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佛法經文 > 三字經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精選13篇)

三字經2.53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字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精選13篇)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1

我學《三字經》所感陽春三月,風和日麗,正是讀書的好時節。沐浴着縷縷晨曦,我捧起了《三字經》。剛開始我並不理解《三字經》的真正內涵,只是覺得三字一句的話讀起來比較順口也比較好記,後來媽媽過來陪我一起讀,媽媽讀完一小段後再給我講解其中的故事和所蘊含的道理,讓我能真正的瞭解《三字經》。

當我讀到“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時,媽媽耐心地給我解釋其中的含義:晉朝的車胤在夏天抓螢火蟲並放入沙袋中,作爲一盞燈,用來夜讀照明;孫康在冬天夜裏借大雪的反光來照明讀書。他們雖然家裏貧寒,但是仍然堅持學習,從不間斷。雖然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教育的環境也改善了,沒有必要像車胤一樣要藉助螢火蟲的光才能學習,也不必像孫康一樣要借大雪的反光來照明讀書。但我所學會的是他們的那種苦學精神。它的真正含義是告訴我們學習要刻苦,要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長大以後才能成爲飽學之士。

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認真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將來一定能有所成就。正如老師所說的:“世界再大也不怕,學好文化走天下。”這就是我讀三字經後的一點感想。其中的道理將永遠留在我腦海裏,伴隨我一生的成長。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2

很小的時候,我就會背一長段的三字經,不認識一個字兒,更不知道其中蘊含的意義。

這個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注音版的《三字經》,我自豪地發現,裏邊的字絕大多數我已經認識了,即便不認識,我透過拼音也能輕而易舉地把它讀出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讀得正起勁兒時,媽媽突然問了我一句話:“你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媽媽一句話就把我問懵了,我連連搖頭。媽媽輕輕地在我身邊坐下,耐心地幫我解釋其中的意思,還給我講起了其中的故事,如《孟母三遷》,講完故事媽媽還告訴我,她爲我選擇慈吉小學,就是希望這個好環境,能讓我好好學習。我特別喜歡我們的慈吉小學,心裏真的很感謝媽媽的良苦用心。

春節聯歡晚會上,我還聽到了趙文卓叔叔和一羣少林小子一起表演武術《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我在《三字經》裏也讀到過,媽媽又告訴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

我真喜歡看《三字經》,它讓我懂得了好多好多的道理。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3

《三字經》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講得就是玉石本來就和普通的石頭一樣,經過巧匠的雕琢,才能成爲價值連城的精美玉器,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爲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又比如“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這段話講得是小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很不對的。如果一個人從小的時候不讀書學習,那麼長大以後會有什麼作爲呢?

《三字經》裏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4

我看過很多很多書,一半左右的書都是我從圖書館裏借來的,偶爾幾次還會借幾本三字經的書,財智。一本三字經的書叫《財智三字經》,它的三字經跟我們學的三字經不一樣,這本書還有第一單元到第五單元,在看過幾頁三字經的時候,也會偶爾相伴幾個故事,第一單元到第四單元都有兩個故事,第五單元有八個故事。三字經下面還有圖,圖下面還告訴我們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

有一頁是這樣的:人民幣和美元國與國幣流轉元角分十百千可積累能換算。圖上畫的是:有三個小朋友想交換錢,第一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100日元。”第二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一美元。”第三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6元人民幣。”第一個小朋友拿着6元人民幣,第二個小朋友拿着100日元,第三個小朋友拿着1美元,他們三個都能交換。很多故事告訴我很多道理,有的故事告訴我有錢要慢慢用,要不富翁也會變成窮人;也有的告訴我,錢是一分一分的掙來的;還有的故事告訴我,富人教窮人,窮人也能成爲富人;還有個故事告訴我,我們不應該買不該買的東西,如果你買了,也許最後就是痛苦。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5

在這個寒假裏,我讀了一本叫《三字經》的書,它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師。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斷話就是三字經的開頭。意思是說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模仿的東西不同,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爲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專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第於長,宜先知。”這斷話在我的腦海裏就像刻着一道痕跡,永遠也忘不了了。因爲東漢的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冬天用自己的體溫替父親暖被窩。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弟弟,自己吃小的。說到這裏,我想起了以前,我覺得被離很冷時,從來不像黃香那樣替父母暖被窩,相反而是要父母爲我暖被窩。吃東西時,我也不像孔融那樣把大的讓給他人,而是自己搶過來津津有味的品嚐。但讀了三字經中的這段話,我明白了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也是每個人都應該懂得的道理。

