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成長作文 > 命運作文

讀書改變國家命運作文

周總理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到後來他實現了他的這個志向,說明了讀書是可以改變國家命運。今天小編就來分享讀書改變國家命運作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

讀書改變國家命運作文

讀書改變國家命運作文(一)

讀書改變國家命運,宋朝的歷史說明了這一點。

宋朝初期,三冗成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人民負擔日益沉重。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同判禮院宋祁在《上三冗三費疏》中說:“何謂三冗?天下有定官無限員,一冗也;天下廂軍不任戰而耗衣食,二冗也;僧尼道士日益多而無定數,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爲國。”爲此,他還就消除三冗局面提出自己的辦法,例如實行精兵簡政,官員編制定額,清除多餘人員;讓僧尼道士、軍隊適當減員。這樣既可節省國家財政開支,減輕人民負擔,又可加強工農業生產等,好處多。

清代歷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25的《宋冗官冗費》中說:“宋開國時,設官分職,尚有定數。其後,薦闢之廣,恩蔭之濫,雜流之猥,詞祿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紀極。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餘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這就是說,宋冗官冗費由來已久,絕不是宋仁宗做皇帝以後纔有的,而是日積月累,到宋真宗時,冗官就爲數衆多,難以統計。

而且宋真宗本人還特別喜歡封官許願,“製作”冗官。慶曆三年(1043年),范仲淹在奏章中一針見血指出:“自真宗皇帝以太平之樂與臣下共慶,恩意漸廣。大兩省至知雜御史以上,每遇南郊並聖節,各奏一子充京官;少卿、監奏一子充試銜;其正郎、帶職員外郎並諸路提點刑獄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齋郎。其大兩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優於庻僚,復更每歲奏薦,積成冗官。假有任學士以上官經二十年者,則一家兄弟子孫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濫進之極也。”宋真宗所以那麼喜歡封官許願,是因爲他認爲那樣做,皇恩浩蕩,可以加強政權和鞏固政權,卻不知自己走的是用人唯親路線。這是註定要失敗的。所以,范仲淹在十大政中提出“抑僥倖”,即不要搞封官許願,糾正治理天下中僥倖取勝的念頭。

宋初冗官的來源還和開科取士要求偏寬息息相關,進士科僅僅考試詩賦,明經僅僅考試背誦默寫經典詞句能力。由於進入門檻太低,要求不嚴格,所以名不副實,不會辦事的人多。這樣做,既是誤人子弟,又是禍國殃民。

那麼,宋人是怎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查歷史,方知道和讀書息息相關。在宋朝歷史上,曾發生一次有意義的歷史變革,那就是教材改革。《大學》和《中庸》原爲《禮記》的兩篇。作爲單行本,宋仁宗首創啓用《大學》和《中庸》篇。據莆田市明弘治《興化府志》卷之十六《宋進士科》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王拱辰榜之後夾註:“是年賜《大學》篇,自後與《中庸》間賜。”這個記載告訴我們,在宋仁宗時,初開始,《大學》和《中庸》作爲禮品分別贈送給新科進士們,希望他們認真看書學習,加強自身建設,注意工作方法,做到親民,修身齊家平天下。

