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高三關於思鄉的作文

思念,人衆多感覺之一,主要指意識主體對人或物的想念就叫做思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思鄉的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高三關於思鄉的作文

【思鄉的作文1】

再次聽到《稻香》裏周杰倫那充滿憂愁的聲音-------“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 隨著稻香河流繼續奔跑 微微笑 小時候的夢我知道 不要哭 讓螢火蟲帶著你逃跑 鄉間的歌謠永遠的依靠 回家吧 回到最初的美好 ”不禁回想那些逝去的光陰,以及那遙遠的故鄉。

故鄉,多麼熟悉的字眼。在那,有逝去的光陰交織的、旖旎的秋色與童話般的夢;還有那內心深處埋藏着的外婆的微笑;以及那如稻香般的斜陽。

曾幾時,離開家鄉的我擡頭望着那皎潔的月光。不禁吟誦起“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名句。

離家在外的遊子,在離家越來越遠時哪個不是充滿惆悵,但是那遠行的腳步又是如此的義無反顧。離家的目的是爲了讓我們更想家。

時間斑駁在磚縫瓦沿間,歲月褪色在和風薄霧中。那鄉愁卻似那陳年的老酒,離鄉的日子越久,鄉愁越濃。

又何時,望着遠方的燈火而陷入沉思與想念。彷彿在那燈光下父親正伴着下酒菜一口一口品着小酒;母親在燈光下又在縫製新衣。

心碎的想念將多少憂愁的'思念遙寄與水?又把多少零碎的心情託付給漣漪片片?又將多少遊子的鄉愁拋灑在字裏行間?

故鄉,在那裏,有父母的牽掛與思念讓我們倍感痠痛。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蔥;寂靜輕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也都帶不走父母對你的牽掛。

“兒行千里母擔憂。”每一位遊子背後都會有一份深切的牽掛與等待。在那會爲你在昏暗中留一盞明燈,指引你歸途的路。無論你怎樣,故鄉都是你的本、你的根。

當今的中國多少的父母堅守故鄉那一寸,只爲了讓在外的子女能找到回家的路。那臨行分別的淚水是中國最別緻的風景。

當年第一批迴大陸探親的臺胞們都會帶一包土回家。這是他們心靈的寄託。無論你走到哪。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在自己內心爲自己留那麼一撮“土”。爲自己留下一個期盼、一個夢。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總會想起那在故鄉牽掛自己的雙親。

我相信一個遊子無論你走多遠,你都會知道回家的路。不是因爲那有多美好、富足。只是因爲一個永遠也改變不了的事實-----這裏有你的本、你的根。

耳畔周杰倫那充滿鄉愁的聲音仍在響起---“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心卻早已飛往那遙遠的故鄉.........

【思鄉的作文2】

天依舊很藍,海依舊很寬;陽光依舊刺眼,那一輪明月下的家鄉,依舊在我心間。

——題記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連我弟弟都朗朗上口的古詩,簡單易記,但每每念起,總勾起我思鄉的無限情緒。我的家鄉並不是什麼著名的旅遊景點,但是我還是很愛很愛我的家鄉。每逢佳節倍思親,除了春節或者是什麼比較重要的節日,否則我會老家的機會少得可以忽略不計,每年我回去的次數也就兩三次。回去也沒有多長時間,我們就馬上回來了。每當我坐在車裏,看着我的家愈來愈遠,愈來愈小,直到房子變得沙粒般大小,看不清了,才肯回頭。

我從小跟着父母來到廈門唸書,那個時候還覺得離開家鄉沒什麼不好的,可以到城市裏面唸書,多好啊。但是漸漸長大了,開始懊悔那個時候我的這些想法。我怎麼可以嫌棄生我養我的家鄉?

記得小時候,我和家人們回老家時,每個晚上我和姐姐們都會坐在三樓的陽臺,聊着天,別提多興奮了。我們一擡頭,就可以看見一輪明月掛在天上,很美很美。那個時候,我們總會在陽臺那,聊上整個黑夜,不開燈。我喜歡這種感覺。

我有時候會在想,如果我不是降生在這片土地,我就不會對這一片厚土有這麼一份特殊的熱忱。如果我的親戚們中的一部分不是農民,也許我也不會將“粒粒皆辛苦”詮釋。如果…

感謝這些如果,沒有這些如果。

很多人都覺得農村不發達,生活條件不好,甚至有的人會嫌棄那裏。不過,別人怎麼想,我並不在乎。我只知道,我熱愛那片土地。有誰曾想過,如果沒有你們所說的這些“土農民”抑或是“鄉巴佬”或者更多更多不好聽的詞彙,沒有這些你們口中的社會階層的人民,你們吃什麼喝什麼。沒錯,他們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也正因爲他們處於底層,所以他們撐起了這個社會。甚至有人罵粗口的時候會有意無意的說別人是“鄉巴佬”,但是你們所說的“鄉巴佬”真的是那些爲人民服務而默默不問的人們麼?他們不是“鄉巴佬”,他們是這個社會上最最無私,最最高尚的人!他們的心如同月光般純潔、無暇,而不像是那些所謂的“高階層人民”,他們在社會上久了,已經在潛移默化中被世俗一點一點的磨去高尚,只剩下一顆骯髒的心。

