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靜靜情思,默默淚痕散文

愛玲,一個從美麗與哀愁的煙霧中走出來的女人。

靜靜情思,默默淚痕散文

美麗,是她的外殼,哀愁,纔是他的靈魂。

初識愛玲,是在兒時的時候,因爲《半生緣》。現在回想起來,對《半生緣》映像最深的一幕該是在桃花林中,風吹桃紅飄如雨,花美人更美,而她,則是巧笑言兮,顧盼生姿,那是,曼貞還是幸福的。此後的一生,則是悲情苦味的。我只爲她歡喜了好一段歲月,也爲她悲慼了幾個年華。

而我,後來才知道的是,曼貞的形象是愛玲的靈魂塑造的。

出生於大家之家, 繼承了母親的美麗與氣質,卻在“大家”之中被培養成爲一個籠罩着哀愁面紗的女人這與她的身世經歷是分不開的。父母早年離異,母親遠渡英倫,留下她和弟弟由父親撫養。也和所有的現實一樣,父親再娶,後母也扮演着所有人心中的角色,不喜歡她和弟弟,尤其是對酷似愛玲母親的弟弟,更是備受折磨,看着弟弟一天天的沉落下去,除了難受流淚,她連話都說不上。更甚的是,她曾被父親囚禁在家中長達半年,不見天日,不問人事,完全與外界隔離開來,這段經歷,在愛玲的心裏留下了莫大的陰影。

愛玲的`大多數作品的主人公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是心裏有病,就是生理有病,有的甚至是生理心理都有病,這些人大多是現實生活的折射,所謂的現實,就是愛玲生活的那個複雜而病態的封建社會。如在《沉香屑》裏,葛微龍和樑太太,她描寫微龍的墮落,極力的些樑太太的住宅來暗示微龍墮落的心裏變化。《茉莉香片》中的聶傳慶雖然是個心理變態,他憎恨自己的父親和家,希望有一天能夠擺脫他們,世界變成他的,但這是一種悲哀的現狀……

在愛玲的筆下,幾乎每個故事都是有頭有尾的而且是完整的。任務的性格在發展中得到完成,具有完整美,而人物的性格也不是是一成不變的。另一方面,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徹底的。最大的特點是幾乎所有人的面貌都是不好不壞,亦好亦壞。

記得愛玲在《自己的文章》裏喜歡更有深長回味的蒼涼。她總是參差對照寫出現實生活中人的虛僞與真實,浮華與樸素……

翻看愛玲的照片,發現幾乎所有的神態莫不是頭高高昂起連同眼神一起。我只想得起淡雲朧月,離煙漠漠,清幽寥遠來形容,談不上什麼意思或者是來源,只覺得該這樣形容纔是恰當。就像有人評論說她是悲天憫人又遠離衆人,如月在高空與你相見卻又永遠無法觸摸到。

喜歡愛玲,悲她所悲,喜她所喜。她就像輕霧繚繞的湖面上伸出的白蓮,纖塵不染而又綻放七彩光芒。還喜歡她那種近乎寡淡的臨時態度——世界,你亂你的,我自有我,一切人情,你只管歡喜,不要管我怎樣平淡。一切塵世的喧囂永遠進不了她的眼耳和心。她算是不入世,還是心已經出世了。

記得她曾經說過這樣的兩句話,讓我無法忘卻——

默默情思,靜靜淚痕,卻像是晴天落了白雨;

物物清正,既非感傷,也不悲切,不是痛楚,只是苦楚;

沒來由的喜歡,若真要說出個所以然,可能是她把情感寫的太細膩了,太形 象了,也可能是她那悠悠遠遠的情懷觸動了我。

有時候,我總在想,我們的世界無論多大,都始終是有一層外殼的,我們生活在裏面,可以看清外面的師姐,但怎樣也走不出去,而走出去的。回頭看 ,塵世紛擾,心若多想,就產生了一切的苦吟和悲情,李清照如此,愛玲如此,海男如此。

愛玲,很苦。

若是李煜的愁苦可如東水流去,那愛玲的苦也隨西水逆流,苦澀了一整個年華,苦了她經歷過的所有人和事,也苦了讀她的人,苦了時光。

日日說不完,夜夜訴不盡。

那逝去的光陰,飛揚的塵土,掩映的歲月裏她走出來。如此美麗,又如此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