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選】讀後感的作文集合五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後感的作文5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讀後感的作文集合五篇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今天在偶然間讀到了一篇令我受益非淺的文章,叫做《真實的高度》。

文章的大意是小仲馬寄出去的稿子總是碰壁,可他卻堅決不用父親的名義來寄稿子,而且還給自己取了許多筆名,最終,他的作品《茶花女》贏得了一位資深編輯的讚賞。

“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有味道。”這是文中小仲馬對大仲馬說的。大仲馬見兒子寄出去的文章經常碰壁,就讓兒子在文章後面加上一句話,說自己是大仲馬的兒子,卻被小仲馬拒絕了。面對無數次的退稿,小仲馬沒有退縮,因爲他對自己的作品充滿了信心。我們都知道,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教授,也正是以自己的自信心,突破了水稻是自花傳粉、不能交雜的傳統觀點,對水稻雜交改良,使水稻產量獲得大幅度提高。袁隆平雜交水稻的成功不僅僅在於使糧食產量有所增加,還在於他理性懷疑的力量,使我們看到科學和創新在於突破常規,理性的懷疑是科學創新的起點,也是科學家自身知識功力與自信心的表現。

“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這是文中小仲馬對那位資深編輯所說的。當編輯問到小仲馬爲何不在稿子上署上真實姓名時,小仲馬則這樣回答了老編輯。小仲馬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他知道,如果在稿子後面署上自己真實的姓名後,那麼他也就不可能得到他自己真實的成績,同時,也由於他對自己能力的自信,使他終於寫出了《茶花女》這部不朽的作品。

小仲馬靠着自信,朝着自己的目標去奮鬥,不怕苦、不怕難、不服輸、不後退,勇敢堅定地走下去,最終向自己的父親一樣,成爲了一名偉大的作家。而我們也應該這樣,對自己充滿信心,遇到困難時勇敢面對,不退縮,不服輸,這樣,你才能成功。作文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最大的麥穗》是蘇教版第十二冊的一篇語文課文。前幾天我們剛學過,我受益匪淺。

課文講述的是:古希臘的學者蘇格拉底爲了讓弟子認識到深刻的道理,便把弟子領到麥田邊,讓他們找麥田中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後,就走進麥地裏,因爲那時正是小麥成熟的季節,所以麥地裏都是大麥穗。弟子們找了一株又一株,認爲都不是最大的麥穗,最大的在前頭,他們找到地邊,依然是兩手空空。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人的一生彷彿是在麥地中行走,在尋找人生中最大的“麥穗”。有的人看見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來;有的人則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放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

我感到,人生活在世界上,追求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就好比攀登高峯一樣,從低到高。追求目標,應該付出辛勤的勞動,在實現目標的過程當中,要有堅強的意志,雖然會失敗,但不應該氣餒,因爲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這樣才能成功。世界上哪有一生下來就是一個經驗多的人?哪有一個人生下來就在人生道路的高峯上?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這話說的'一點沒錯,我們要從失敗中總結經驗,這樣才能準確的判斷出哪件事是人生中的大事。有的人總認爲人生中的大事還在人生道路的前頭,這就是他們缺少判斷力,不敢大膽嘗試,所以一再地錯失良機。到人生的最後,還是竹籃打水——場空。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有得到,這樣的人生又有何意義呢?

人生中最大的“麥穗”,就是人生中實實在在的事。不論大事、小事,不都是爲人類、爲祖國建設做貢獻嗎?就是爲了追求這個目標,所以我們應該盡力工作學習,而不是等待;同時也要盡力找到人生中最大的“麥穗”,這樣的人生既充實,又有意義。

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犯過同樣的錯誤,那就是猶豫不決,我也有過同樣的錯誤。以前,我做事都在心中有個打算,可到了該做事的那天,又有新的事在等待着我去做,到了這個時候,我總是猶豫不決,總是問自己,到底做這件事好,還是做那件事有意義,我真希望我是神仙,沒有煩惱,知道哪件事要哪天做。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知道:做一件實實在在的事,纔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意義的。

朋友們,人生中最大的“麥穗”,就在你的人生中,等待着你去摘取。人生中既有得,也有失,所以你要不怕失敗,努力去追求你人生中的目標,不斷摘取人生中最大的“麥穗”。做實實在在的事,這纔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拉布曾說過:幽默是生活波濤中的救生圈。

何嘗不是呢?現代社會中的幽默,難道只是那種粗俗的漫畫,無聊的笑話嗎?自從看了這本書以後,我完全可以否定這種觀點。馬克·吐溫用他的作品告訴我什麼纔是真正的幽默!

讀完整本書以後,我最有感觸的是這篇《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它主要講述的是一位路過赫德萊堡的陌生人,因爲被這個市鎮的人無意冒犯而絞盡腦汁想報復這個市鎮居民的故事。他拿着一袋有一百六十磅四盎司的金幣去誘惑赫德萊堡的人們,想讓赫德萊堡的人們引以爲傲的誠實的好名聲受到玷污。結果那位陌生人成功了,他假借一個死去的人來虛擬了一個故事,讓十九位首要居民受到了金錢的誘惑而撒了謊。最終當謊言被揭穿時,那些人都成爲了衆人的笑柄。

看完這篇小說,我有很多感觸。那些感觸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誠實是人類最美好的品質!

