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精華】語文高考滿分作文4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高考滿分作文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高考滿分作文 篇1

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古諺有云:“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是世代積累傳承的觀天經驗,但看雲捲雲舒,從微末中推測天氣變化,是種享受與樂趣。而回頭開啓電視,世界範圍的天氣預報映入眼簾。兩種感知自然的途徑不同,卻無外乎爲觀得天氣,殊途同歸。自然並無需劃分出“近”與“遠”。

對於自然,人理應藉助科學發明和經驗去了解,通達宏觀層面,同時用細膩的心仔細體會和感受身邊的微觀自然之美,方可達成“宏通科學之通,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實現人、科學與自然最終的“和諧”。

科學與自然不曾分離,從古代各種水利工具的發明應用到如今發達的天氣監測預報系統發展,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進步一直相輔相成。人之於自然,甚爲渺少,人類沒有能力一一親自探尋自然的所有奧祕,因此自然似乎離人很遠。而科學應用,正是解決人想在宏觀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求的有力工具。透過電視,人類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地獲取天氣資訊、地理資訊,增長了自然知識、彌補了人自身能力和視野的侷限。同時,科學知識對人形成科學思想也大有裨益。達爾文曾說,他對自然的興趣正是從前人的科學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學理論如生物的綱目屬種,都對他形成嚴謹的科學思維產生巨大作用。可見,利用科學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於培養自然科學思維,正是“仰觀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類之盛”則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生於自然,也歸於自然。漢字“性”中由一人和一生構成,可見人性之真必然離不開生態自然。中國古代有“生”的哲學,生生不息,物我一體是古代給人們不竭的追求。孟浩然、王維醉心於自然山水,感受天光雲影之變,細觀雲過水動之美,創作出“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這樣反映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傳世佳句。人的生命,融於自然生態,同呼吸、共命運。因而多留心身邊微觀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國儒家學說中重要的“和諧”思想,要求各方面達成統一與協調,在當下,人既不能肆意丟棄傳統感受自然的方法,也無法抵抗科學發展的潮流。因此,務必達成人、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就像時興的觀星活動,利用高科學望遠鏡觀測遙遠星體的人們,也同時在夜晚的山上感受涼風與蟬鳴,“信可樂也”!

宏通科學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與自然親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視角認識自然。心有宏觀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觀細嗅身邊的'“薔薇”。

語文高考滿分作文 篇2

走近香山之命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個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麼的美,如同一處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間小道,踩着落葉吱吱作響,微風吹動一片片綠的、黃的、紅的樹葉輕飄飄的散落,帶着自然的清新的味道蔓延在人們的嗅覺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麼的柔軟,踩上去如

同踩一塊海綿上,時不時浸出一點水來,便鞋子上沾滿土氣息。落葉鋪在地上,形成一道紅火的小徑,待秋天一過,它們化爲養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樹長得更加茂盛,也讓這裏的景更加美麗。

茂盛的樹上有鳥類鳴叫,婉轉的歌聲猶如天籟之音,引得我幻想這些鳥類的模樣,它們的樣子肯定是極可愛的吧!一隻不知名的鳥兒從一處枝頭撲棱撲棱地飛向空中,帶着自己的希望向天邊飛去時,也讓我知道了這個自然的神奇,鳥兒帶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秋天的香山,美的是這裏的樹,紅中夾帶着黃與綠,錯落有致,樹的根鬚向地下室直蔓延,突出它們的年齡以及經歷過的滄桑。這裏的樹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們的名字呢?我們是來親近自然,而不是辨別自然的,自然這麼美,爲什麼不多去體驗呢?你看這火紅的樹葉飄散是否會讓你想起“霜葉紅於二月花”?這裏美麗的景象是否地讓你“停車坐愛楓林晚”?自然啊,你爲何這麼美?讓我站在香山裏爲你駐足。

天氣不似預期,天空中風起雲涌,樹葉沙沙作響,散落的葉片層層高。雨,毫無預兆地下了起來,香山中的花果清香,叢林氣息霎時間融入雨水中,人們似乎在雨中就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愛。當你也隨我撐起雨傘走上半山腰,再俯視山下的樹林,雨模糊了他們卻給他們帶來一場美麗的交響樂,也給她們繪製出一幅美麗的油畫,這等美景是電視與電腦體驗不來的,因爲這裏還有自然的氣息與自然的聲音。