一輪明月,照亮我的家鄉,照亮他們的心。

【思鄉的作文3】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誰不思念自己的故鄉?中國人的鄉土情結特別濃厚。上下幾千年,從屈原的“鳥飛返故鄉,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鄉愁”,思鄉始終是中國詩歌的一大主題。到了南朝隋唐時代,詩歌形式日臻完善,思鄉詩更層出不窮。其中,南朝江總的微山亭賦韻,唐代王維的雜詩和岑參的逢入京使特別有代表性。

微山亭賦韻中寫道:“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這首詩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見大”。作者首先展開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來:但見南天一抹白雲經不住帶着絲絲涼意的北風的撩撥,悄然北逝;而一羣北雁卻爲避寒秋而翩然南來。睹物生情,作者聯想到自己。自己的故鄉在遼遠的北方,卻爲躲避戰亂,寄居南朝,正如這南飛之雁;然遊子思鄉之情卻因此而愈篤,如同北逝之雲,可謂“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個“逐”字,說明思鄉之切,欲逐南雲而飛去,是主觀上強烈的願望,與下句“隨”字相對照:“隨”有被動無奈之意,寫出他避亂南方的無可奈何。作者寫的是秋景,南雲飛逝,北雁南飛,都暗示北風已起,是“不寫之寫”,更寫不盡淒涼。接着,筆鋒一轉,由大入小,寫故鄉籬下之菊,暗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寫出對故鄉閒適生活的眷戀。民間又有“重陽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詩人卻只能寄身天涯,兩相對照,好不淒涼。“今日幾花開?”一問將思戀情結髮揮至極,將意象濃縮到極小,着意於花,實是於極小中見極大。一問之中飽含不盡情思,使小詩戛然而止,但餘韻無窮。

王維的《雜詩》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着花未?”

這是一個精緻的小品,與此類似的還有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斷抒發深沉的情懷。詩人截取了這樣一個情景:故人從家鄉來,詩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當知故鄉之事,卻不問家人,不問親人,獨獨問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實則正是詩歌藝術剪裁的妙筆。所問瑣事,讀者自了,惟寒梅着花一事,說盡了詩人的細緻,連這樣的小事都問到了,可見他思鄉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動,既添小詩之情趣,又表詩人之高潔。可以說“問梅”是一個十分別致的典型情節,成爲了這首詩的點睛之筆。“綺窗前”、“着花未”更充滿了生活情趣,襯出對故鄉的不盡思念,“詩中蘊味,盡在其中”。

岑參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與前兩首相比,岑參的這首詩顯得悲慼而沉重。詩人已年屆風燭,卻還得駐守邊關,他不再能有問菊問梅的閒情雅緻。在一片蒼茫的邊塞風光下回望故園,但見長路漫漫無盡頭,詩人老淚縱橫,在淚眼蒙?中看見京中來使,情不自禁,悲從中來,千言萬語,亟須表達,卻“馬上相逢無紙筆”。“馬上相逢”可見相逢之匆匆,“無紙筆”寫出不盡的無奈之情,最後只能“傳語報平安”。從古至今有多少分離與思念,卻也有“鴻雁傳書”、“魚腹報信”之說,然而我們的詩人卻爲情勢所迫,只得言語相傳。“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離鄉多年,有千言萬語,而今卻只能報一聲平安,顯得十分悽楚無奈。岑參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將邊塞詩的悲涼融入到悠悠鄉愁之中,更加感人。

縱觀這三首詩,以王維《雜詩》生活情趣最濃,濃濃的鄉思中有一種樂觀情緒。《微山亭賦韻》寫秋意,略顯淒涼,然而這兩首又有一個共同點,即以花作結,以設問完篇。司馬遷曾稱讚屈原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此處“稱物芳”更是爲了表現思鄉之情的純潔。最後用設問,更延續了詩的意境神韻於言外,將絕句短小的不足彌補了起來。岑參的《逢入京使》則極寫悲慼,以蒼涼之淚澆胸中塊壘,以平安之語體現思鄉之切,一改前兩首的含蓄,感情外露而深沉。然而,儘管這三首詩各具特色,卻都以思鄉這根紅線一以貫之,動人心絃,感人肺腑,這是作者們不矯情,不造作,而以真情實意傾心投入的結果。

標籤:高三 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