在我看來,馬克·吐溫不只是一位小說家,在他的精神與風格上,他更像一位思想家,一位哲學家,他的作品不單單是引人發笑,更引人深思,他的確像一顆閃爍的星星照亮了我的心靈。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金融的產生與發展基礎是契約架構與個人權力的保障,因爲價值的跨空間、時間交換是以信用爲基礎的,因此需要相應的制度去確保交換的公平性!家族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其實就是一種規避未來風險的隱形投資,而血緣關係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約架構!典型例子就是“養子防老”,父母擔心老無所養,在年輕時會把大量時間、金錢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養,這其實就是一種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資!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從金融學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釋。如上所說,以血緣關係爲依託的家隱性來說是爲了規避未來風險,是經濟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養孩子的目的是防老無所養,因此,小時候孩子必須對父母服從,要不長大還了得!這種情況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種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個性受到嚴重壓制,整個社會缺失創新氣氛。儒家的長幼有序,三綱五常從道德上給與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麼不僅家庭內部,社會方面也會給與不孝子女以巨大壓力。這樣,家文化帶有很重的責任與義務感,極大地剝奪了孩子的權利,壓制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種方式去規避家庭風險,那就是現代金融!

經濟獨立是個人自由的基礎。如果老年人也能經濟獨立,那麼他們將不會對孩子的行爲過分干預,退休基金、養老保險等爲規避未來風險提供了充分的選擇,老人蔘與這些金融活動就會在年老時享受金融投資帶來的回報。

上面的描述只是從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麼對於社會而言其存在性以及發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

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銀行以及保險。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是其發展的搖籃。這些國家爲了拓展其海外貿易,維護海上霸權地位,大力發展銀行以及保險業務,後來爲了維持戰爭需要,又大量發行國家債券,從而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英國是最早發行股票的國家,但由於缺乏相關監督契約制度,發生南海股市大泡沫,英國決定限制股票發展,從而逐漸在競爭中失去金融霸主地位而被美國取代。證券,保險,基金,債券,說到底,就是爲了優化資金的配置,將未來收入流現金化,也即資本化!

人們一般在青壯年時期消費需求最大,但此時的錢也最緊張,而到老年時最不需要花錢卻最不缺錢,爲此利用金融,他們可以透過借貸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來滿足消費的需求,這樣做的好處:1、優化資金的配置,使資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現沒錢時消費需求最大而有錢時消費需求弱的現象;2、減輕一次購買時的壓力,提前享受生活;3、促進社會消費,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因此美國式的消費模式是一種合理理財與投資的模式,是先進的!那麼,爲什麼美國還會成爲經濟危機的源頭呢?這是否說明美國式消費的終結?

答案是:不是!美國的金融危機的確來源於這種借貸消費,但不是模式本身所帶來的。舉美國住房按揭貸款爲例:a想買一套房,但他付不起全額資金,於是他向銀行借貸,以未來的收入作爲抵押買下這套房。假設還款期限爲30年,那麼銀行就只能在30年後才能連本帶息收回所有錢,這就存在流動性風險,如果銀行中間需要錢或者30年後收不回來這筆錢怎麼辦?這勢必影響銀行的借貸,影響金融的發展!伴隨這個問題的產生就有了聯邦住房按揭貸款協會(fm),他的作用是專門買那些銀行想轉手的按揭貸款(現金支付),於是死錢又變活錢了。銀行承擔的風險小了,貸款量也多了。接下來的挑戰是fm的錢也不是無限的,於是70年成立了gm,專門將從美國買來的各種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後將貸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證券的形式向資本市場投資者出售,即按揭貸款證券。這樣就將風險分擔到社會中,同時使活錢的來源無限變大,但同時借貸者與資金提供者的距離越來越長,交易鏈長了,風險就大了,中間夾雜着很多的代理商、代理機構,他們很多隻負責收取中介費而不管其他的,一環壞了,那麼全環就可能出問題。從而引發次貸危機,又因爲房貸已經同衆多金融產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關所以導致金融危機也就不足爲怪了!

讀後感的作文 篇5

爲了這本《父與子》,我吵了兒子多次,因爲總是看到他拿着那本書翻過來翻過去的,好像總也看不完。我也曾偶爾翻過幾次,但從沒認真的看過,今年寒假,因爲天氣寒冷所以就偎在家裏沒出去,又看到兒子放着新買的書不讀而在看那本書,我不禁感到好奇,究竟這本小畫書有什麼神奇之處讓兒子百看不厭,我便仔細閱讀了一遍。不禁爲書中幽默搞笑的父親和可愛調皮的兒子所深深吸引,更被這對父子之間的深厚父子情所感動。

這本書沒有文字,但書中生動有趣的漫畫卻能讓讀者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一目瞭然,書中每一個小故事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中我看到了現實中很多父親的影子。隨着我們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心也越發浮躁,很多做了父親的男人在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要外,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極爲不利,但也有很多父親在親子方面能夠做得很好,能夠認識到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在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父親,他們能夠捨棄外面的燈紅酒綠,拒絕不必要的酒場飯局,把陪伴家人放在首位,想方設法的豐富家人的生活,從而使孩子能在濃濃的親情和呵護中健康的成長。

真希望這樣的父親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