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地域作文 > 山西作文

關於山西民風民俗作文彙總七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西民風民俗作文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山西民風民俗作文彙總七篇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普天之下,總不乏奇人異事。在我們身邊就有這類人存在,那一天我見到拉一個身壞絕技的刀削麪師父。

那一天,我路過一家拉麪館,拉麪師父正在拉麪的動作震住了。不知是店裏的那位客人點了刀削麪。師父正在削麪,那動作之快。令人震驚。削出來的面,更是薄如紙。

不知是做久了,熟練了,還是別的什麼。只見拉麪師父神色從容,動作敏捷。他手裏的削刀,被他運用的極爲靈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簡單的削刀,一堆麪粉,在他的手裏,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卻有薄的如紙蟬翼般的面魚來。師父左手抓着麪糰,右手拿着削刀。不停地削着,右手在麪糰上一劃,出來的面魚小巧可人,落在高湯裏,活像暢遊在水中的小魚。也許,這就是它被稱爲"面魚"的原因吧。消出來的面魚,兩頭尖尖,中間則寬寬的,一點也不失諧調。乍眼一看,鍋裏已經有滿滿一鍋的面魚了。令人胃口大開,真想趕緊品嚐這美味,呵。沒一會兒功夫,一碗刀削麪便出鍋了。遠遠的,就已經聞到了刀削麪的味道。我想,這碗刀削麪一定不矢爲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麪的做法,不禁對拉麪師父佩服至極。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篇2

山西農村的這種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繡都有它們獨特的形式:有的華麗精美,有的莊嚴清晰,有的簡單精製。 刺繡作品有三種,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禮裝飾。在傳統衣服上,刺繡通常用來裝飾領子、袖子和童鞋、圍兜和童帽。

日常用品中,一種典型的刺繡作品是枕頭,有的設計成兩隻虎頭、一隻人臉虎頭、一隻魚尾虎頭或一隻青蛙。現在,刺繡更廣泛地作在墊子、鞋墊、錢包和旅遊紀念品。用於典禮的刺繡作品主要有掛在廟宇上的垂簾和殉葬衣服。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篇3

山西從北往南,地傑人靈,民風古樸,民俗各異,那可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怎可一語而概之?只是擇段講來,大家開心一笑吧。

講故事一: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個神話能流傳下來,是因爲它有一個好的故事內核;一個美好的故事,能演繹出一曲千古神話,比如農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動就是這樣……

一條彎彎曲曲的汾河,順着山勢穿過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東、河西兩塊高地。河東頭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兩位少女。兩位少女的父親叫堯,當時已八十多歲,白鬍子老長,是當時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這就是自己六十多歲才生出的兩個寶貝女兒漸漸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堯經過仔細甄別“檔案”,決定對一個叫做舜的青年進行考察。

舜在河西頭住着。河西山丘相連、地脊民窮,舜自然是個窮後生。因爲生母早逝,家裏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歡他,特別是他的後母和弟弟象,總想謀害他、獨吞家產。他卻毫無怨言,以仁愛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堯瞭解了這些情況後,不由對身邊的人感嘆道:以仁報毒,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於是決定把兩個女兒都嫁給舜。

在歷山上種地的舜,聽到這個消息後,當然高興的不得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堯這個老頭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個道理,雖然讓他白撿了兩個美女,卻不給女兒一點陪嫁,就打發女兒去了他家,更不用說給他個一官半職了;而是讓他繼續在歷山上面朝黃土背朝天。舜心裏並沒有什麼不樂意,還是帶着兩個漂亮的妻子在歷山繼續過種地的苦日子。但讓他更沒想到的是,娥皇、女英兩位妻子,雖然出生於皇家,高貴無比,卻並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爭過大、小外,還是賢慧的很,兩人一過門,就脫掉皇家冠服、換上農家布衣,二話沒說,就和他一道下地幹活、操持家務了,更了不起的是,她們還關心民間疾苦,平時平易近人,急時扶危濟困,幾年過去後,兩人臉曬黑了、手變粗了,和一般農家婦女沒什麼兩樣了,此時的舜,在兩位妻子的幫助下,把他“承包”的歷山治理的井井有條,已成了河西當地冒尖的富裕戶、模範戶。更爲難能可貴的是,舜和兩位妻子致富後不忘鄉親,經常幫助周圍百姓,就連當時死活看不上舜的家裏人也和他們搞好了關係,使舜的聲望直線上升,河東的人都願意遷移到河西居住,這時候堯看時機到了,於是就名正言順地提拔舜爲接班人,還把他扶上馬,又送了一程……

