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有關家鄉的景物作文三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鄉的景物作文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家鄉的景物作文三篇

家鄉的景物作文 篇1

外公的家鄉是坐落在乾潭縣一個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雖然我已經離開那裏兩三年了,可我仍思念那裏的一草一木,更思念那迷人的小河。小河真美啊。它清澈、恬靜,令人神往,遠看它綠得像一條翡翠色的綢帶,蜿蜒曲折地繞着小山村;近看它清得可見河底的魚蝦。

夜晚,彎完的月牙兒倒映在清澈的小河上,是那樣的美麗,又是那樣的溫柔,此時的小河更顯的迷人。春姑娘那沙沙的腳步聲近了。田野上那無限明媚的春*,把小河打扮得更加妖嬈。岸邊的小草不只什麼時候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愛春風的吹拂下輕盈舞動。草地在陽光照耀下像一塊碧綠的絨毯,我門們在上面坐着,躺着,打滾。成羣的牛羊在河邊吃草、飲水、小羊在河邊叫喚着母親。河岸邊,一排排垂柳長出嫩綠的枝芽。枝條伸進清涼的小河,好似在跟小河親切地握手。布穀鳥、吸喜鵲在枝頭蹦跳,唱出清脆、婉轉、優美的歌。那活潑可愛的小燕子不時掠過波光粼粼的水面。

一陣微風吹過,水面蕩起一陣漣漪。映在水裏的青山綠水,一會兒擴大,一會兒縮小,一會兒聚攏。一會兒散開。夏天,小河成了我們的樂園。下午放學了,小朋友們邊脫邊跑,到了河邊,就一頭扎進去。有的打“狗刨”有的“大腸漂揚”有的像泥鰍一樣在河裏穿梭來往。河裏濺起朵朵雪白的浪花……小夥伴的歡聲笑語和擊水的嘩嘩聲交織在一起,就像一曲動聽的田園交響曲每當

這時我快樂極了。迷人的小河,你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多少歡樂。到了涼爽的秋天,河裏的魚蝦肥了,我們總是到河裏築壩捉魚。每次回來,我們的籃子都裝滿了活蹦亂跳的魚蝦。這時,我們心裏有多高興。遠處金黃的稻子也好像被着喜悅聲所陶醉,在頻頻地點頭招手。冬天的小河,隨着雨量大小,時而寬,時而窄,時而深,時而淺。河水仍不息地流向遠方。

小河,我知道你明白自己很渺小,比不首鋼那些名川大河雄偉壯觀,你也明白自己對人類的貢獻比不上長江、黃河那樣大。可你不自卑,總是默默地流向遠方,你那自強不息的精神值得我敬佩。從你身上,我獲得了奮進的勇氣和力量。啊,我愛你--迷人的小河。

家鄉的景物作文 篇2

我的家鄉是一片美麗的土地!走進那裏,會讓你琳琅滿目。一排排整齊的小樹,一叢叢伸着懶腰的小草,一朵朵可愛的小花,一條條幹淨的小路。還有一條叫幸福溪的小溪,這條小溪真清呀!清得可以看見溪底的沙石。

家鄉還有一片竹林。走進去你會聞到一股前所未有的香,這股能讓你清涼氣爽,如果你從竹林旁走過也會一股清清的竹香。家鄉還有一口清溪。這裏面的水一撈起來就能喝,因爲它太清了。

我愛家鄉的美景。

家鄉的景物作文 篇3

剛下火車就大吃一驚。導遊介紹西安的第一句話竟是:“沒有到過西安就不算到過中國!”不*啞然,我竟做了十八年的不是中國人的中國人。再看周圍,稍感安慰,同一團中有數位五十多歲的團友,他們竟做了半個多世紀的“假”中國人。話雖有些不妥,但西安之於中國的重要性盡在其中。

西安人很喜歡叫這座城市爲“古都”,抑或直接呼其古名——長安。更有甚者要求國家更改城市名稱,叫“長安”或“西京”。我想,這就是西安特有的文化內涵,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沉澱。儘管有高樓大廈、有高速公路、有商業中心,但西安保留着全國最完整的古城牆,爲了保護地下文物,他們甚至放棄建設地鐵。這種對文化傳承的堅持在過於重視經濟建設的今天尤爲寶貴。

西安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古老,繼而,我發現了她的堅持。

第一站是西嶽華山,初中時就讀過“山河表裏潼關路”的詩句,華山之險,歷來稱頌。在周圍黃土高原的大背景下,華山的岩石變得十分突出。黃土的中心竟是一座石壘的高山,怎能不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憑藉索道,我們輕而易舉地征服了北峯。但相比於其餘的東、南、西、中四峯,北峯不過是半山腰上的一個平臺。也許是古人知道華山難爬,所以稱此爲北峯,聊感安慰而已。擡頭望去,海拔2187米的南峯高高在上,剛剛還埋怨這來回110元的索道費太貴,現在才發覺值得,否則爬死也到不了山頂。

