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地域作文 > 美國作文

美國金融危機作文

當美國金融業遇到危機時,中國式謹慎理財作風再次顯現價值。小編收集了美國金融危機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美國金融危機

此次美國金融風暴說明,過度超前消費的美國模式難以爲繼。在此次金融動盪中,美國華人遭受的直接損失較小,就是中國人抱持傳統的“量入爲出”觀念,可以說,中國式謹慎理財作風再次顯現價值。

10月1日夜,幾經周折的救市案終於在參院投票過關,可以料想,在接下來的衆院投票中,這個法案也會透過——哪怕它是碗毒藥,美國經濟現在也需要飲鴆止渴。

救市案出臺如此艱難,是因爲已經觸及美國人的信心底線:7000億(按新版本,實質已達到8000億)投下去美國經濟能有起色嗎?救市到底是救華爾街的金融巨頭?還是救主街(MainStreet)的平民百姓?還是如果華爾街的貪婪無度被縱容,民衆還要付出多少代價?

金融危機發展到現在,風險已經從房屋市場,擴展到股票,擴展到保險業,乃至普通的儲戶和貸款人了。華爾街發明出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工具,透過種種槓桿,金融機構似乎可以無限創造信用,玩所謂錢生錢的把戲。然而,這些手段或可促進投資回報率,卻無助於真正的財富增長。除了華爾街高管的薪酬能夠按照他們畫的餅那樣飛速增長,老百姓的收入並沒有暴增。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對此也有一個比喻,他在上週末天津舉辦的達沃斯夏季論壇上指出,7000億隻是快餐,暫時填肚子,真正需要的是精心烹調的中國式美味。他稱中國的監管經驗值得學習。劉明康此次尖銳批評美國金融監管,指其“非常荒唐”引外界側目。但與其這說是中美監管體系的差異(中國金融業的漏洞何其多),不如說是消費模式、乃至民族傳統的差異。

當美國金融業遇到危機時,中國式謹慎理財作風再次顯現價值。在美國的華人對此有切身體會,在金融動盪中,華人遭受的直接損失較小。比如房價,9月30日剛剛公佈的20城市住房指數下跌了16.3%,創歷史之最;但華人社區的房價則基本穩定,有的還有微升。在全美法拍屋的浪潮中,華人所佔比例也很小。這是因爲華人很少過度依賴貸款,購買房屋通常是在自己的經濟實力允許的範圍內。在股市、保險和其他金融產品方面,華人遭受損失也較小,因爲對風險過高的產品涉及不多。說到底,就是中國人抱持傳統的“量入爲出”觀念,即便在美國這個崇尚消費的社會中,依然進行着自我風險調控。

無獨有偶,與美國房貸市場相比,中國房貸市場雖然有泡沫,但尚未出現大的危機,原因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理財觀念。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進階研究員趙慶明指出,國內商業銀行對房貸的首付比例要求非常嚴格,且貸款風險評估比較謹慎,加上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十分保守,因而與美國次貸存在根本性差異。

當消費遠遠超出經濟增長的支撐,人們開始吞嚥苦果。此次金融風暴說明,過度超前消費的美國模式難以爲繼。長期以來,“超前消費”,以消費帶動生產,作爲美國模式向全世界推廣。

當然,美國人之所以敢於超前消費,一是有其發達的社會保障系統作後盾,二是有世界各國做墊底,萬一出問題,美國可以憑藉它的超強地位,尤其是美元的特殊地位,向世界各國轉嫁危機。但是,這一模式有其內在的風險,當消費超出收入太多,導致資金鍊條斷裂,尤其被金融衍生工具所放大後,危機會以成倍的規模爆發,超出了金融系統本身所能抵擋的範圍。本次由房貸危機所引起的金融危機就源於此。

中國人的消費觀一度被作爲保守、落後的代表。過去,限制消費並沒有給大家帶來更多的財富,反而限制了創造財富的動力。大陸個人消費貸款推出之初,就曾引發很多爭議,“借錢過日子”是很多人難以接受的。而美國式過度消費引發的危機,印證了中國量入爲出的理財觀的價值。