三字經是宋朝的王應鱗編的,三字一句讀起來嚷嚷上口,它包含了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識,是我國兒童成長的必備讀物。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6

小時候,爸爸媽媽爲我買了一冊《三字經》。那時,我喜歡看漫畫,這樣的書我一拿起就頭疼。在大人面前,我迫不得已的開啟書,哎……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愛看《三字經》,只不過覺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着我念《三字經》,老闆着個面孔,表情很冷酷。其實,爸爸的真實目的並不是一味地讓我讀。果不出所料,當我念的.三字經出口成章時,爸爸便開始誘導地給我講解每一句的含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剛開始時,天性原本是善良的,性格脾氣也很接近……。在這些經中原來也有趣的人物和各種生動的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當我真對《三字經》產生濃厚興趣時,爸爸又用實驗和實踐讓我知道它的含義;一步一步地深入瞭解。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開始背《三字經》了,一邊背一邊想它的含義,這樣既牢記了《三字經》的詞句,又能知道《三字經》在生活中對我成長的意義。《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7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屹立於世界之巔,其中以少數兒啓蒙讀物《三字經》最爲典型。我也覺得這本書很好,這本書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苟不教,性乃遷。教不嚴,師之惰……”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也會受到遷移,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三字經》中的每一句,都有着一些道理在其中,雖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讓我受益匪淺。

記得,我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孩子,被稱爲“南方纔子”,他就是唐伯虎。他從小擅長畫畫。一次,他被別人叫去幫忙作畫,還得到了獎勵。回家後,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並自稱在這很有名氣,畫畫得不錯。媽媽聽後,沒有回答。過了幾天,媽媽要他去附近的一位老師家中學畫,唐伯虎就去了。

唐伯虎跟着老師認認真真地學,不知不覺就已經學了一年多了,老師說他進步很大,可以回家了,並準備了飯菜送他,飯前,他看見窗外的風景很美,學了一年多了,還沒發現這處美景,準備把腦袋探出窗外仔細看看時,“呯”地一聲,撞到了玻璃,窗戶明明是開着的啊?怎麼……唐伯虎用手一碰,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是老師畫的畫啊!真是栩栩如生!我離這個境界還遠着呢!老師來了,他就要求還學幾年,當然老師就同意了。轉眼間又學了4年多,畫藝比以前好了許多,這4年中,他十分刻苦,果然畫技有了很大的長進。

這個故事告訴我了許多道理,苟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在這個故事中體現的很好,學習是自已的事,在學習中一定要認真刻苦,比如:有兩個孩子,從小一樣,但有一個孩子十分刻苦,做事很認真,而另一個很懶惰,遇到困難就怕了,最終誰會成功,一看就知道。小時候,不分高低,而每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努力後,就會有明顯的差距。努力,勤奮……就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以前沒做到,那麼,從現在開始,改掉壞習慣,做到《三字經》中的每一條。

《三字經》,簡簡單單地三個字,句中卻蘊含着大道理,每一句都給我們不同的啓發,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們努力做到每一條,加油!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8

春假,我在家閒得無聊時,又把以前看過的三字經拿出來細細品味。

我特別喜歡看”孟母擇鄰“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但是如果不自己努力,不管有多好的學習環境也是徒勞,這又讓我想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都如一塊玉,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成大器。

”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肯定是沒有作爲的。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愛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棒幹嘛用啊?“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後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後來成爲了大詩人。

一天裏,我讀完了整本三字經,他深深的吸引着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9

暑假裏,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叫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三字經》通俗易懂,是自宋朝以來歷代對兒童的啓蒙讀物,一直廣爲流傳。

這本書裏講了許多經典的歷史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早年喪父,家境十分貧寒,只能住在破房子裏,居住的房子正好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學着哭喪,孟母很着急,就搬家到了市集。但旁邊有個肉鋪,小孟子又學着剁肉,孟母更着急了,就又搬家到了學校附近,這次他受到了學習氛圍的薰染,變得彬彬有禮。這讓我知道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的重要性。

另一個給我印象很深的故事是:黃香溫習。東漢時有一個叫黃香的人,他母親早故,和父親相依爲命,家裏很窮。夏天,由於火辣辣的太陽照射的緣故,晚上的溫度很高,他擔心父親睡不着,就把枕頭扇涼快了;寒冬臘月,天寒地凍,他就先睡下,溫暖了枕頭和席子,讓父親能夠安寢。這個故事讓我感悟到做小輩的應該對長輩孝順,並努力付諸於實踐當中。

