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成長作文 > 人生作文

人生的境界作文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人生的境界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的境界作文7篇

人生的境界作文1

在非洲原野上,有一種十分勇敢的小動物叫做蜜獾。它是一種兇殘而好鬥的動物,不像別的掠食動物一樣撕咬敵人的頭部,而是直接攻擊敵人的腹股溝。它最愛鑽進蜂巢的深處,尋找美味的蜂蜜。但是頗爲遺憾的是,蜜獾發現蜂巢的本領相當拙劣。

當地有一種極受居民歡迎的灰色小鳥,它比麻雀稍微大一些。由於它們非常善於發現蜂巢,被人們稱爲向蜜鳥。向蜜鳥最感興趣的食物,則是組成蜂房的蜂蠟和野蜂幼蟲。但是,向蜜鳥的力氣非常小,它們根本不可能將蜂巢弄碎。

基於各自的需要,向蜜鳥與蜜獾這一對飛禽走獸便取長補短,相互依賴起來。每當一隻向蜜鳥發現一個蜂巢時,它便發出刺耳的尖叫,同時在林 間穿飛。一旦飛行中的向蜜鳥發現蜜獾,它就落下去啄蜜獾的頭,於是蜜獾開始追趕向蜜鳥。就這樣,向蜜鳥把蜜獾引到蜂巢前,它棲在樹枝上靜觀蜜獾搗毀蜂巢, 很快,蜜獾喝足了蜂蜜,吃夠了蜂卵揚長而去。這時蜂羣因家園被毀壞而四下逃逸,向蜜鳥就飛下樹枝來,不慌不忙地享用被蜜獾咬碎的蜂房蠟和野蜂幼蟲。

無獨有偶,牧蟻和蚜蟲也是這樣的一對相互合作、生死相依的組合。因爲蚜蟲的排泄物(稱爲蜜露)含有氨基酸和糖分,這種成分能夠刺激牧蟻的味蕾。當牧蟻飢餓時,它就會用觸角去拍打蚜蟲的背部,促使蚜蟲分泌蜜露。

在有些時候,牧蟻還會用樹葉和小樹枝精心地爲蚜蟲搭一個漂亮的小巢,每晚將蚜蟲集中在小巢內,甚至在遷移之時,牧蟻也會帶上蚜蟲一起啓程。牧蟻還常常扮演蚜蟲的保護神,一旦發現有其他昆蟲侵犯蚜蟲,牧蟻就會對來犯者羣起而攻之。

玉米地裏的牧蟻甚至還會在秋天到來的時候,將玉米上的蚜蟲卵收集起來,藏在地下的蟻穴中,使之冬天不被寒冷的天氣凍死。當來年春回大地時,牧蟻就會將蚜蟲卵取出讓其孵化,孵化後的新蚜蟲又可以爲牧蟻提供新鮮的蜜露了。

面對強大的自然,面對殘酷的世界,個體的力量畢竟孤單有限。這就要我們像向蜜鳥與蜜獾、牧蟻和蚜蟲一樣,用一雙慧眼,找到利益互惠的合作者。你死我活的競爭是一種低級競爭,是一種惡性的競爭。良性的、可持續的競爭就是合作。合作是競爭的最高境界,結局是美妙的雙贏。

人生的境界作文2

“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是王羲之的休悟自我;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是屈原的識人知世;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蘇軾的兼濟天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理想王國,“體悟自我,識人知世,兼濟天下”是每個人的夢想。每個人都會懷揣着夢想去塑造人生的境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體味自己,去認識人生的初步境界與價值。站在歷史的河岸,我在求索的河川裏,驚醒地看到,這裏既有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羈,也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迷茫與失落;既有李樂薇式的閒適高雅的人生探索,也有魯迅的一夜白頭般的苦思冥想。人們都在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人格定位、人生目標,體悟自我---人生的宏圖從此鋪開,人生的境界由此昇華。

