小女孩何玥呈現給我們的,卻是無形的愛,一個在明知自己將死亡的情況下無償捐出了自己的器官,這在社會之中,是最偉大的人,能儘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纔是最高尚的的“君子”。有多少人希望自己能完整地離世,在看了這一刻後,會帶動多少人無償捐獻器官?

廠中的柱子上,鮮紅的布條被一次次拉下,每一次的拉下,都在歌頌一個偉大的人,主持人的供詞隨着屏幕上筆走龍蛇的金子豪邁頌讀,柱子上所寫下的每七個字都如心靈雞湯般,使觀衆,也使我的內心走向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靈魂昇華。

從“最美老師”張麗莉到何玥,再到那一對偉大的夫婦,每一個的事蹟都使我感動,使我在新的道德的層次中飛躍,讓我的道德更加地淨化,向上一層。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1

“有一種溫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動。”這句話已經不止一次聽到了。每年學校組織觀看《感動中國》時,我的心靈在震顫,眼淚在流出。

《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最重要的人物評選活動之一。節目中的人物雖然平凡普通,卻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指引。這些優秀人物身上充滿了十足的正能量,他們勇敢、善良、擔當、堅強,是中華兒女的優秀代表。

提起“執着”與“奉獻”兩個詞語,記不清老師們在課堂上,講過多少次了。在老師的講解幫助下,朦朦朧朧的懂得了它的含義。然而今天,支月英——一位在大山深處教書育人36年的深山女教師,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執着”、什麼叫“奉獻”。邊遠山村教師奇缺,支月英老師十九歲就不顧家人反對,遠離家鄉,隻身來到離家兩百多公里,離鄉鎮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學,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師。36年來,支老師堅守在偏遠的山村講臺,教育了大山深處兩代人。這就是執着!這就是奉獻!

“姐姐”、“媽媽”、“奶奶”這一生活中對最親的人的稱呼,在山區孩子們的心目中,有着於不同於一般人的含義,“她”是學生們內心對支老師最好的心意表達。支老師無論颳風下雨、結冰打霜,像自己親弟弟、妹妹、親生孩子一般對待每一位學生,墊付學費、購買學習用品。她的行爲溫暖了每一個人,感動着每個人。也激勵着人們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從平凡做起,努力工作,爲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從“支姐姐”、“支媽媽”到“支奶奶”,支老師就是一支山村紅燭,照亮山村一代又一代孩子們的燦爛笑臉。閉目靜思,支老師的身影漸漸變成了我們身邊老師們的身影,他們也像支老師一樣默默奉獻着自己的一切,在平凡的崗位上做着極其平凡的工作,教書育人,幾十年如一日,爲了學生,老師們放下了家中的急事、忽略了自己的子女,顧不上自己的老人,起早貪黑,跑廣饒、回東營,日夜操勞,辛勤工作。用他們的實際行動感染教育着我們。今天,我們被榜樣感染,明天,我們將成爲更多的榜樣,成爲一枚枚閃亮的中國名片。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2

在星期五放學後,我立馬當先,用超人的速度“飛”回了家,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書包,開啟電腦,津津有味地看着2014年的《感動中國》。

看了感動中國後,總覺得那些評選出來的人物都讓人敬佩感動。在這個簡單的卻又內涵豐富的舞臺上,閃閃發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在2014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雖然感動我的人有十個,有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爲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村官段愛平。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後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爲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後來,他助學的規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着50多名學生。

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着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裏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麼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爲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着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

他的頒獎詞是:宗仁厚德,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嗯!我們大家一定要向這位善良的、無私的劉盛蘭爺爺學習他那捨己爲人的釘子精神!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3

記得有位名人說過:“生活中並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並不缺少感動,缺少的只是會感動的心靈。

《感動中國》替我們尋找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幫我們去感受到身邊的每一份感動。登上這個舞臺的人,有的萬衆矚目,如“鐵榔頭”郎平、爲國家文藝做出過貢獻的老一輩藝術家閻肅等等,也有的默默無聞,不被衆人所熟知,像數十年如一日奔走在風雨中的磨刀老漢,一心想要帶領全村人致福,沒有任何私心的維吾爾族村長。他們的事蹟發人深省,感人肺腑,其中最扣動我心絃的是那磨刀老漢。

八十七歲的年紀本應是躺在搖椅上,在日暮黃昏裏,聽着小收音機裏“咿咿呀呀”的京劇,時不時跟着哼唱幾句;本應是兒女滿堂,享受天倫之樂。或者和街坊鄰居殺一盤棋,和多年的老友計較計較誰的畫眉叫聲清脆,可是這些他都沒有。

不知是天生就對老人有憐憫之心,還是聯想到了家中的祖父,在看到他在風雨中用如同幹樹皮般的手持刀一下又一下的在磨刀石上打磨,千溝萬壑的臉上不知是雨水還是汗水順流而下,一滴一滴打在磨刀石上,硬幣打在生鏽的鐵桶中發出沉悶的聲響,就這樣一個硬幣一聲悶響,多少個硬幣才砸出了響徹天地的人間真情。是的,這個老人用一雙乾枯的手,以一把四元的價錢,用積攢已久而發黃的紙鈔,用一堆一堆的硬幣先先後後爲災區捐了近四萬元,來到現場,主持人問他:“以犧牲生命質量爲代價去幫助窮苦的孩子值得嗎?”老人鏗鏘有力的說道:“值”主持人又問:“您這麼做開心嗎?”老人臉上綻放的核桃紋替他回答這個問題。

剛開始心中對老人的那點兒憐憫已被他用臉上的笑容驅散,留下的只有對他的深深敬佩。對於許多有名的慈善家來說,老人捐的這些錢或許微不足道,但這些錢卻是一個遲暮老人一刀一刀磨出來的。他本可以用這些錢多買幾斤肉,也可以用這些錢爲自己和老伴添件新衣,但是他沒有,他仍舊選擇清粥小菜般樸素的日子,卻把節約下的錢捐給災區。

如果世上的每個人都如同磨刀老漢一般獻出自己的一片愛心,那麼這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