三字經還講了從伏羲到元朝的歷史間發生的很多故事,我非常喜歡,每一個故事都是那麼發人深思,建議小朋友都來讀一讀這本書哦。你一定會有很多的收穫。

好書伴我成長,看了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許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真是開卷有益呀!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10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想必大家對這幾句已是倒背如流了吧。《三字經》可以說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啓蒙讀物,並且老少皆宜,雖然它由三個字組成,卻蘊藏着許多道理,簡單的敘述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裏面所講孝順父母、禮貌待人、勤奮好學、尊老愛幼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小時候覺得這本書讀起來像唱歌一樣,卻不知何意,如今回看一遍,卻悟出了極多深刻的道理,比如我最喜歡的一句“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這句的意思是: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才能學以致用,每讀到這一句就讓我想起一句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正是這樣,我想起自身的經歷:幼時我的母親總會爲我報許多的興趣班,唱歌、舞蹈、書法、電子琴等霸佔了我的業餘時間,而且還非常的辛苦,當時我非常的牴觸。可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少有時間去接到這些愛好了,陪伴的只有一門門功課,但值得慶幸的是那些本領沒有丟失,隨時可信手拈來,必竟“藝多不壓身”,而且還能讓人“藝高人膽大”,可以讓我在同學們面前自信的秀出來,我才理解了母親的用意。當然,單有才藝是不行的,學習也得強,也正是有了小學時的奧數那種“撥雲見山”的感覺,讓我對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纔有了現在的優異成績。想想如果當初我像淘氣包一樣,拒絕了所有的興趣班,沒有當初的努力付出,現在會是怎樣的後果——我將會一無是處,估計連學習的心情都沒有。所以說孩子要從小培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要讓自己後悔一輩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想必這一句是膾炙人口。一塊美玉若不經雕琢就不可能成爲一個精緻的玉器。人也相同,若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可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所以說我們要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朝着它前進,在此過程中不斷的增加自己的知識量,不斷的磨礪自己,努力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終有一天會學有所成。

說到這,想必大家對《三字經》有深入一點的瞭解了吧,如果我們將《三字經》中的精髓悟透,那將是獲得一筆巨大的財富,慢慢地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視野會變得更廣闊,自己的能力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越。所以讓我們好好的學習,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將所有的“寶藏”裝進大腦,這樣我們才能走上人生巔峯!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11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啓蒙讀物《三字經》爲代表的作品最爲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爲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透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爲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爲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爲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爲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說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纔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爲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爲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12

國學《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後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啓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爲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經》還講了許多孝子的故事,比如說“黃香溫席”講的就是黃香在寒風習習的冬天先上牀把被窩捂熱,這樣父親上牀睡覺就不會感覺冷了。這些孝子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好好報答父母對我們的恩情。確實,父親母親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陪伴在我們的身旁,養育我們、關愛我們、教導我們。現在我們已經長大了,我們也要學會爲父母做一些事來回報父母。

除了上面的這些道理,《三字經》教育我們的還有很多很多。讀《三字經》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小學三字經讀後感1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當聽到這幾句,總能想起那膾炙人口的書——《三字經》。六字一句,十二句一段,朗朗上口,如兒歌一般。《三字經》教會了我學習,讓我懂得了做人。

學習

我的學習態度總是那樣懶散,做完作業桌上總是亂七八糟的,桌上散着書、文具。因爲有些厭煩了學習,那字影橫飛的語文作業,那耗腦力,花時間的數學作業,那英文四處跳的英語作業,還加上副科的書本作業,我總是覺得煩,老是“累啊!累啊!”地喊叫着。可是《三字經》中的一段讓我改變了學習學習態度。“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是啊!如果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沒有知識,能有什麼用呢?如果現在不好好珍惜這少年光陰,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有什麼用?這段話一直在我心裏,當我對學習產生厭煩時,我就想起了它。它提醒我好好學習,教我揚長避短吸取別人的優點,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做人

我從前對父母極爲不敬。遇點小事總是大吵大鬧,破壞家裏的東西,搞得幾天下來家裏陰沉沉的。我與哥哥處處作對,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老是動不動就對他大吼大叫,讀了《三字經》,我明白了,“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是做人的基礎,之後能文會算,這也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從這兩點做起。《三字經》中這兩句話讓我脫去了那套厚重的佈滿了灰塵的衣裳。我變了,我孝敬父母了,我不大吵大鬧了,我懂得心平氣和地與別人討論問題了。我變了,不再與哥哥作對了,而是與他和睦相處,有說有笑了。

《三字經》在我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