沒有爬到頂端,我便打起了退堂鼓。第一站就遇到了本次旅遊的第一大遺憾——沒有徵服華山。但是,看過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險峻,相信不虛此行。

如果要評一個“最名不符實獎”,我想西安將有兩樣東西入選。一是羊肉泡饃。來西安前總認爲它是陝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象徵,一見之後,不過是將羊肉湯澆在碎麪餅之上,遂大失所望。另一個便是鐘樓。初到西安,問當地人何處最好玩時,十有八九都推薦了鐘樓、鼓樓。它的地位就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世界之於上海。記得當時有人到上海來玩,總會被問“大世界去白相過嗎?”去過,那很好。沒去過,哎呀,你怎麼大世界也不去?可惜啊。於是,我對鐘樓、鼓樓也充滿期待。

鐘樓位於西安市的正中心,周圍車水馬龍,因此鐘樓就好象車流中的一座孤島,需要由地道才能抵達。沿着地道走了一大圈,方找到鐘樓的入口。拾級而上,才發現那不過是一個二十多米高的'平臺。所謂“一覽”西安市區根本不可能,更不用說“鳥瞰”了。匆匆遊覽一圈便走了下來,心中還暗自慶幸——還好沒有買鐘樓、鼓樓的套票。第二天,從買套票的團友之抱怨聲中,我更覺慶幸,似乎還有些幸災樂禍了。

到中國就一定要來西安。

來西安又怎能不去看兵馬俑?

今年年初,上海博物館展出了數座由陝西空運來的兵馬俑。那時也沒覺得如何,不過是幾個泥人罷了。然而,當真正站在兵馬俑博物館的一號坑前時,成百上千的“泥人”所構築起的氣勢絲毫不遜於千軍萬馬。我想,很少有人能不心潮澎湃。周圍有不少外國遊客,大多數人對中華文化少有涉獵,但他們同樣在那裏嘖嘖稱奇。他們所感到的,不是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不是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藝,而是那股不可抗拒的氣勢。人們說音樂是無國界的,它的旋律能感動世上幾乎所有的人,兵馬俑有何嘗不是如此?

在兵馬俑博物館內參觀了一圈,已覺雙腳無力,心想秦始皇也夠猛的,光陪葬的軍隊就怎麼多。然而,當看到幾十平方米的秦陵復原模型角上一小塊標着“兵馬俑遺蹟”的模型時,我真有些驚呆了。我已經找不出詞語來形容秦始皇以及這座偌大的陵墓,剩下的只有可惜與憤怒——爲這座陵園的蕩然無存而可惜,爲項羽當年的暴行而憤怒。

如今僅存的只有秦始皇的墓地,一座兀然孤立的土丘。據說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而沒有進行發掘。因此我們只看到了根據《史記》記載復原的墓內情形。豪華、奢侈等詞已不能描繪其中的裝飾,我也只能再次發出一陣陣驚歎。看過模型,卻已再無氣力爬上那座土丘(昨日華山之行已消耗了太多的體力)。於是有了此次西安之行的第二大遺憾——沒有將秦始皇踩在腳下。

旅遊途中,聽到了一副有趣的對聯。上聯:翻身要靠共產黨。下聯:發財不忘秦始皇。橫批:感謝老楊。“老楊”即是1974年發現兵馬俑的四位姓楊的當地農民。巨大的陵園因項羽而付之一炬,堆砌如山的珍寶只有一小部分仍伴秦始皇長眠地下,另一大部分卻似乎鬼使神差地到了當地人民手中。因爲旅遊業,秦陵、兵馬俑所在的臨潼區已成爲西安最繁榮的地區之一。這,是可笑,抑或是可悲?

曾有一種說法:看近幾年的中國要去廣東,看近幾十年的中國要去上海,看近幾百年的中國要去北京,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則要去西安。似乎一個“古”字足以成爲西安的定語。

但是,我爲西安鳴冤,因爲西安有華清池。且不說當年姓蔣的“督戰”時住的五間廳,單是驪山山腰上的一座小亭就足以見證中國的五十多年曆史。自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後,它的名字歷經“總統蒙難亭”、“捉蔣亭”、“兵諫亭”的變化,每一個名字都是一段歷史。如最後的“兵諫亭”是近幾年爲緩和海峽兩岸矛盾所改的。歷史總是由小處折射,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