雨漸小,自然的氣息依舊瀰漫在空中。可惜時間給予我領略自然的太小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樹葉與雨水的之地,帶着這裏的自然味道跟隨旅行團離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又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語文高考滿分作文 篇3

對於學生來說,日常的學習可以大致分爲2個部分。在學校聽老師講和自學。當然在一天之中,學校學習的時間所佔比重是極大的。一方面是因爲時間的安排,另外一方面,就是學校學習有諸多的好處。比如說有難題可以直接向老師請求討教,這樣解決問題是最方便快捷的。所以對於我來說,在學校學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課堂中,全身心地融入課堂是首要做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爲課堂一分鐘的時間可以頂的過在課下是許多題。

課間休息的時間,也不單單是用來玩耍的,其實我們可以節省這些時間,去向老師請教一些問題,不懂的不會的問題,在這個時間去請教老師,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

自學是我們學習中另一個重要部分。單單從字面上來看,自學只是自己學習,但是若要仔細推敲,自學可不能盲目。其實自學不是自己學習,在自學中當然可以向其他人去討教,取長補短。

有許多人片面的以爲語文就是古詩詞,然而並不是這樣的,語文,博大精深。就單從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來看文化,所能學習到的自然不少。語文,就是截取,這些古人的文化再加上現代人的思想,所創建出來的一種文學。

語文高考滿分作文 篇4

車水馬龍的喧囂,觥籌交錯的迷離,世界已不再如“三月桃花,兩人一馬,明日即是天涯”般純粹淡然,而是被混沌複雜的種種現實包裹着。

當你在城市的鋼鐵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在錯綜複雜的人際圍城中覺得力不從心,一切映入眼簾的數字和字母此刻都會變成冷漠的嘲諷,唯一能夠感到慰藉的,也許便是那些曾經緩緩路過心頭的文字——是想起“凌晨四點海棠花未眠”時內心的感動;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時的灑脫,是“慢慢走,讓靈魂跟上來”時的釋然。是的,語文素養是一個人心底最柔軟的詩意,也是一個國家文化最堅硬的鎧甲。

誠然,我們可以在課堂的教學中,分析問題,領悟規律,跟着老師的步伐,去拜訪那位撐着油紙傘,結着丁香,着粉色旗袍從江南雨巷嫋娜走過的姑娘;我們或是透過對古文知識的構建,去感受離騷的蕩氣迴腸,去品味蘭亭的瀟灑飄逸,去吟詠蘇東坡的豪放和柳三變的婉約;我們亦可以在社會實踐中,途徑不同風景,體驗人生百態,將最真實的感悟記錄成最動人的篇章……然而,我以爲,我們更需要的,是透過課外閱讀來靈活選擇符合我們品位與時代背景的作品,推敲文字背後的深意,進一步瞭解這個時代的聲音。也正是從大量課外閱讀中積累厚重的文化底蘊,纔可以讓我們擁有更獨到的見解,更長遠的目光,可以在社會實踐中有更加細緻周到的分析與感悟。閱讀,是文字與心靈的交流,思想與思維的碰撞,語文素養之花,便是在閱讀之美中悄悄綻放的。

“讀夠了《青銅葵花》裏的憂愁樸實,誰不惦記着《神鵰俠侶》的迴腸蕩氣?看厭了賈府裏的肅穆迂腐,誰不會想到孫猴子的精靈古怪?在讀《紅巖》心潮澎湃後,想在《邊城》裏尋找回歸鄉土的寧靜。”——年僅12歲的小學六年級學生聶希子便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每讀過一篇著作,她便記錄下自己的感想,大大小小足有311篇。今年六一,她將文章結集成冊出版,取名爲《希子的腳印》,北大教授孔慶東和《百家講壇》“十大名嘴”紀連海更是對該書聯袂推薦。並沒有初高中課本知識與方法的積累,也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聶希子只是透過對大量文學著作的閱讀與感悟便擁有了極高的語文素養並得到了社會大家的認可。

文以遣志,語可興邦。語文素養決定着一個人思想的深度,也決定着一個國家發展的高度。閱讀,乃悅讀也。悅讀之美,在於孜孜不倦地積累,在於天馬行空地想象,在於觸碰心靈地感悟。

願我們都可以做一位心悅誠服的讀者,縱使世界愈發聒噪,我們依舊可以在繾綣的文字中收穫內心的豐富與安靜。願在悅讀之美中綻放的素養之花可以相伴我們,一路靜默,一路微笑,一路芬芳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