而河東、河西的百姓,不僅爲他們當地出了兩個天子而自豪,更爲娥皇、女英兩女下嫁的賢慧所感動,故以其後輩自豪,爭相敬奉。鑑於堯籍羊獬,舜籍歷山,自堯女嫁舜以後,兩地便結成了聯姻親眷。歷山人稱舜爲爺爺,稱娥皇、女英爲娘娘。羊獬人稱舜爲姑父,稱娥皇、女英爲姑母。河東、河西兩邊以親戚形式走動,於是洪洞後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傳至今……

講故事二:山西婚姻禁忌趣談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兩姓之好,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壞,對於當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頗多。比如中國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別是**禁忌在世界各國都非常嚴格。在中國人眼裏,**不僅傷天害理,且爲禽獸不如的.行爲。再婚禁忌也很嚴格。這裏我們只談常見的有關婚禮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親時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認爲是十分不吉利的,說明二人無緣頗爲忌諱。打碎器皿有分、碎、爛、折的表述,而這些語言對於婚姻,對於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莊重正式的場合,人們都有此忌。

晉南聞喜在結婚的當日,男女雙方在飲食中忌帶葷、不準吃豬肉,據說如果吃葷兩人便不能白頭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帶卻與此恰恰相反,結婚當天必須殺豬並以豬頭祭祖宗,供奉於祖宗牌位前。同時,還要用掃帚蘸着豬的熱血在洞房的牆上劃幾個“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晉中一帶,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時,一定要“偷”一個茶杯,所謂偷,就是女方看見也不能說,茶杯是一定要讓新郎帶上的,且必須完整帶回,不得破損。否則,對於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種不祥的預兆。這裏似乎是說日後待新娘要象對待這個杯子一樣,小心愛護,好好照顧,珍惜珍愛。

在汾陽,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輸兩個水碗,當地俗語叫做zhunzhun,因爲有“偷兩 zhun zhun,快抱孫孫”之說,所以偷碗被賦予了抱孫子的含義。

新娘離開孃家時,過去要坐轎子,在雁北和呂梁的山區中人們常常乘一種頗有特色的“騾馱轎”,坐轎子是一定要掛上弓、箭和鏡子的,現在這些習俗都已逐漸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親還是要給女兒一面銅鏡或現在樣式新穎的鏡子帶上。它的用途並非用來梳妝打扮,是爲了在路上避邪驅兇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時,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鏡給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紅布蓋頭。而新人來回最忌走自己已走過的路,以避走回頭路之嫌,當然也不能走辦喪事人走過的路。

蓋頭與墨鏡的作用都是避免與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禮隊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羣打架,瘋人病人等,怕衝了“花套”與喜慶,是不吉利的徵兆 。碰上了是要倒黴的 ,以後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災多難。這是任何一個結婚人家所不願意看到的。結婚這一天也忌諱談論什麼與死、病有關的事情,也忌天氣時陰時晴,人們總是把這些事情聯想到婚姻的命運。

在一個村子裏如果有兩家辦喜事,人們都忌落在後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稱後婚,所以不願意落個“後”字。而且也忌兩結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則要交換所戴的鮮花或者手絹,這樣纔算吉利。

晉南一帶,對於相同時間裏村裏同時舉行婚事和喪事是極力迴避的,辦喜事者尤爲不悅。迎親的隊伍也忌途中遇上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頭等物,如果避猶不及,則須用紅布蓋住,或用白石灰劃線圈住。

而在呂梁、汾陽一帶,迎親隊伍如果在半路與送葬隊伍相遇,對於結婚者來說還是個好兆頭,是吉利祥和的。也許是紅白喜事都是喜吧,人們並無此忌,雙方互扔鋼嘣兒以示招呼。

新娘下轎後,有屬相相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對人對已之不吉。在五臺縣,廚師們還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邊,鎖起廚房,全部迴避。據說,廚師是新娘下車時相犯的主要對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於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後,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換所有的衣服,換下來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孃家,特別是鞋子是絕對不能再穿回孃家去,否則對於孃家兄弟極爲不利。這似乎可以作爲“嫁出去的女兒,撥出去的水”的註腳。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篇4

