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高中作文 > 高二作文

2017年9月1日開學第一課徵文

知識無窮盡,學海無涯,學習也是一個沒有銷煙的戰場,和長征一樣,如果你堅持不懈,就會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停止不前,那就會一無所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9月1日開學第一課徵文,歡迎大家參考!

【1】9月1日開學第一課徵文

暑假消逝,新的學期到來,我和弟弟懷着激動的心情,拉開了《開學第一課》的帷幕。這回的《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先輩的旗幟。主要是關於紅軍兩萬五千裏的長征。《開學第一課》共講了四節課——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堅持不懈。每節課都讓我受益匪淺,令我感動,更加令我有了佩服之心。

tfboys三位少年由一首《開學第一課》這首歌,拉開了《開學第一課》的帷幕。

侯勇用真誠的心朗誦了《七律·長征》,雄渾的男高音誦出了長征時候的艱苦卓絕,千辛萬苦的歷險。

第一課“信念不移”,講述了“千里眼,順風耳”的紅軍通信員——胡正先老先生在紅軍途中做通訊員的故事。他在十幾歲的時候加入紅軍,在祁南山冰天雪地裏,他們四十八天見不到一口糧食,戰士們穿的是稻草編的鞋,因爲,有的時候沒有稻草了,很多戰士都把牛皮割一塊綁在腳上行走。聽到戰士們吃掉密碼本保護機密,自己製作電池,用豬油牛油運轉發電機爲電臺充電等故事。我非常感動,也非常敬佩 。

樑天文老先生講述了長征途中,與楊政委相依爲命的故事,楊政委爲了先戰略物資轉移,而犧牲了。

這一課在鳳凰傳奇的歌聲《十送紅軍》中結束。

第二課“勇往直前”,賀捷生講述了她與她的父親賀龍長征的故事,賀捷生剛出生十八天就跟隨紅軍長征的故事。途中賀捷生兩次丟失的故事。賀龍先生戰功赫赫,所向披靡。賀陵生講述自己父親,被毛主席稱爲唯一一位不用敬軍禮的將軍——賀炳炎的故事。展現了他們不懼危險,爲祖國堅強奮鬥的精神。

最後蔡國慶老師歌頌《五星紅旗》,表達自己的情感。還講述了飛度瀘定橋的故事,還做了一個遊戲,讓我們看的人激動萬分。途中,我們感覺自己也身臨其境。

第三課“百折不撓”,老紅軍秦華禮講述自己的長征故事。耿瑩講述自己父親的長征故事,一天僅僅只吃一顆黃豆的故事。這個讓我感動,我一天要吃好多東西纔可以吃飽,可是他們卻一天只吃一顆黃豆,讓我更加欽佩。

第三課在平安演唱的《映山紅》中結束。

第四課“堅持不懈”,1980年4月24日,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的就是長征火箭。

航天員王亞平,她講述了長征火箭、神舟飛船背後蘊含的航天精神,告訴孩子們“長征”火箭的名稱,寓意着火箭長長的蹤跡。

隨之,隆重的升旗儀式開始,秦華禮老先生代表老紅軍升旗,隨後,所有人起立唱國歌。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我彷彿看到了當年的紅軍們,彷彿看到了今天的輝煌!

之後,由李谷的《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聲中結束了2016年的《開學第一課》。

感受:

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當然少不了當初爲我們的祖國奮鬥的紅軍們,他們爲我們打出了這一片天,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現在,還有很多人無家可歸,吃不上熱飯,失去了父母,可我們不僅生活好,家庭條件也好,有飯吃,有遊戲玩,更有爸爸媽媽陪着,你說我們幸福嗎?

在前進的道路上,堅定的信念能推動我們前進,也能指引我們的方向,只有認準目標、信念不移,才能成功。

在人生中的每個階段我們都會遇到挫折和困難,百折不撓,就是不被挫折輕易達到,就是面對困難是不妥協、不退縮、不放棄。

紅軍長征的精神永遠存留在我們的心中,所以,我們也要像紅軍叔叔阿姨們,遇到事情要勇往直前,不退縮,更加要以學習爲第一,努力學習,爲祖國爭光!

【2】9月1日開學第一課徵文

紅軍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是戰爭史上的奇蹟鐵索橋寒彈如雨,山多路險炮聲急。金沙繞水三番渡,寶塔會師數載情。是什麼樣的精神讓我們緬懷?是什麼樣的故事讓我們銘記?

這是一種使命,這是一種精神,這是一種愛國的情懷,這是一種爲了新中國的氣概,這是每個中華兒女共同的心願,這是全中國億萬人民共同的吶喊。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毛主席的《長征》讀起來總是那麼令人振奮,使人倍受鼓舞。是呀,敵人的'圍剿算得了什麼?湍急的金沙江,奔騰咆哮的大渡河算得了什麼?只剩幾根鐵索,令人毛骨悚然的瀘定橋又能算得了什麼?那高聳入雲的大雪山和杳無人煙的黑草地,這些被人們視爲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險”,不是都被我們這些堅強的紅軍戰士征服了嗎?

一個紅軍戰士倒下了,又有數個紅軍戰士站起來。二萬五千里長徵路,路有多長,紅軍灑下的汗水就有多長!巍峨的雪山掩蓋了革命烈士的軀體,卻埋藏不了他們滿腔爲國爲民的赤誠之心;茫茫的沼澤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軀,卻掩藏不住他們的信念;如雨的子彈奪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卻奪不去他們的精神!他們是英雄,他們是路標,他們是豐碑!可歌可泣的事蹟,可贊可嘆的信念,可敬可畏的軍魂!我能不被他們感動,不被他們震撼嗎?他們是永恆的,因爲信念永存,長征的精神永存!