孔子曰:“吾七十六方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識人知世,放寬眼界,心懷他人。西北的朔風吹開泛黃的歷史畫卷,這裏有陶淵明面對黑暗官場的毅然轉身;有范蠡面對“福貴不能與共”的闇然神傷;既有梁啓超的“吾國之責任則全在我少年”,也有周恩來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偉人們旋轉於時俗之上,苦心求索着民族振興之路,詰問着人生的價值取向。邁上識人知世的階梯,確定人生軌跡沿續的方向。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達則兼濟天下”,人生最大的舞臺是整個人類的事業。孟子不拘於獨善己身,親自遊說諸候,力圖創造一個“仁”的社會;陸游不顧多病之軀仍然尋求報國之路;杜甫不懼一己之寒而欲大庇天下之寒士。先哲們走出世俗的羈伴,在人生遭遇中無法施展拳腳的時候,仍然以兼濟天下爲懷,這裏一種什麼樣的境界?這又會是怎樣一種情懷?問語山川,扣問蒼穹,每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會不得而知。

看世事滄海桑田,品人生多樣境界。體悟自我,故能深思探索;識人知世,故能友愛他人;兼濟天下,故能成青史之芳名。

人生便是從“小我”走向“大我”,由平凡上升爲高尚的過程。閒庭落花風自掃,執壺問道亦相宜。品人生就如品酒,需要慢慢體味,慢慢薰陶。坐看庭前花開花落,遙觀天上雲捲雲舒,人生的境界自然爲之高遠。

人生的境界作文3

王國維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間詞話》裏提到了人生的三種境界。這三種境界由淺及深,層層深入,在“衆裏尋他千百度,摹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上達到頂峯。然而我認爲,在成功之路上最關鍵的環節,實爲“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決心與毅力

新學期的第一節英語課上,英語老師給我們提出了幾個要求,其中一點是要準備一本英語字貼,每天練一面字。“不用寫多,每天只寫一面,只要你堅持下來,字跡定會有很大的改觀,考試時在英語作文上也會有很大優勢。怎麼樣,能做到嗎?”“能!”全班同異口同聲地回答,聲音響亮而堅定。

當天我便和同學們一起選了一本英文字貼,看着字貼上賞心悅目的圓體英文,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字貼上的字變爲我自己的字!

懷着這樣的目標,我開始練字,一天、二天、三天……每天翻過一面字貼,我都感到離成功更近了一步。然而,第四天,到了以往練字的時間,卻還有些課後作業沒有完成。“要不今天就不練了吧,明天一定補起來。”我這麼想着,繼續寫作業。沒想到第二天又是同樣的情況,只好再往後推,後來積攢得多了,即使有時間也不想全部補起來了。英語字貼就這樣被擱置在了書桌的最底層。

一週過去了,英語課下後,老師對英語科代表說道:“今天放學前記得把字貼收上來,我看一看。”我一驚,這纔想到被遺忘在書桌最底層的字貼。“糟了,我還沒有練呢!”耳邊傳來了同學們此起彼伏的驚叫聲。

於是,每節課後,幾乎所有同學都立刻拿出字貼,開始“練”字。

事情過去了幾年,然而全班學生一起趕着練字的情景仍然令我記憶猶新,仿若警鐘長鳴,警醒着我堅持自己的目標。每天練一面英文字貼,一件多麼簡單的事情,在無人的約束,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卻幾乎沒有人能夠堅持做到,更不用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了,這該需要多麼強的毅力!

若說“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那麼這段“衣帶漸寬”的時光則是成功路上最令人感激與懷念的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正是這一段艱苦歲月,磨礪了身心,塑造了品性。“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悔花撲鼻香”,如果沒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艱辛,又怎麼得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

人生的境界作文4

善讓中華幾千來的文人騷客漚心瀝血,登高作賦大加頌揚:“善”讓九州世世代代的仁人志士苦苦追尋,雖拋頭灑血在所不惜:“善”像春天裏和熙的晨風一次次將殘敗破落的華夏大地吹得綠滿天涯:“善”又好似金秋的太陽照耀炎黃子孫們的心房,凝聚大地的精華成爲一顆顆善果。

佛教的苦行僧們,堅守清貧,追求寧靜,執着行善,以心中小善去悟世間大善,以世間大善去喚醒衆生心中至善;善行如綠水盪漾,滋潤心靈;善心如萌芽破土的種子,從靈魂最深處將真性情喚醒復甦。的確,人類的歷史上充斥了過多的金戈鐵馬,新仇舊怨,有鮮血,有殺戮,有殘暴。但我始終堅信即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善”的火把仍舊在倔強的燃燒,好似烏雲遮不住陽光,青山擋不住流水,寒風蓋不過梅香。“善”如一株胡楊樹巋然屹立於人類的靈魂,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

