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廣東省高考作文真題解析

  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廣大高考作文賞析,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作文真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看天光雲影,能測陰晴雨雪,但難逾目力所及;開啟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少了靜觀雲捲雲舒的樂趣。

漫步林間,常看草長鶯飛、枝葉枯榮,但未必能細說花鳥之名、樹木之性;輕點鼠標,可知生物的綱目屬種、遷徙演化,卻無法喚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

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

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

③不少於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作文解析】

今年的試題整體上呈現“承前啓後”的味道。作文更是如此。“承前”主要表現在仍然是新材料作文,內容是在資訊時代下如何認知自然與人的關係,在感性與理性的認識中去闡釋 “近”和“遠”。思辨性一直是廣東高考語文作文的一個突出的特徵。2014年的“膠片與數碼時代”,2013年的“富翁捐款”,2012年的“生活的時代”都是有不同認知的材料可供考生多方位去思考,凡事一個角度切入而又能比較理性思辨的作文都會有高分,從這點看2015年的“感知自然”具有承前的味道。在立意上可以寫“在資訊時代中人如何更好的認識自然”“感性與理性中的自然美”“遠與近的自然風景”等,每個學生都可以透過自己在生活學習中對自然感悟來表達對人與自然相處的思考。

“承前”是相同點,如果說到“啓後”就是今年廣東高作文與往年的不同點,就是思想更加的深邃,內容更加闊遠,因爲“人與自然”的命題畢竟涵蓋的立意範圍和需要學生思考的深度都較之以往要難,其中的“近”“遠”是一個具有哲學意味的概念,估計學生多數只會從材料中就地議論,難以深刻。但從這點看今年廣東的語文作文更體現了過度性,比較前兩年的新材料作文話題的具體性和現實性,今年的作文顯然抽象了不少,其中“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這裏對“近”“遠”的理解是作文能否深刻的關鍵。由於資訊化社會中發達的資訊,人們對很多東西都可以透過便捷的資訊交流獲得,這各途徑就是“近”,然而也由於過多的依賴便捷資訊的途徑又會缺少了切身的感受,對大自然感知的“遠”與“近”不是對與錯、好與壞,只是不同的途徑而已。

其實,這則新材料作文要寫的內容在粵教版必修3第一單元“感悟自然”中可以有所聯繫,學生應該不太陌生。而所有語文課本中幾乎都有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和文段,對自然的感悟不僅存在於課本中,在現實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對大自然的認識、保護、利用以及如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都應該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要關心的。“文章合爲時而著”,高考作文從來都是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實現着對現實社會的關懷,這也是高考作文承載的責任和使命。

需要指出的是,在立意和構思中要始終圍繞“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來寫,有幾個關鍵詞要抓住:大自然、感知、近與遠。如果只談如何保護自然或讚美大自然的美,而忽略了對“近與遠”的思考,那麼立意和構思就顯得會有偏差甚至離題。

【命題點評】

第一,這道作文題,秉承廣東省高考作文命題的.傳統,注重思辨性,不預設觀點,讓考生根據材料自己提煉觀點,且觀點多元化,“電視裏看自然,能預測陰晴雨雪,可知全球天氣,卻少了靜觀雲捲雲舒的樂趣;而親自"漫步林間,常看草長鶯飛、枝葉枯榮,但未必能細說花鳥之名、樹木之性”;而“輕點鼠標,能知生物屬性,但又無法嗅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不同方式感知自然,各具優勢,又各有不足,各有自己的“遠”與“近”,當然,這行文的重點在一些轉折詞語之後。審題立意的區分度不錯,從上述角度立意寫作,都有道理,綜合角度寫既要親近自然,又要利用科技手段爲生活和學習服務,也可以。這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設計。

然而,可惜,一句“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卻使相當多的考生迷失在哲學與文化的謎霧裏,讓考生陷入了猜謎思維而難以自拔,這是不是就是命題人的意圖?不得而知。但如若不信的話,閱卷組評卷時,請再仔細端詳,看看考生對此理解得究竟如何?!命題人有意加一個“近與遠”,其用意可能是加大辯證思維的力度!但是,加這樣的一句,可就遠離了現在學生的實際思維水平了。考作文,應在寫作中考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思維認識能力,而閱讀理解能力已在前面有大量的考試題目,何必再在考寫作能力時,外加一環,設定這樣的審題理解障礙與過高的審題門檻呢?

第二,這個題目,注重考查考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明顯不能走文學路線,要想寫記敘類文章,很不容易構思,也難得高分。不信的話,看看評卷場上有多大比例的記敘類文章!

第三,該題目有點難爲考生。題目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很多,電視、鼠標、樂趣、不同的途徑、感知自然的遠與近,尤其最後一句的暗示很關鍵,但這卻把題目引向了自然的“近”與“遠”的哲學意義,難乎哉?不難嗎?看看我們考生的本領吧!你不弄這一句,大家還明白,可一寫這樣一句,就把考生的思維引導到了問題的“玄虛”方面,瞻前顧後,審慎審題者,中上等學生可能就吃虧了!當然,真正"高手"是不怕的!

這裏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命題專家,還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作家與名人學者,要想把作文教學引導好,要真想弄清語文教學的實質問題,就要親自體驗一下"自然"的"學生",否則,你可能就離我們實際的"高中生"很遠,總是遠處觀象,必會只見皮毛,難以接近"真相",那麼多普普通通的考生,百分之六十的人連一般本科都上不了,你總是按照自己作家與專家的體驗說話,怎麼會離"自然"的學生不遠呢?對高考題或嘆或贊或批或揚,不要僅僅憑個人愛好!不要總以自己的地位對教學實際和命題實際發表不切實際的所謂"真見與高見"!而應該深入實際,給學生上個一年半年的課,有了真正的體驗,再說話也不遲!

綜上所述,愚以爲,這個作文的寫作立意可有以下角度:

1.認識自然的遠與近;

2.親近自然(文中應結合對自然認識的遠與近來寫);

3.多途徑感知自然;

4.到自然中去體驗,遠亦可變近;

5.藉助現代科技,好好體驗自然;

6.遠處亦可"體驗"自然,觸摸自然的真諦;

7.“書”上得來的“自然”未必“遠”;

8.“自然”真相難窮盡;

9.接近“自然”的真相,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