喇叭聲咽,戰鼓猶響,馬蹄嘶鳴。時間不會磨平記憶的棱角,我們更不會忘記這段崢嶸的歲月。儘管紅軍長征已經過去了七十年,但它的豐功偉績,驚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冊,萬古流芳。紅軍長征的故事在記憶裏已然清晰,紅軍戰士的形象,此刻依然清晰可見。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會滅;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勝利其實就在不遠處!因爲:信念永在,長征精神永存!

在長征勝利80年後,長征將士的夢想早已變爲現實,新中國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改革開放穩步推進,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的提高和改善。經歷80年的歷史滄桑,長征已成爲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品格。今天,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和紅軍優良傳統,爲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新徵程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以革命先輩爲榜樣,更好地繼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定報國之志,揚起理想的風帆;學習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要勇敢面對、百折不撓,要學會在失敗與挫折中磨練自己堅強的意志。生活中也要繼續發揚革命先輩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將長征精神作爲我們人生成長曆程中永遠的寶貴財富。我們要把長征精神發揚光大,腳踏實地,遵紀守法,團結協作,甘於奉獻,奮發圖強,開拓進取。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把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鄉建設得更加和諧、更有生機。

【3】9月1日開學第一課徵文

“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長征是不怕苦、不怕死的現實參照。許多人以重走長征路、重吃長征苦的方式,瞭解中國革命,激發奮鬥精神。

一直以來,長征精神就以一種不朽的光輝激勵着一代代國人奮發圖強,萬里徒步、雪山草地,艱辛之途令人敬佩與感慨。革命先輩用汗水與生命換來了富強民主的新中國,更以堅韌不拔的昂揚鬥志攻堅克難。吃苦、吃苦、再吃苦,爲理想信念而永不放棄,是當下每一名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必備“食糧”。

艱苦奮鬥歷來是黨的光榮傳統,“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更是寫入黨章,成爲黨員的必循之規。誠然,長征是黨的光輝一頁,其吃苦精神更是應當回望銘記、學習踐行。何止於老一輩的“傳奇”,每一代傳承、每一個典範,無不昭示着吃苦精神所帶來的一切利好,有毛主席、周恩來等革命前輩爲新中國的建立不懈躬耕,也有焦裕祿、谷文昌等優秀幹部惠及一方民生,直至今日,吃苦精神仍歷久彌新。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小到修身、大到治國,無不是積累了無數黨員幹部和人民羣衆所吞下的“苦”,幹事創業,沒有一番紮實的專業功夫和吃苦耐勞的實幹精神,一切都是空談。其實放眼各領域和生活中,吃苦精神的廣佈何止一隅,奧運健兒的賽場激揚、高考學子的金榜題名、抗洪救災的保民安民、事業有成的驕傲榮光,哪一樣不是吃得苦中之苦換來的。事實上,吃苦本身從來沒有那麼輝煌和鏗鏘,縱觀普通勞動者,基層民警爲一個線索蹲守一天一夜,扶貧幹部爲摸清底數走遍了山區,環衛工人傍着路燈喝一口涼水,老師深夜備課打一個哈欠……吃苦體現在每一個日子裏、在每一件小事中,吃苦已經融入了每個職業和人羣,浸潤在個體和集體的幹事創業氛圍中,告訴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要所成,必吃苦!

然而反觀當前一些黨員幹部,或作風慵懶、縱享清閒,落入“享樂主義”怪圈;或驕奢浪費、思想腐化,沾惹奢靡之風。一些領導“出門兩步坐公車”,甚至在車上和羣衆打招呼、說套話;有的出入高檔會所,食則山珍海味,甚至出現了“沒有酒不吃飯”的咄咄怪事,嚴懲之下還振振有詞,“花自己錢何錯之有”;有的調研基層,頭頂烈日不去、下雨打雷不去,稍有加班便是抱怨,一遇工作就是推脫,動輒吃拿卡要、作風不端,硬是讓羣衆搖頭於“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吃苦精神何在?

回望長征,如今何種苦,會有長征苦?粗茶淡飯,總好過樹皮草根;衣着簡樸,總好過補丁加身。而且,當前局部的社會風氣庸俗化、享樂化,不少社會問題頻現,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吃苦精神被不少人所拋棄,基礎尚未打牢,便毫無原則地追求“上層建築”,不吃“苦中苦”,終究只是曇花一現、難留美名,空剩下些“小聰明”和“小運氣”罷了。

今年7月,習主席到寧夏考察,首站便直赴紅軍長征會師地將臺堡,向紀念碑敬獻花籃。總書記表示,“這次專程來這裏,就是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長征路。”而今,全國上下正朝建成全面小康加速邁進,從嚴治黨號角響起,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尤須深入推進,時勢之下,對於吃苦精神已不只是“提倡”而是“必須”。80年滌盪、80年不朽,如今,我們又走在這個時代新的長征路上,更需要長征精神鼓勁助威。幹事創業,橫下一條心吃苦,以苦踐行、苦中作樂,不忘初心不忘本,爲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和民族事業盡獻心血、鞠躬盡瘁。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共產黨人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人,這樣的人是不怕吃苦、樂於吃苦的。回望長征、沉思過往,唯精神堅不可摧,不妨甩開謀事創業的膀子,用浸潤一生的辛苦爲頁頁功績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