山西大部分地區爲一日三餐制,個別地方如陽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頓飯的。冬閒日短時節,一般改爲兩餐,稱"一老晌"。民間稱一餐飯叫"一頓飯"。早飯爲"早晌飯",午飯叫"晌午飯"、"後晌飯",晚飯叫"夜飯"。一般做重體力活時在三餐之間有餅類食品加餐稱爲"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晉中早飯大多以稀飯里加玉米麪,俗稱"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晉東南一帶,早飯多食小米稠飯加涼菜絲。午飯比較豐盛,吃麪條、餅子、饃頭,加上土豆、粉條、白菜燴菜及醃菜。晚飯也多備有湯類雜鍋飯,和子飯麪食等,但不講究多吃。晉南的開水白饃就辣椒,又是極有風味的飯食。

春冬寒季,晉北人吃飯總喜盤腿圍坐在熱炕頭上,主婦坐鍋頭掌勺盛飯,給男人、孩子們吃好,自己揀剩下的隨便吃點,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後"。吃完一碗飯如若把筷子橫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飽了,如筷子放旁邊或拿在手中,就是沒吃飽。

一些農村在夏秋暖和時節,有站街吃飯的習慣。各家各戶盛一大碗飯走出院門,或站蹲門口,或到街中碾盤上、大樹下,聊天吃飯兩不誤,趣聞笑談、家長裏短得以交流。如在農忙收割、打場時,多有手提黑陶飯罐送飯到田間的習慣。如路途較遠無法送飯,便帶點乾糧和乾菜臨時充飢,謂之"打飢兒"。

山西人平時吃飯較節儉,但有客人來,必然竭盡家力熱情招待。多置飯桌擺飯,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給客人用,飯前多飲酒助興。上菜家貧者二涼一熱、四涼一熱、四涼四熱;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雙十席,上火鍋。主人暖酒後,雙手執壺爲客斟滿酒,叫做"茶七飯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護盅杯表示致謝:"我自己來、我自己來,你先來。"主人舉杯勸酒,客人輕抿一點,以示禮貌。席間主人頻頻指點、調換菜盤位置,熱情勸飯。客人要講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連續大吃會被視爲"沒風水","少禮失教"。酒未喝完絕不吃飯。過去中食爲白饃、餃子、油糕。饃饃擱盤子裏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後把筷子擱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飽了。飯後以茶相待。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按照山西的老規矩,過農曆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裏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爲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裏,寺觀裏,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裏,封起來,爲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隻在這一季節纔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衚衕裏,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纔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準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乾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和成的,普通的帶皮,進階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進階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纔是買玩藝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裏,這天晚上家家祭竈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着炮聲把竈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竈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爲長方塊或爲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竈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隻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竈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纔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裏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裏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着板子,門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遊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爲人們還正忙着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爲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衆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夥計們還可以輪流着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着鮮紅的春聯,人們穿着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乾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裏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裏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裏,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裏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裏面有小玲,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裏正是大家最閒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篇6

我的家鄉在山西,我喜歡我的家鄉,爺爺和奶奶經常給我講山西的一些民間風俗和傳說,所以我瞭解一些山西的民間風俗,比如:二月二龍擡頭、添倉節、桃花節、寒食節、走麥節、乞巧節、敲鑼兒節、中元節、過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二月二龍擡頭。

傳說中,農曆二月初二是萬物復甦的日子,二月二龍擡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在這一天理髮,農村則是剃頭,圖個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這個節日奶奶總會讓我去理髮。

但我不喜歡理髮,小時候總擔心剃頭刀子傷到我,所以每到這個時候就嚎淘大哭,幾個人都按不住,媽媽和奶奶爲了讓我順利理完髮,會答應我一些平時不能滿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時,家鄉的人總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我特別喜歡吃餃子,奶奶包的餃子好吃極了!每到這個時候,我還會和奶奶和媽媽一起包餃子,我喜歡幫媽媽擀餃子皮,還會包象包子一樣大的餃子。所以每到這一天,我很開心,我喜歡這個節日。

歡迎大家到我的家鄉山西做客!

山西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源於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裏成爲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餘時間雕刻印製而成的。

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採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臥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