因爲有善,人類的精神纔不至於在艱難困苦中慢慢乾涸。作爲一種人生的境界,善讓我們去愛,去憐,去珍惜,去體恤。於是人類多了幾個拔亂救世的聖人,多了幾個奮不顧身的勇士,多了幾個眼睛裏常常噙滿淚水的詩人,多了幾個憂國憂民的沉思者,多了幾個感慨系之於一情一物的雅士,多了幾個烏鳥私情的孝子。王羲之說得好:“夫人世相與,或取諸懷抱,晤言於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痕形骸於外。”人的生活態度可以順其本心,但對人生最高境界的定義卻只能是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酒可以醉,錢可以散,但唯獨善不能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損其昭質,唯其心中高潔,人之所以經大風大浪而依然前行,唯其有善心作爲磁針。

人都不免於灰飛煙滅,好似點亮的'蠟燭,燃一刻便少一寸,怎樣在有限的一生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屈原道:“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王勃嘆:“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對美好,對善的執着追求,讓我們能夠在短短一生中用生命劃一道絢爛如彩虹的弧線,從時空的這一頭躍到另一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短暫嗎?不,善已把我們定格在永遠。俯仰之際彈指一揮間,急促嗎?不,善已讓我們能夠在精神世界自在徜佯。

善始,我們本誕生於美好;善終,我們一生達到了人生的大境界。

人生的境界作文5

有這樣一個人:八歲時他從管風琴上開始了對人生和宗教的理解;十八歲成爲法國管風琴大師的得意門生;同年,又用法語和德語寫出了《巴赫傳》,其深入獨到的見解驚動了整個歐洲,並被推爲演奏巴赫的第一人。

如果放在當今的中國,那他的家長肯定樂瘋了——自己的孩子不但贏在了起跑線上,而且還有可能成爲一棵偉大的搖錢樹。

三十歲前,他又獲得了哲學與神學博士,出版了《康德的宗教哲學》《歷史上耶穌的研究》等著作,並因此獲得了自己母校(也是德國作家歌德的母校)的任教邀請。

就在大家都以爲他將譜寫華麗人生的時候,他卻把目光投向了那遙遠、寥廓、荒蕪、混沌、懶散、冷酷的非洲。

關於非洲,他僅僅在年幼時看過一座非洲人的雕像,他回憶說:“他臉上那憂傷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是在和我訴說黑暗大陸的悲痛。”在而立之年,他無意中看到一篇文章,講述了非洲嚴酷惡劣的生存狀況,如何迫切需要醫療服務,並招募前往這個地區的志願者。一座雕像,一篇文章,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未來。

於是他回到醫學院,於八年後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雖然這只是他一生九個博士學位中的一個,卻是對非洲人民最重要的一個。三十八歲,他趕赴非洲,在那裏用自己的積蓄建起了醫院,並開始免費爲貧窮的黑人治病,直到九十歲時在非洲去世……

他,就是史懷哲,一位大愛無疆的醫生。那些從他那裏得到健康和生命的非洲黑人,帶着崇敬和驚喜的神情,把他尊稱爲“歐剛加”——解救之神。愛因斯坦評價說:“對善和美的渴望,理想地集於一身,像史懷哲這樣的人,我幾乎還沒有發現過。”

如果換了是你,你會像史懷哲那樣做嗎?放棄所謂的“機遇”和那些讓世俗眼紅的“成功”。是啊,這個世界跟不上史懷哲的腳步。它對史懷哲的理解需要一個過程。

最終,孤獨而長久的堅持讓史懷哲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20世紀50年代初,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這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志願者和人道主義聖徒。

其實,人生的意義我也搞不懂。但我知道絕不只是——當官、發財或者成名。

人生的境界作文6

有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其實,忍讓是一種美德。在紛繁的生活中,能夠忍讓是可貴的。《尚書·君陳》中說:“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意思是一定要忍耐,才能成功;能容人,道德修養才能提高。明代薛瑄在《理學粹言》中說:“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識量過人者能之。”