據弘治志卷之三十九《蔡襄傳》記載,蔡襄便是宋仁宗天聖八年進士,爲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1036年,“范仲淹以言事去國,餘靖論救之,尹洙請與同貶,歐陽修移書責司諫高若訥不言仲淹之非辜,由是三人者皆坐譴。襄作《四賢一不肖》詩,都人士爭相傳寫,鬻書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適至,買以歸,張於幽州館。慶曆三年(1043年)仁宗更用輔相,親擢靖、修及王素爲諫官。襄又以詩賀。三人列薦之,帝亦命襄知諫院。”這個記載告訴我們,這次教材改革六年後,繼四賢之後,又涌現了蔡襄等一大批新人,甚至連出版家也加入了新人隊伍,引人注目。這可謂是中國直至世界歷史上關心國家大事的一個奇蹟。就這樣,讀書改變了國家命運,關心國家大事的人越來越多。到了後來,慶曆新政終於粉墨登場,范仲淹最終提出十大政,宋朝中期改革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之所以教材改革那麼重要,是因爲《大學》進行的是人生觀教育,《中庸》進行的是方法論教育,二者是成年人教育的好教材。《大學》開門見山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說,成年人教育的宗旨主要是提高道德品質修養,做到親近平民百姓,把各樣事情(讀書和實踐)辦得好上加好,精益求精。與誰親,是個根本性立場問題。作者認爲,無論是誰,是君是臣,還是民,都要從思想上樹立“親民”這一關鍵性問題,以營造君親民、臣親民、民親民的政治局面。讀一讀,堅持理論聯繫實際,那麼,宋朝初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也就一一找出來了,范仲淹、歐陽修等也就成了改變國家命運的英雄。英雄哪來豹子膽?全靠自覺接受人生觀、方法論等的教育。宋仁宗賞罰不明,東京廷議時許多人都不敢說,蔡襄卻在西京寫詩批評宋仁宗,及時糾正錯誤,還引起了許多人共鳴,把他的詩抄下來,廣爲傳播。後來,甚至於連出版家也勁頭十足,爲之刻版、印刷,大量發行,還傳到了外國。許多人關心國家大事,爲國家興人民富出謀劃策,貢獻力量。這些很顯然是宋朝中期教材改革的碩果。

有了好的學風,慶曆新政也就有了新的的歷史條件。於是,國家考試改革應運而生。“精貢舉”,改革貢舉制度,重視明經人才培養,精益求精。首先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原來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爲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爲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這樣,門檻高了,要求嚴格了,國家才能透過開科取士,得到更多有真才實學的人。更重要的是,國家考試是“指揮棒”,指明瞭今後全國各地教學內容和努力方向,讓考試製度改革在各地開花結果,讓慶曆新政錦上添花。所以,繼學風改變以後,宋朝中期又迎來了社會風氣的可喜變化。這是不言而喻的。

讀書改變國家命運作文(二)

周總理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也許不止一次的思考過,我們到底爲了什麼而讀書,這句話正是我們爲什麼讀書的答案,中國曾被別人稱爲“東亞病夫”,讓中國人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造就現在具有奴性的中國人,而周總理的這句話卻蕩氣迴腸,激勵着我們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少年強則中國強!

星辰浩瀚,中國文化源源不斷,相信每位生活在國外的中國人,讀到中國的名冊會覺得心裏暖洋洋的,那時你像是歷盡艱難,終於爬出密林瀚漠,於恍惚間見到了久別的親人。

對中國久留的書冊的熱愛,那是一種融於血液的熱愛,而不是隻單純出於文化上的好惡或實用的考量,讀書真的可以讓人享受人生。

這幾年在網上看新聞,時常會讀到令人歡欣鼓舞的書籍,世界經濟“中國一枝獨香”,歐洲流行漢語託福,美國興起“中文熱”,大家嚷着“你好”!到中國投資,洋人們卻不知道,當年八國聯軍大鬧北京城,唯一沒能搶走的大概就是中國的文字和悠久的文化了,他們更想不到的是,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裏,中國人的文化險些被自己“刨個坑埋了。”用這種方式捍衛着我們中華五千年來的文化。

書,中國人覺得書是他們寶貴的根源,它關係中華民族的興亡,也彙集愛國者們的衷心,幸好有十三億人來做後盾啊,衝破路上重重的阻礙,不畏艱難,遇水搭橋,終於以忍辱負重之心,使中國文化代代相傳,讓我們瞭解到中國歷史。

“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爲二十一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爲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其根本解決之根本,”那個時候大多是有臉的文人,對用表達自己思想幾乎達到了仇恨的地步。魯迅被稱作文學的脊樑,而文學正是他所追求的。讀書,亦是充實自己,亦是修身養性,說大了,要爲國家而讀書,讓國家變強,再不會被人污辱,國家,你行!!

我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少年強則中國強!

標籤:讀書 國家