當然,次貸危機並不否認適度消費的必要性。對於華人,重要的不是不花錢,而是有節制的、有風險控制的花錢,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也是如此。

在一個全球化時代,中國美國與其說是代表了兩種消費模式,不如說共同促成了一個模式——就是說,美國的過度消費,以中國的過度生產爲支撐;中國的內需不足,以美國的超前消費來補充。所以中國人省吃儉用攢的外匯都投進了美國國債。中國在這場金融風暴中應該學習的經驗,除了避免金融風險的無監管外,還需要從刺激內需做起。否則,生產過剩帶來的危險,也不亞於消費過度。

第二篇:美國金融危機

2008年10月1日是新中國的第五十九個生日,今年在經歷大悲大喜後,更倍覺節日值得慶賀。京奧“神七”開盛世,地裂冰封振國魂:京奧圓百年夢,“神七”掀航天新頁,均顯示中國國力晉升新階,在現代化上初見成績;連串的雪災震災,不單未打倒中國人民,反而喚起萬衆團結奮戰的愛國心,向世界宣示國家及人民的新形象。總之,無論是悲是喜,均令中國的硬實力、軟實力得到提升,反映了持續發展的成效。

從較長遠的歷史角度看,今年還有重大的紀念意義─改革開放的三十週年。三十年來中國變化之大發展之快,實人類史上奇蹟,故已令舉世驚異。關鍵在於透過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及全球化框架已具雛型,並開始發揮效益。由此從計劃到市場、落後到先進的雙轉換,道路愈走愈寬。即使初步成績,卻已令人矚目:中國GDP以購買力平價計已僅次美國,出口額亦晉居世界次席。

回頭看走過的路很長,向前看要走的路更長,成績不少但不足更多,中國要建立成熟的.現代化市場經濟仍是任重道遠。改革尚未到位的具體例子很多,在九成多物品價格由市場訂出外,尚餘少數項目(如能源)因定價失當,仍常困擾相關產業及總體經濟的發展。宏觀調控則仍須學會更好地解讀形勢,和用好市場調節手段。國有企業的政企分家仍未徹底,各級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癖仍未清除,每過分熱衷於“救市”。生產事故頻發及最近的毒奶粉事件,又顯示市場執行的法治基礎,及政府管治、企業管理水平距離先進尚遠。當然,這些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只有透過深化改革來逐步解決。無論如何,中國已闖出了具本國特色的發展之路,“中國模式”在國際上尤其第三世界中享有盛譽。

同時必須注意,中國的改革開放,又正面臨新一輪巨大的挑戰與機遇。美國的世紀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散向全球的衝擊波浪比浪高。在應付直接衝擊上中國能力頗高:金融業有外匯管制及市場分隔的內外“防火牆”,而龐大的內需及內生髮展動力,足可抗禦外需放緩的影響。因此危機縱會帶來困擾問題卻不大,中國將成爲環球風暴中少見的樂土、安全島。

真正的挑戰與機遇來自國際金融格局的大變:金融危機的後果正如最近德國財長所說,將是美國金融霸權的沒落,和美元作爲國際貨幣的獨大地位的消減。歐美的全球金融經濟核心角色將隨之淡化,新興經濟加快冒起,尤其東亞的金融經濟地位必日益重要。英美的自由放任金融模式已發展到終點,今後將要進行大改革,其金融領先優勢自必大減。顯然,這將給中國崛起帶來了世紀機遇,必須好好把握。

然而這正是中國的最大挑戰。中國的金融體系仍較脆弱,仍在走向世界的初階,在“走出去”投資中(如入股黑石及富通等)已損失不菲。因此,如何算準到歐美撈底的時機,透過參與國際“救市”行動維護本國權益,和開拓符合國情並具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等,都將成爲急須探索的新課題。總之,中國必須在改革開放及金融發展上,作更多的自主創新,只有這樣纔可真正成爲經濟及金融強國。

標籤: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