清朝禮部尚書張英,一天收到家中來信,說家中爲三尺宅基與鄰居爭執,鬧得幾乎大動干戈,讓他迅速回去助陣。張英笑着提筆回了一封信,並附了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在張英的開導下,兩家化干戈爲玉帛。俗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正因爲張英不計較小事,能夠忍讓,才化解了兩家的怨怒,也爲歷史留下一段千古美談。

作爲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夫人的希拉里不但是一位政治明星,也是一位懂得忍讓的人。在她的自傳《活生生的歷史》出版時,美國有線新聞網絡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卡爾森公開表示:“它不可能賣得好,我敢打賭,如果超過一百萬本,我把鞋子吃下去。”然而沒過幾個星期,自傳就暢銷了一百萬本。人們認爲這下子希拉里會好好羞辱卡爾森一番,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希拉里特意爲卡爾森定做的是一個鞋子形狀的蛋糕。面對別人的羞辱,希拉里充分展示了她的風采。她的忍讓,也爲她贏得了政治上的聲譽,成爲美國政壇上的女強人。

忍讓,要顧全大局,着眼於未來,以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爲重。面對廉頗的驕橫,一代名相藺相如一忍再忍,二人終成“刎頸之交”;面對無賴者的挑釁,大度韓信忍受胯下之辱,以德報怨,終成一代名將。南海之濱,王偉駕機被撞;南聯盟使館,巍巍高樓轟然倒塌,我國在不損害國家尊嚴的前提下,極力忍讓,讓出了世界和平,也得到了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民的高度稱讚。這正如林逋所說的,“屈己者,能處衆,好勝者,必遇敵”。

忍讓並不意味着退卻不前或懦弱可欺,並不是面對誤解、委屈,甚至詆譭、污辱而無動於衷。《尚書·君陳》中還說:“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忍讓不是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是晚清王朝的喪權辱國。

忍讓是一種境界,也是一門藝術,忍讓者當以寬厚博大的胸懷容納他人的悖理行爲,以寧靜平和的心緒去感化他人的淺薄行爲。所以我們要“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容人,勿使人容我;寧吃人虧,勿使人吃我虧;寧受人氣,勿使人受我氣”。讓我們學會獨立於萬物之上,學會屈於萬人之下,而後“乃爲有養”。

人生的境界作文7

散文家周國平先生說過:“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爲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生活在這個熙熙攘攘的現代社會,誘惑總是不期而遇,我們也常常在這一片光怪陸離中迷失自己,而心靈,也越發的貧瘠。沒有肥沃的土壤,何來朵朵絢爛的精神之花?現代人的心靈救贖之路又在哪裏?

北宋大文豪蘇軾,早年因爲家庭環境影響,立下了治世經邦的出世思想,他參加科舉考試,追求功名。然而在遭遇了“烏臺詩案”之後,他被貶謫到黃州,開始了對自身的反省。他發現以前自己最大的毛病便是才華外露,想用詩文來轟動社會。而官場,也不過是一個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惡染成一色的大醬缸,他不屑與其同流合污。他極其誠懇地自我剖析,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漸漸迴歸了安寧祥和的狀態,道出一句:“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這是一種安靜的豐富,又如“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他們傲視世間的虛名浮利,保有靈魂的高潔,盡享人世間的種種快樂。

同是現代人,林清玄卻品出了不同的滋味——清歡,“清歡來自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它對生活無求,不講求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在路邊看石頭,在林間聽鳥鳴,品味一壺清茶,欣賞一輪皓月,這些都能在他心中泛起美的波紋,盪開圈圈漣漪。這也是一種豐富的安靜,一種內在的淡定,無關乎物質,只追求心靈的愉悅。

維克多·雨果如此描述了人心靈的面積:“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而當我們也擁有了內在精神的豐腴,我們的心靈也會像這般的寬廣闊朗。

莊子把對人生境界的修煉總結爲兩個字:心齋,也即對心魂的齋戒。要筆直地面對自己,反躬內省,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一絲一毫異己的成分。於是有一天,我們懂得了史鐵生此話的意義:“現在我看虛空中也有一條界線,靠想念去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面而來。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此時,我們便擁有豐富的安靜了,也正如王國維所認爲的人生最高境界,“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標籤: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